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學設計
《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這聯詩句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含長江中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線突出,層次分明。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2)寫景中寓含哲理。
詩中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流暢絢麗,開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間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徑也依稀難辨,正在迷惘之際,忽然看見柳暗花明中,有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視野和心胸頓覺豁然開朗。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也會遇到山回路轉、撲朔迷離之境,頓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也會發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的啟示,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
3.《歸園田居》的其他兩首詩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又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本篇先敘歸隱原因,以及自己的稟性與世俗不相適應,后寫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歸田后的愉快心情。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
本篇寫歸田后悠閑自得的勞動生活。詩人歸隱后謝絕世俗的人事交往,和農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當時潯陽一帶仍有戰亂,所以結尾隱含著對田園生活前景的憂慮。
4.詩歌今譯
《使至塞上》
我只身輕車簡從赴西北出使邊塞,經過居延屬國一直向前。像隨風而去的蓬草飄出漢塞,似振翮北飛的大雁進入胡天;哪钐幰豢|烽煙直上云霄,黃河岸邊一輪落日又大又圓。在蕭關下遇到騎馬的偵察兵,打聽到都護正在燕然山前線。
《渡荊門送別》
我乘舟遠渡荊門外,到那古時的楚國之地游歷。高山漸漸隱去,現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荒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云霞 ,如同綺麗的海市蜃樓。我更加喜愛故鄉的江水,不辭萬里送我遠行。
《游山西村》
不要嘲笑農家里的臘酒渾濁,豐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雞豬卻十分豐足。山巒重重疊疊,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經無路可走了,突然之間我又看見前面柳綠桃紅,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簫聲鼓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原來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們穿的戴的都很簡潔樸素,古老風俗在這里依然保存。但愿從今以后,我能不時地趁著夜色,拄著拐杖,輕叩農家柴扉,與老農談論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