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格律詩八首
4.小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厚,因而一千多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四、學習《錢塘湖春行》。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我們走進白居易的這首詩,更深刻地體味西湖的美麗景色。
2.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表達平易淺近,貼切流暢。現存白詩近三千首,數量當推為唐代詩人之冠。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在文學上,他強調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
3.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詩歌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西湖早春的景色。詩人從大處落筆,寫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云腳低”“幾處”“早”“新”“淺草”等詞語都表現了早春景象。
4.詩歌研讀。
(1)作者在全詩中流露出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詩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這種感情?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最愛”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2)“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這鶯和燕的動態,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象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小結。
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相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三首詩歌。
2.課下背誦《望岳》,并體會與《春望》風格的不同之處。
第二課時
一、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導入新課。
透過凝聚著歷史的詩詞歌賦,我們便可以看到古人對寂寞的多種體驗和心境——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深情真摯的,是淳樸晶瑩的,是值得世人稱道的;而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豁達開闊的,意韻圓臻的,是值得人們大徹大悟的;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則是豪放的、瀟灑的,也是得到文人騷客們一致效法的……今天,讓我們走進劉禹錫的律詩,領略他的別樣情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