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從何處來(精選12篇)
食物從何處來 篇1
朱 相 遠
預(yù)習提示
食物是生命的動力,任何生物都離不開食物。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途徑,即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閱讀本文,聯(lián)系學過的生物學知識,想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
參天 消耗 根系 貯藏 供給 吃葷 糠麩 赫赫有名
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它們的體積增大了千萬倍,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zhì)來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一個年人,即使一點兒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 400大卡的能量。這些有機物質(zhì)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
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纖維素)、蛋白質(zhì)、脂肪等等,它們既能構(gòu)成軀體,又能在呼吸時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礦物質(zhì)鹽類,雖然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而且也參與軀體的組成,但是它們不能供應(yīng)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一種叫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綠色開花的植物有龐大得驚人的根系,每條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等原料,經(jīng)過運輸干線——莖,源源送入葉子里。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工廠。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在陽光下,這些氣孔一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面還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25 000億個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來的水和氣孔吸進來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的原料。也許有人懷疑,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確,汽水廠就是利用壓力把二氧化碳壓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類,制成清涼可口的汽水的。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過日子,它們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一個葉肉細胞里,一般含20至100個。葉子的綠色就是它們的顏色。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磥砗芎唵危瑢嶋H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jīng)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
另一種叫異養(yǎng)。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一類。它們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來生活。狼以野兔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犧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細菌的樂園;不用多久,尸體就分解得精光,變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細菌,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人,每天除了要吃進一定量的水和鹽以外,還要吃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當然是屬于異養(yǎng)型。吃葷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不過人是靠勞動獲得食物的,能夠用各種方式改造植物,使它更好地為人服務(wù)。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了農(nóng)業(yè),辦起了綠色工廠,讓莊稼來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食物。人們把其中營養(yǎng)最豐富的部分如種子、果實、塊根、塊莖等拿來做糧食;剩下的秸稈、糠麩也是有機物質(zhì),就再拿來辦加工廠:養(yǎng)豬,養(yǎng)牛,養(yǎng)雞。那些不好吃的東西經(jīng)過豬、牛、雞的消化吸收和轉(zhuǎn)化,就變成了豬肉、牛奶、雞蛋等高級食物。
所以,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練習
一 通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為什么先說“自養(yǎng)”,后說“異養(yǎng)”?
2“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生物有什么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么聯(lián)系?
二 本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為什么突出寫人類?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 揣摩下列比喻句的含義,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
1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老虎死后,又成了細菌的樂園。
5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四 學了這篇文章,你一定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試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談?wù)勀愕母邢搿?/p>
有關(guān)資料參見:www.0
樹 的 年 輪
樹的年輪記錄著樹的年齡。每輪一年,厚度不一。甚至樹一年中的生長速度都在年輪中留下痕跡。光亮的線條表示多水的春季時迅速而旺盛的生長,黑暗的線條表示夏季緩慢的生長。科學家們把樹的年輪當作過去年代的氣象圖使用。寬的年輪告訴人們當時生長條件優(yōu)越——有充足的陽光和水分。窄的年輪標志那一年是個旱年。中心部位的窄年輪(樹還幼小時)可以說明其他樹遮住了它,奪走了陽光或水分。一顆傾斜的樹,可能是受到競爭樹根的推擠而不能直立生長,但在它的另一側(cè)卻長出了更多的木質(zhì)以防止傾倒。這也在年輪的寬度上有所表示。如果樹在某年森林火災(zāi)中受到損傷,年輪將顯示出它后來的生長是如何繞過這一傷痕的。
摘自〔美〕薩拉·r·里德曼《樹木趣談》
食物從何處來 篇2
教學建議
一、題目分析
用的是問句形式。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里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里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里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yǎng),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jié)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而且題目通過設(shè)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為復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guān)知識,解說有關(guān)事理,恰當?shù)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jié)構(gòu)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zhì),一切生物活著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構(gòu)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zhì)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物質(zhì)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jié)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為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shè)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在自養(yǎng)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著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yǎng)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里來。
第三層(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標題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的問題。然后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gòu)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shù)脑斅?/p>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再解釋異養(yǎng)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光異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據(jù)“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見練習題)因為“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yǎng)”。“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 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jié)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shè)問法。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設(shè)問句。設(shè)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后,得到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如講到什么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為例。說明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經(jīng)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xiàn)范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shù)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笆澄铩笔菑纳锷嫘枰霭l(fā)采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里買到的,經(jīng)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采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采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教學設(shè)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ǘ┠芰δ繕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
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
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ǘ┱w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3n 赫h8 脂肪zh9 貯藏zh) 參天c1n 供應(yīng)g#ng y@ng
糠麩f& 供給g#ng j! 吃葷 h&n 細菌j&n 細胞 b1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旬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
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边@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
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
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文章題目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
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ㄋ模┛偨Y(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
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五)布置作業(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l)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
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
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yù)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luò)。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
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 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
a.總分總 b.分總 c.總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
九、板書設(shè)計
食物從何處來 篇3
教學建議
一、題目分析
用的是問句形式。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里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里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里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yǎng),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jié)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而且題目通過設(shè)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為復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guān)知識,解說有關(guān)事理,恰當?shù)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jié)構(gòu)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zhì),一切生物活著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構(gòu)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zhì)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物質(zhì)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jié)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為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shè)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在自養(yǎng)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著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yǎng)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里來。
