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格律詩八首
(3)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涵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4.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背誦你所熟知的鄉愁詩。
5.小結。
全詩清新流暢,感情濃郁,是唐人行旅懷鄉詩中的佳作。
6.賞析鄉愁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三、學習《春望》。
1.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學生范讀,師生點評。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2.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讀書和壯游時期、長安十年時期、戰亂流離時期、漂泊西南時期。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3.品味全詩。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詩的頸聯寫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處?
寫花寫鳥,緊扣詩題,借此來表達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3)本詩有哪些寫作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全詩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涵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詩歌語言的意境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