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學設計
(3)探究。
①《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人情美?
②像詩人再訪山西村時的情景,寫一段文字。
(4)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還學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四、背誦這四首詩
五、作業設計
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的形式,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資料寶藏】
1.作者簡介
陶潛(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41歲辭去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他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飲酒》、《歸園田居》等。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均為世人所傳誦。
王維(702-761),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后隨父遷居蒲州。21歲中進士,任大樂丞。后因事貶濟司庫參軍。安史之亂中,在安祿山部下被迫受任給事中。平亂后,一度遭貶,后又做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通音律,工書畫,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詩,這類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風格。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701-762),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亞碎葉城,他出生于此。五歲時隨父移居錦州昌隆青蓮鄉。25歲出蜀,長期在各地漫游,天寶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權貴諂毀,不久離開長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當涂。李白是我國唐代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其詩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擊時弊,揭露奸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內容十分廣闊。
2.寫法舉要
《歸園田居》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的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作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把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
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成輝,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前后敘事,中間寫景。敘事、寫景各具特色。詩人敘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虛中有實;寫景有實有虛,寓情于景。例如,“征蓬”兩句,蓬草飄飛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飛是春天的景象,詩人出塞的時間不管是春還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時看見這兩種景色,為了表現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故而采用了虛實相映、情景比興的表現手法。此外 ,“大漠”兩句,“孤煙直”和“長河落日”的景象使人們聯想到了唐軍大破吐蕃之事及邊塞的赫赫戰功,感受到了戰爭的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總之,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