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格律詩八首
3.朗讀詩歌。
教師誦讀,讓學生注意讀詩的節奏和作者的情感。
4.整體感知。
首聯:“巴山楚水”泛指貶地,作者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凄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讓讀者體會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歷,感覺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心情。
頷聯:“聞笛賦”典故表達詩人對受害的故友的悼念,“爛柯人”典故抒發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頸聯:“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這句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說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沒落的事物”這一哲理。
尾聯:是點睛之筆。“長精神”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的樂觀精神。
5.品評賞析。
(1)如何理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在沉沒的船的旁邊有很多船競相駛過,在枯萎有病的樹的前頭是萬木生機盎然的春天。揭示了時代在前進、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開闊,思想深邃,成為千古名句,被后世傳誦。
(2)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心情,感慨世事滄桑,但表現出了不甘沉淪、奮發昂揚的樂觀精神,對未來充滿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熱情。
6.小結。
這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一篇優秀之作,感情真摯深切,沉郁中見豪放,時間由過去到現在和未來,情調由低沉到高昂,波瀾起伏,發展極其自然,充分顯示出結構的巧妙。恰當用典,含義十分豐富,耐人尋味。詩中借用景物描寫,創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相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學習《赤壁》。
1.導入新課。
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欷感慨。于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在魏晉甚至更早一些時候便已產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風,甚至出現了像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今天,我們學習杜牧的《赤壁》。
2.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辭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3.朗讀背誦。
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分組朗誦詩歌。
4.品評賞析。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這一支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抒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支折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