第三層(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標題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的問題。然后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gòu)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shù)脑斅?/p>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再解釋異養(yǎng)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光異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據(jù)“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見練習題)因為“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yǎng)”!白责B(yǎng)”了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 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jié)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shè)問法。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設(shè)問句。設(shè)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后,得到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如講到什么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為例。說明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經(jīng)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xiàn)范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shù)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食物”是從生物生存需要出發(fā)采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里買到的,經(jīng)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采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采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ǘ┠芰δ繕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
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
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ǘ┱w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3n 赫h8 脂肪zh9 貯藏zh) 參天c1n 供應(yīng)g#ng y@ng
糠麩f& 供給g#ng j! 吃葷 h&n 細菌j&n 細胞 b1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旬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
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边@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常”。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
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
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文章題目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
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四)總結(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l)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
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五)布置作業(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l)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
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
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yù)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luò)。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
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 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
A.總分總 B.分總 C.總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
九、板書設(shè)計
食物從何處來 篇4
教學建議
一、題目分析
用的是問句形式。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里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里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里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yǎng),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jié)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而且題目通過設(shè)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為復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guān)知識,解說有關(guān)事理,恰當?shù)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jié)構(gòu)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zhì),一切生物活著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構(gòu)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zhì)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物質(zhì)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jié)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為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shè)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在自養(yǎng)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著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yǎng)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里來。
第三層(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卮鹆宋恼聵祟}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的問題。然后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gòu)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shù)脑斅?/p>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再解釋異養(yǎng)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光異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據(jù)“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見練習題)因為“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yǎng)”!白责B(yǎng)”了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 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jié)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shè)問法。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設(shè)問句。設(shè)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后,得到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如講到什么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為例。說明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經(jīng)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xiàn)范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shù)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笆澄铩笔菑纳锷嫘枰霭l(fā)采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里買到的,經(jīng)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采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采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教學設(shè)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
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
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ǘ┱w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3n 赫h8 脂肪zh9 貯藏zh) 參天c1n 供應(yīng)g#ng y@ng
糠麩f& 供給g#ng j! 吃葷 h&n 細菌j&n 細胞 b1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旬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ㄈ教學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
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一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
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
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文章題目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
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ㄋ模┛偨Y(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l)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
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ㄎ澹┎贾米鳂I(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
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
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yù)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luò)。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
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 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
A.總分總 B.分總 C.總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
九、板書設(shè)計
食物從何處來 篇5
教學建議
一、題目分析
用的是問句形式。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里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里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里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yǎng),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jié)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而且題目通過設(shè)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為復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zhì)特征出發(fā),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guān)知識,解說有關(guān)事理,恰當?shù)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jié)構(gòu)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zhì),一切生物活著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構(gòu)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zhì)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物質(zhì)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jié)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為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shè)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在自養(yǎng)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著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yǎng)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里來。
