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②集體交流各小組討論成果,創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見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絢麗動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樂中嘗試美誦全文。
(這一環節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理解文章所創造的意境。)
五、小組競賽,美誦短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組接龍訓練背誦短文,推出一名組員參加比賽。
2.小組間開展競賽,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評價標準:字音準確,抑揚頓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給人美的享受。
輔助手段:教師提供一些樂曲供學生自由選擇。
3.在評點中自然總結出文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這一環節以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啟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運用一定的誦讀技巧將之表現出來。當短文在學生的誦讀中煥發出生命的時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當的方式感染了學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短文
2.預習《記承天寺夜游》。
第二課時
師生共同賞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