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小說兩篇》
第1層(6-8段),不知是誰家的狗。警官作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罰狗的主人。
第2層(9-13段),有人說:“是將軍家的狗”。警官作出第二次判定:狗是無辜的。
第3層(14-17段),有人說“這不是將軍家的狗”。警官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賤胚子。
第4層(18-20段),有人說“是將軍家的狗”。警官第四次判定:狗是嬌貴的動物,要以自己的名義派人把狗送到將軍家去。
第5層(21-23段),將軍家的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警官第五次判定:“這是條野狗”,“弄死算了”。
第6層(24-27段),將軍家的廚師說“這是將軍哥哥的狗”。警官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條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故事的結局,寫奧楚蔑洛夫審理案子結束,小狗被帶走,赫留金受到訕笑和恐嚇。
【課文分析】
《變色龍》寫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紀80年代俄國生活中的一種應詛咒的現實。當時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工人階級革命運動剛剛興起,革命浪潮沖擊著沙皇的專制統治。為了強化反動統治,他們豢養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風使舵的走狗,為其鎮壓革命運動服務。
這篇小說情節較簡單,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有鮮明的諷刺性,趣味性較強。本文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個沙皇鷹犬的典型形象。通過朗讀,從不同的語調、停頓、語氣中體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
小說講述的是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廣場上處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小說寫到的人物有很多:警官奧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將軍家的廚師、將軍、將軍的哥哥、以及圍觀的看客。主人公是警官。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主人公,關鍵在于這個人物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否作者細致刻畫的人物。像奧楚篾洛夫這樣媚上欺下、看風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說是當時沙皇腐敗統治的產物。作者以極端憎惡的感情,用尖銳辛辣的筆觸揭露了這些走狗.奴才的丑態和骯臟的靈魂,用以揭示沙皇統治的腐敗黑暗。這是作者塑造“變色龍”——奧楚蔑洛夫的社會意義。
小說第1段,寫得死氣沉沉、冷漠蕭條,到處充滿著饑餓和貧窮;人們愚昧麻木,無聊又不甘寂寞。這些都透露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學習《變色龍》,分析人物,還要通過字里行間讀出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作者為什么用“變色龍”做這篇小說的題目呢?
小說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的過程中,態度反復變化,好像“蜥蜴”善于變色一樣,所以作者用“變色龍”作為這篇小說的題目,生動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的過程中,態度有幾次變化?用簡潔的話說出他每次變化的原因、內容。
一共有六次變化。
第一次:聽了赫留金申訴,不知狗主人是誰。他罵小狗-野畜生,瘋狗,把它弄死好了。對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二次:人群中有人說好像是將軍家的狗。他稱小狗-那么小,它怎么會咬著你的?對赫留金-你那指頭一定是給小釘子弄破的。你們這些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