第三層(最后一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標題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的問題。然后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gòu)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zhì)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獨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shù)脑斅?/p>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再解釋異養(yǎng)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光異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據(jù)“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見練習題)因為“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yǎng)”!白责B(yǎng)”了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 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jié)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shè)問法。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設(shè)問句。設(shè)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后,得到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自養(yǎng),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xiàn)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如講到什么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為例。說明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經(jīng)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xiàn)范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shù)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笆澄铩笔菑纳锷嫘枰霭l(fā)采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里買到的,經(jīng)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采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采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教學設(shè)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ǘ┠芰δ繕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
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
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
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
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
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ㄒ唬┟鞔_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ǘ┱w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3n 赫h8 脂肪zh9 貯藏zh) 參天c1n 供應(yīng)g#ng y@ng
糠麩f& 供給g#ng j! 吃葷 h&n 細菌j&n 細胞 b1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旬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ㄈ┙虒W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
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边@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這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
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
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文章題目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
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ㄋ模┛偨Y(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
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ㄎ澹┎贾米鳂I(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
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
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yù)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luò)。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
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 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
A.總分總 B.分總 C.總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
九、板書設(shè)計
食物從何處來 篇6
11
—、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識。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1uǎn 赫hè 脂肪zhī 貯藏zhù 參天cān 供應(yīng)gōngyìng
糠麩fū 供給gōngjǐ 吃葷hūn 細菌jūn 細胞bā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的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句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的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了各段的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边@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看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薄_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地、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9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的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集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以人們常見的、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搶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1)文章題目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四)總結(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了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1)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五)布置作業(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1)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1)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安粫L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1)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六)板書設(shè)計
朱相遠
食物從何處來 篇7
教學目標 :
1.在通過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篩選有關(guān)信息;
第二課時: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語言。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導人新課
圍繞標題進行討論,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并結(jié)合生物書上的內(nèi)容說一說,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分組、或分人分段朗讀)
1.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參天 消耗 根系 細胞 供給 吃葷
秸稈 糠麩 赫赫有名
2.老師根據(jù)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讀音。
三、搜集有關(guān)信息,理解課文內(nèi)容
討論:
1.剛才同學們就自己的理解談到了食物的來源,而課文的作者是從什么視角來談這個問題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學的高度,從食物來源最原始的途徑和方法來談?wù)撨@個問題的。我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三言兩語亦可。)
提示:
生物的體積增大了千萬倍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zhì)來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一個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叫做自養(yǎng),綠色食物都屬于這一類;另一種叫作異養(yǎng),動物都屬這一類。
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類猛獸并不是以植物為食,為什么說它們歸根結(jié)底是靠植物來生適?
提示:因為它們是靠兔子二類的小動物來生存;而兔子一類的小動物則是靠吃草來生活,所以說不吃草的動物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的。
3.“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生物有什么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自養(yǎng)是生物體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以滿足生長的需要;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異養(yǎng)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養(yǎng)的植物提供的。
4.為什么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先朗讀課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口頭概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并說給同桌聽。
提示:因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異養(yǎng)”生物歸根結(jié)底是靠“自養(yǎng)”生物生存。
復述提綱: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葉片,葉片的氣孔—一方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葉綠體通過吸收太陽光能,把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zhì)。
5.朗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根據(jù)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畫—“張圖反映大自然動物、植物之間獲取食物關(guān)系的圖,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鏈。
6.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讀思考課文的倒數(shù)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屬于異養(yǎng)型,但人靠勞動獲取食物,并能用各種方法改造植物,飼養(yǎng)動物,會勞動,這是人與動物本質(zhì)的區(qū)別。
四、課后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句中的含義: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中。
貯藏:儲藏,保藏。
秸稈:農(nóng)作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糠麩:谷類、小麥等農(nóng)作物籽實的皮。
赫赫有名:名聲盛大顯著。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討
討論:
1.如果將課文的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應(yīng)該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寫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來源,是文章內(nèi)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結(jié)束寫生物的來源,為第二部分。
2.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為什么先說“自養(yǎng)”,后說“異養(yǎng)”?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什么好處?
提示:因為“自養(yǎng)”是“異養(yǎng)”的前提,沒有“自養(yǎng)”長成的植物,也就不會有靠“異養(yǎng)”獲得食物的動物。課文是根據(jù)事理自身的邏輯來安排順序的,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助于將事物的道理說明白。
3.課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從第二部分寫起,開篇就提出問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樣寫行不行?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這樣寫,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從內(nèi)容上來看,則不完整。作者要說明的除了食物的來源,還涉及食物的歸宿,課文的第8自然段明顯是與1、2自然段相照應(yīng)的。前面提出“有機物質(zhì)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后面則回答“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jīng)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绷硗,1、2自然段從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寫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說明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際意義。由此可見,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
4.課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為什么突出寫人類?
提示:人類也是大自然自勺產(chǎn)物,在取食方法上有著動物的共性,也是屬于異養(yǎng)型。但人與動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人不是被動的順應(yīng)自然,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用各種方式改造自然。如辦“綠色加工廠”、食物加工廠、飼養(yǎng)廠等,與動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突出與人類有利于激發(fā)我們的責任感,喚起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決心。
5.由本文的寫作思路和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聯(lián)系的眼光,不僅看事物的現(xiàn)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
六、揣摩語言,品味學習
1.“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文章——開頭為什么從這兩樁自然現(xiàn)象寫起?
