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小結(jié)
一、掌握一批字詞鴻毛 精兵簡政 死得其所 授予 儒家 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一帆風順 煎熬 一隅 諾言 給予 兌現(xiàn) 侈談 崛起 磐石 駭人聽聞 義憤填膺 颶風 心急如焚 蛻變
贖罪 真諦 匿跡 祈禱 不言而喻 心扉
創(chuàng)傷 居高臨下
二、掌握一點文體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 論據(jù) 論證
2、論據(jù):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
3、論證:
(1)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運用典型事例說明論點,如《應(yīng)有格物致知精神》舉自己在大學念書的事例來說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道理。
道理論證:引用經(jīng)典或名言、諺語等證明論點,如《為人民服務(wù)》一文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來論述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論證:借助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我有一個夢想》中就大量的運用了比喻論證來說明道理,使得論述的道理形象、具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對比論證:《應(yīng)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論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從反面論述中國古代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一)《為人民服務(wù)》全文緊緊圍繞著“為人民服務(wù)”這個中心進行議論。先指出共產(chǎn)黨、八路軍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wù)。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隨后,用司馬遷的話說明為人民服務(wù)的意義。說為人民服務(wù)重于泰山。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最后,又從兩個方面指出怎樣為人民服務(wù)。這是議論文的“怎么做”。全文從提出論點,到分析論點,解決論點,一氣呵成。[從紀念張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張思德——為什么要悼念他——怎樣去悼念他]
(二)《應(yīng)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圍繞應(yīng)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中心論點,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順序展開議論,條理清楚,具有極強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