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學設計
③說說“征蓬”、“歸雁”意在寫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④你認為哪些詩句最精彩,你最喜歡,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讀出來。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明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詩,畫中有詩。” 摩詰即王維,從這首詩中看出如畫的景致:第一,大漠無邊無際(大、金黃)、黃河杳無盡頭(長、混濁),“長河”之上只有那一輪圓圓的落日(紅艷)。“孤煙”的蒼白與“直”都顯得單純簡凈。作者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寫中。第二,邊塞將士戰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戰爭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第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構圖豐富,線條簡潔,色彩多樣,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而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王國維先生稱這一句為“千古壯觀”,的確名副其實。
3.《使至塞上》怎樣將敘事、寫景相結合的?
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達詩人被排擠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4.積累名句,背誦詩歌。
5.結合這首詩,用自己的巧手畫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圖景。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背誦第一、二首詩歌。
2.填寫句子。
(1)( ),帶月荷鋤歸。
(2)大漠孤煙直,( )。
二、熟讀第三、四首詩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學生示范朗讀,把握感情基調。
2.師生合作掃除文字障礙。
3.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精讀
1.賞析 《渡荊門送別》
(1)導入:送別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寫常新的題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別詩?(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這些詩飽含濃濃的離別之情。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也是一首送別詩,他又寫了什么呢?
(2)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跟讀。注意字音、節奏。
(3)再讀,思考。
①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
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留戀故鄉)
明確:者行蹤。(離別蜀地,漫游楚地) 所見的是什么景象?壯麗。
③探究閱讀:討論交流品味寫景的句子。
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a.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出現一望無際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
(5)延伸作業:課外摘抄一些邊塞詩和表現鄉愁的詩歌。
2.《游山西村》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整體感知。
①試讀,讀正確、讀流暢。
a.以什么為線索?圍繞哪個字展開? (詩人行蹤)
b.哪些景物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農村生活)
c.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這首詩中寫景句,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最好,說說理由。
如: 流傳最廣的兩句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希望這一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