提示:使讀者從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引起思考,把讀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上來。
2.課文在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們找出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莖——運輸干線
葉子——食品加工廠
葉綠體——合成車間
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化繁為簡,把事理說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運輸干線”,“食品加工廠”和“合成車間”準確而生動地說明了“根毛”與“莖”,“葉子”與“葉綠體”之間的關(guān)系。
3.課文在寫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時,拿“制造汽水”來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著某些相同之處,放在一處進行比較,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說服力。
4.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著”強調(diào)生命與能量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2)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來”連接上下段,從上段的提問“有機物質(zhì)從哪里來”,過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能量的物質(zhì)”,使文意連貫。另外,“原來”一詞還表達出了一種推究探索的意味。
(3)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提示:“就是”使語氣十分肯定,說明把葉子比作食品加工廠是十分貼切的。
(4)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種推測的語氣,使文句顯得幽默風趣。
(5)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產(chǎn)生一種擬人的詼諧意味,突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細菌的樂園。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軀體比喻成細菌的“樂園”,生動有趣地說明了生物之間食物轉(zhuǎn)換的道理。
七、課后回顧
學習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試寫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談?wù)勀愕母邢搿?
食物從何處來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調(diào)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zhì)。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nèi)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guī)律時采用的說明順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養(yǎng)③葉綠體④異養(yǎng)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shù)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diào)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來源,寫出調(diào)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了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nèi)容。
4.弄懂設(shè)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后,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ǎn赫hè 脂肪zhī 貯藏zhù 參天cān 供應(yīng)gōng yìng 糠麩fū 供給gōng jǐ 吃葷 hūn 細菌jūn 細胞 bā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發(fā)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為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里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為后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shè)問句開啟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yǎng)”下定義。定義中強調(diào)“自己”,可領(lǐng)悟“自養(yǎng)”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gòu)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異養(yǎng)”。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為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nèi)容加以小結(jié):歸根結(jié)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于異養(yǎng)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chǔ)上,歸納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jié)構(gòu)提綱可明確為: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ㄈ┙虒W過程
1.復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么,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zhì)和特征。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zhì)的了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
例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統(tǒng)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shù)學方法!边@個定義既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的本質(zhì)屬性——數(shù)學,也指明了“統(tǒng)籌方法”應(yīng)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tǒng)籌方法和其他的數(shù)學方法區(qū)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為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tǒng)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為例來說明統(tǒng)籌方法的應(yīng)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復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yīng)力求恰當準確,不得夸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著云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云,比作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zhì)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了解,區(qū)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chǎn)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yīng)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shù)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于從數(shù)量上說明特征,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說明。運用數(shù)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yīng)做到數(shù)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shù)字進行說明:建筑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shù)據(jù),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nèi)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采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討論各有什么作用。
。1)分類別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fā),采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兩大類。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yǎng)型。
然后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yǎng)型生物分為兩類: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yǎng)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shù)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自養(yǎng)”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zhì)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要,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
。3)列數(shù)字
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shù)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耙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shù)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唵螠蚀_的數(shù)字具體地說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恰當?shù)谋扔鳎喊迅茸髯罨鶎拥脑喜杉荆亚o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體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yǎng)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桑原料,運輸?shù)缴a(chǎn)、合成的過程!匀藗兂R姷摹⑹熘氖挛锉扔鞑惶R、不太熟知的事物,從而收到使被說明事物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槍答的形式,研究“設(shè)問”在文中作用。
。╨)文章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設(shè)問句,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結(jié)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shè)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開始就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回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領(lǐng)句。
總之,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一一加以解答說明,得出結(jié)論,便于讀者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ㄋ模┛偨Y(jié)、擴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內(nèi)容、段落層次、說明方法的基礎(chǔ)上,思考以下問題,利于學生拓寬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課文所說“食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頭就給食物下定義?
人們通常說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圍比較小。課文所說的“食物”是一種構(gòu)成生物軀體和供應(yīng)生物能量的有機物,它包括人們通常說的“食物”,而且范圍要廣得多。正因為和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文章才有必要在開始提到“食物”的時候,給它下個定義,好為后面的說明打下一個基礎(chǔ)。
2.“自菲”和“異養(yǎng)”是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先說、詳說“自養(yǎng)”,后說、略說“異養(yǎng)”?
說明“異養(yǎng)”后,為什么對人類獲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較多說明?
