《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教學設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本文運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教學此文章,本著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以及語文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理論指導。選用創設情境,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個人攀爬在懸崖上”的圖畫。
提問:(1)同學們都爬過山嗎?或者有過什么歷險的經歷?你是如何渡過難關的?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
師:畫面上的人順利地爬到了懸崖上,可當他回首眺望時。不免有些心驚膽顫。繼續向崖頂爬,有些腿軟,想下山,實在害怕。眼看夕陽西下,誰來幫幫他?
(讓同學們思考片刻,然后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
師:大家都非常熱心積極地替他想辦法,現在我們打開書來看看書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二課,先看一下“導語”,這篇文章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么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這幅畫的內容與課文聯系緊密,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能自如、輕松地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
1、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后要請同學復述故事情節,閱讀時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信息。
2、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師: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生:費城
師: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生: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師: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生: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內德、杰利
師:那座懸崖有多高?
生:約20米高
師:巖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師:再仔細看書,文中是怎么寫的?
生: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狹小巖石架,所以巖石架的高度是約7米。
師:他用了一個“約”字,表述得很準確。下面請同學復述一下課文,那么,復述故事要注意什么問題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確中心。其次,要理清課文的情節結構。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么內容。重點內容要詳述,非重點的應簡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最后,還要注意復述應該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復述(略)
[先讓學生明確復述的要領,復述后師生共同評議復述中的得失,根據評議,改進自己的默讀習慣,積累經驗。]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交流探討
學生讀后,教師出示課文主旨研討題:(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3)故事蘊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課文中的“我”面對困難,“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難分解,走好每一步,解決每一個小困難,最后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