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反復品味“菊之愛”一句,體味其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②牡丹——“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屏顯)“盛愛”的程度,有詩為證(屏顯): 買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反復琢磨“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態度?明確:文中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此外別無貶辭,但從“宜乎”一語卻可以看出他對世風的鄙視。這種寫法頗似“一字褒貶”,足見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3)我們再來背背寫蓮的句子,大家考慮:為什么還要寫菊和牡丹?這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明確:這是襯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4)從全文看,本文運用了什么寫法?明確:托物言志。(5)小結:作者周敦頤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人品極高,胸懷灑落。曾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縣,“軍”是宋代行政區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足見其對蓮的一往情深。(6)美讀第2段:要求讀出理解,讀出情感。前一層是三個并列句,以人為喻,分別指出菊、牡丹、蓮的品格,要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出;前兩句要讀得輕些,后一句當重讀。后一層用菊、牡丹、蓮的不同遭際來批判世風,全用感嘆的語氣讀,但其間又有細微差別:“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四、背誦全文【資料寶藏】1.邊環問 頂針問——《陋室銘》教例評析(余映潮) 教例簡述——這是王學東教師的一個教例(詳見《中學語文教學》1991年6期)。 此教例的提問設計如行云流水,別具一格。 第一組提問: 1.粗讀課文后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后)到這里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