“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談原料來源不行,不談植物如何采集、運輸、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釋如何加工形成有機物更不行,所以,根據(jù)需要詳寫“自養(yǎng)”。對“自養(yǎng)”了解清楚了,“異養(yǎng)”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多做些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的重大意義。
3借助圖表來理解說明文內(nèi)容,是閱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l)閱讀本文第2段,在下邊四個方框之間標出三條連線,顯示生物軀體的組成、能量的供應(yīng)和其他二者的關(guān)系。
。2)本文談異養(yǎng)的部分舉了兔、狼、虎、細菌等歸根結(jié)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試根據(jù)這部分的說明,畫出圖解,正確顯示草、兔、虎等動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
附:參考答案
(1)
。2)
。ㄎ澹┎贾米鳂I(yè)
1.思考課文第12自然段,寫人們辦豬、牛、雞的“加工廠”是否脫離了課文題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較下邊幾段話和課文中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說法的毛病。
。╨)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或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2)這些氣孔排出氧氣,蒸騰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
。4)我們?nèi)祟悓儆诋愷B(yǎng)型,所以我們皮膚上不會長出葉綠素,但我們也是靠植物而生活的。
。5)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具體、形象易懂。標出句中的喻體和本體,并仔細體會二者的相似點。
(l)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
。2)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車間——葉綠體里,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這真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合成工廠。
附:作業(yè) 參考答案
1.沒有脫離課文題目。是講人類獲得食物的另一種途徑,進一步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道理。
2.(1)原文中為“和”,這里變成了“或”。須具備構(gòu)成軀體、供應(yīng)能量兩種作用的物質(zhì)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關(guān)系變成了選擇關(guān)系,定義不準確了。
。2)原句是“蒸騰”和“吸入”同步進行。這里改成了先“蒸騰”后“吸入”,不符合實際情況。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這里改成了無所不包容的“一切”,錯誤地擴大了陳述范圍。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關(guān)系弄顛例了。“不會長葉綠素”應(yīng)為因,“屬于異養(yǎng)型”應(yīng)為果。
。5)須有“活的”限制才準確,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體“根毛”,喻體“原料采集站”。
。2)本體“葉子”,喻體“食品加工廠”。
(3)本體“葉綠體”,喻體“合成車間”。
(4)本體“植物”,喻體“合成工廠”。
八、隨堂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統(tǒng)習。
植物是天然的“凈化器”、“消聲器”、“除塵器”、“制氧機”、“預(yù)報員”、“防疫員”,在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廣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中,這就形成了一個將整個地球都網(wǎng)住的巨大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動植物遺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潔工”。且做生物也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個“清潔網(wǎng)”。
益鳥能捕食害蟲,保護這些益鳥就可以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也就保護了環(huán)境。一只友喜鵲一年可消滅1.5萬條松毛蟲,可保護十多畝松林不受蟲害。兩只大斑啄木鳥一天能消滅600多條害蟲的幼蟲,可以控制幾十畝人工林免受蛀食樹干的害蟲的危害。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不同的鳥類,也形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網(wǎng)絡(luò)。
以上事實說明,生物確實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只要我們植樹造林,栽花種草,保護害蟲的天敵,充分發(fā)揮植物和益鳥等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人類環(huán)境就會更加美 好。
1.這篇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
C.益鳥消滅了害蟲,保護了環(huán)境。
D.生物是環(huán)境的天然保護網(wǎng)。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安排內(nèi)容的順序是( )
A.總分總B.分總C.總分D.并列
4.第二段中加點的“全部”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畫線的“天敵”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類動物?
九、板書設(shè)計
食物從何處來 篇9
課文解讀: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屬于說明事理的說明文,我們知道,一篇好的說明文必須既注意科學性,也要適當?shù)刈⒁馍鷦有!妒澄飶暮翁巵怼肪褪沁@樣的文章。
《食物從何處來》這個題目,用的是疑問句式,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同時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據(jù)題旨,用申述或提問并解答的方式說明食物的含義和來源!耙磺猩锒夹枰澄。”“如何獲得食物! ”這一類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們提示讀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課文主要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用嚴密的、科學的、生動的語言教給學生知識。
教學設(shè)想:
“食物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解答這個問題似乎并不難;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輕易可以說得清楚的。這正如課文“預(yù)習提示”所說的:“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即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光是“自養(yǎng)”“異養(yǎng)”這兩個概念,就很容易引發(fā)出一個問題:“我們靠誰來養(yǎng)活?我們靠什么來養(yǎng)活?”因此,本篇課文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時,具體可以落實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課文說明的順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從“自養(yǎng)”開始而是從“異養(yǎng)”開始;不先從食物的形成開始而先從食物從何處來開始,從現(xiàn)成的食物開始去尋找它的本源。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正是教師啟發(fā)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便是食物從何處來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說明的順序。之所以要從“異養(yǎng)”開始,是由于“異養(yǎng)”比“自養(yǎng)”更貼近生活,更直觀具體,更易理解。(當然,這種教學的順序與文章的順序正好相反,有點超出“常規(guī)”,但從創(chuàng)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試。)
教學目標 、重點:
1.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在了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后,引導學生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guān)系有什么認識“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教學策略:
1.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繪制出一條“食物鏈”,先給出“異養(yǎng)”食物鏈,然后繪出“自養(yǎng)”食物鏈,再看看這兩條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可否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一條更長更完整的食物鏈。
2.聯(lián)系學習過的生物知識,印證或充實課文內(nèi)容。
3.聯(lián)系生活實踐,找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來源。
4.歸納總結(jié)課文的說明順序——真正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學過程 :
[導入 ]
1.先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人是鐵,飯是鋼!边@句俗話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飯是不行的——那人們吃的飯菜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從哪里來的?這樣,采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膚淺到深入,逐層深入地展開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教學任務(wù)。
2.另一種導入 的方法是,讓學生講述“食物鏈”故事,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類的故事,故事當中便隱含食物從何處來的道理。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探索過程。
[突破]
1.思路。
思路就是作者構(gòu)思文章、布局謀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而且還可以從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圖。本文先舉例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緊接著提出“如何獲得食物”的設(shè)問,然后指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引出關(guān)于“自養(yǎng)”與“異養(yǎng)”的說明,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疑問。這一部分的說明,先從“自養(yǎng)”說起,之后再說“異養(yǎng)”。說“自養(yǎng)”時,先下定義,解釋什么叫“自養(yǎng)”,再說植物怎樣利用根、莖、葉采集、運輸所需要的原料,最后說通過光合作用把原料加工成“食物”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在說“異養(yǎng)”的時候,先指出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屬于“異養(yǎng)”生物,然后分別說明了動物和人類獲得食物的不同方法——動物不能改造加工植物;人類能改造加工植物。最后,總括全文,得出“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就對文章標題所設(shè)定的問題“食物從何處來”作出了明確的解答。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軌跡: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什么是食物——如何獲得食物——自養(yǎng)(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異養(yǎng)(依賴植物和陽光的所有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結(jié)論(食物的來源)。
2.順序。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說明的順序。對文章順序的分析,即弄清楚它屬于哪一種順序,為什么要采用這種順序!妒澄飶暮翁巵怼肥且黄吕碚f明文,事理總是體現(xiàn)出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本文總體上是按照食物的來源從頭說起,即從一切生物所必需的食物是怎樣生成的說起,然后按著食物的鏈條,依照“供給”的渠道,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逐層說明。在文章的局部,又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進行說明。例如:先舉例子,后講事理等。
3.說明方法。
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打比方等。需要重點理解的是分類別。本文的分類說明,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先劃分為“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兩大類;第二個層次又將“自養(yǎng)”型劃分為靠光合作用獲得食物和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獲得食物的兩個小類,將“異養(yǎng)”型劃分為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和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兩個小類。如此分類,逐層說明,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條理十分清晰。
[實踐]
1.結(jié)合生物學科的學習,通過觀察或?qū)嶒,具體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
2.考察一種或幾種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和方法,繪制該動物的食物鏈圖。
[探究]
在了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后,你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guān)系有什么認識?請就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拓展]
閱讀下面的短文。
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圍,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蘋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樣薄的地球表面層里,因為只有這個表面層有空氣、水、土壤,能夠維持生物的生命。人們把這個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層,叫生物圈。
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關(guān)的物質(zhì)——碳、氮、氧、水都在不斷地循環(huán)。人和動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生物死后,尸體被空氣、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這樣的循環(huán),從宏觀到微觀,到處都有,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大氣得到了氧的補充,不清潔的水通過陽光的蒸發(fā)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質(zhì)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氣稀釋成為無害的物質(zhì)。這些過程都叫做天然自凈作用。天然自凈的循環(huán)一旦受到破壞,就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破壞天然自凈循環(huán)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環(huán)境問題或者原生環(huán)境問題。
如地震會使局部地區(qū)增加氡氣,會使地殼被破壞,有害人體的元素進入水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火山的爆發(fā)會使大氣增加二氧化碳。病蟲害和各種流行疾病,也都屬于這一類。
另一類是人類自身的活動造成的,叫做第二環(huán)境問題,或者叫做次生環(huán)境問題。這個問題隨著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越來越突出,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工業(yè)生產(chǎn)中排出來的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水俁病、紅潮、倫敦煙霧……都是由于“三廢”破壞了天然自凈循環(huán)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煙塵、噪聲、垃圾、放射性物質(zhì)等,也都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思考:什么叫“生物圈”?什么叫“天然自凈循環(huán)”?破壞天然自凈循環(huán)會帶來什么危害?把這篇短文與《食物從何處來》聯(lián)系起來閱讀,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感受?
板書設(shè)計 :
食品工廠生產(chǎn)食品的過程
無機鹽,水 二氧化碳 太陽光能
↓ ↓ ↓ ↓
根 → 莖 → 葉 → 葉綠體(葉綠素、蛋白質(zhì)) →
原料采集站 運輸干線 食品工廠 合成車間
光合作用 高能有機物
(在葉綠體里)水 + 二氧化碳 + 氧氣 → 食 品
無機鹽 (主要碳水化合物)
食物鏈
狼
兔 草 虎
細菌
食物從何處來 篇10
課文解讀: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屬于說明事理的說明文,我們知道,一篇好的說明文必須既注意科學性,也要適當?shù)刈⒁馍鷦有。《食物從何處來》就是這樣的文章。
《食物從何處來》這個題目,用的是疑問句式,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同時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據(jù)題旨,用申述或提問并解答的方式說明食物的含義和來源!耙磺猩锒夹枰澄铩!薄叭绾潍@得食物! ”這一類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們提示讀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課文主要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用嚴密的、科學的、生動的語言教給學生知識。
教學設(shè)想:
“食物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解答這個問題似乎并不難;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輕易可以說得清楚的。這正如課文“預(yù)習提示”所說的:“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即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光是“自養(yǎng)”“異養(yǎng)”這兩個概念,就很容易引發(fā)出一個問題:“我們*誰來養(yǎng)活?我們*什么來養(yǎng)活?”因此,本篇課文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時,具體可以落實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課文說明的順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從“自養(yǎng)”開始而是從“異養(yǎng)”開始;不先從食物的形成開始而先從食物從何處來開始,從現(xiàn)成的食物開始去尋找它的本源。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正是教師啟發(fā)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便是食物從何處來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說明的順序。之所以要從“異養(yǎng)”開始,是由于“異養(yǎng)”比“自養(yǎng)”更貼近生活,更直觀具體,更易理解。(當然,這種教學的順序與文章的順序正好相反,有點超出“常規(guī)”,但從創(chuàng)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試。)
教學目標、重點:
1.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在了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后,引導學生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guān)系有什么認識“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教學策略:
1.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繪制出一條“食物鏈”,先給出“異養(yǎng)”食物鏈,然后繪出“自養(yǎng)”食物鏈,再看看這兩條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可否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一條更長更完整的食物鏈。
2.聯(lián)系學習過的生物知識,印證或充實課文內(nèi)容。
3.聯(lián)系生活實踐,找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來源。
4.歸納總結(jié)課文的說明順序——真正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學過程:
。蹖耄
1.先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人是鐵,飯是鋼!边@句俗話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飯是不行的——那人們吃的飯菜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從哪里來的?這樣,采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膚淺到深入,逐層深入地展開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教學任務(wù)。
2.另一種導入的方法是,讓學生講述“食物鏈”故事,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類的故事,故事當中便隱含食物從何處來的道理。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探索過程。
。弁黄疲
1.思路。
思路就是作者構(gòu)思文章、布局謀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而且還可以從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圖。本文先舉例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緊接著提出“如何獲得食物”的設(shè)問,然后指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引出關(guān)于“自養(yǎng)”與“異養(yǎng)”的說明,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疑問。這一部分的說明,先從“自養(yǎng)”說起,之后再說“異養(yǎng)”。說“自養(yǎng)”時,先下定義,解釋什么叫“自養(yǎng)”,再說植物怎樣利用根、莖、葉采集、運輸所需要的原料,最后說通過光合作用把原料加工成“食物”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在說“異養(yǎng)”的時候,先指出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屬于“異養(yǎng)”生物,然后分別說明了動物和人類獲得食物的不同方法——動物不能改造加工植物;人類能改造加工植物。最后,總括全文,得出“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結(jié)論。這樣,就對文章標題所設(shè)定的問題“食物從何處來”作出了明確的解答。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軌跡: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什么是食物——如何獲得食物——自養(yǎng)(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異養(yǎng)(依賴植物和陽光的所有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結(jié)論(食物的來源)。
2.順序。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說明的順序。對文章順序的分析,即弄清楚它屬于哪一種順序,為什么要采用這種順序!妒澄飶暮翁巵怼肥且黄吕碚f明文,事理總是體現(xiàn)出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本文總體上是按照食物的來源從頭說起,即從一切生物所必需的食物是怎樣生成的說起,然后按著食物的鏈條,依照“供給”的渠道,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逐層說明。在文章的局部,又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進行說明。例如:先舉例子,后講事理等。
3.說明方法。
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打比方等。需要重點理解的是分類別。本文的分類說明,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先劃分為“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兩大類;第二個層次又將“自養(yǎng)”型劃分為*光合作用獲得食物和不*光合作用而*化學能獲得食物的兩個小類,將“異養(yǎng)”型劃分為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和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兩個小類。如此分類,逐層說明,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條理十分清晰。
。蹖嵺`]
1.結(jié)合生物學科的學習,通過觀察或?qū)嶒,具體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
2.考察一種或幾種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和方法,繪制該動物的食物鏈圖。
。厶骄浚
在了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后,你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guān)系有什么認識?請就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弁卣梗
閱讀下面的短文!
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圍,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蘋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樣薄的地球表面層里,因為只有這個表面層有空氣、水、土壤,能夠維持生物的生命。人們把這個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層,叫生物圈。
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關(guān)的物質(zhì)——碳、氮、氧、水都在不斷地循環(huán)。人和動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生物死后,尸體被空氣、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這樣的循環(huán),從宏觀到微觀,到處都有,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大氣得到了氧的補充,不清潔的水通過陽光的蒸發(fā)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質(zhì)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氣稀釋成為無害的物質(zhì)。這些過程都叫做天然自凈作用。天然自凈的循環(huán)一旦受到破壞,就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破壞天然自凈循環(huán)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環(huán)境問題或者原生環(huán)境問題。
如地震會使局部地區(qū)增加氡氣,會使地殼被破壞,有害人體的元素進入水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鹕降谋l(fā)會使大氣增加二氧化碳。病蟲害和各種流行疾病,也都屬于這一類。
另一類是人類自身的活動造成的,叫做第二環(huán)境問題,或者叫做次生環(huán)境問題。這個問題隨著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越來越突出,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工業(yè)生產(chǎn)中排出來的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水俁病、紅潮、倫敦煙霧……都是由于“三廢”破壞了天然自凈循環(huán)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煙塵、噪聲、垃圾、放射性物質(zhì)等,也都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思考:什么叫“生物圈”?什么叫“天然自凈循環(huán)”?破壞天然自凈循環(huán)會帶來什么危害?把這篇短文與《食物從何處來》聯(lián)系起來閱讀,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感受?
板書設(shè)計:
食品工廠生產(chǎn)食品的過程
無機鹽,水 二氧化碳 太陽光能
↓ ↓ ↓ ↓
根 → 莖 → 葉 → 葉綠體(葉綠素、蛋白質(zhì)) →
原料采集站 運輸干線 食品工廠 合成車間
光合作用 高能有機物
。ㄔ谌~綠體里)水 + 二氧化碳 + 氧氣 → 食 品
無機鹽 (主要碳水化合物)
食 物 鏈
狼
兔 草 虎
細菌
食物從何處來 篇11
導入 新課
自然界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它們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它們的生存方式和習性也互有差異。可《食物從何處來》一文,竟能把自然界所有生物的食物來源既有條理又準確嚴密地介紹給讀者,你不想以本文的寫法為指導、學會寫事理說明文嗎?
。ㄒ唬┟鞔_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2.把握本文的寫法特點。
3.學習本文語言的周密性、準確性。
4.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類書籍的興趣和熱情。
5.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世界,發(fā)現(xiàn)科學、認識科學、學習科學。
。ǘ┱w感知
1.學生在對文章內(nèi)容已有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次從頭到尾通讀全文,進而能就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作思路作一總體評述。
2.大家對評述人的評述進行質(zhì)疑并給予補充。
整體評述應(yīng)為: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主次分明,逐層深入地說明事理。從大的結(jié)構(gòu)層次上看,先舉例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然后分類說明生物獲取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其中,主要說明“自養(yǎng)’,次要說明“異養(yǎng)”。從小的結(jié)構(gòu)層次上看,第一部分,先舉例說明生物構(gòu)成軀體,消耗能量,需要有機物,再給“食物”下定義,然后,進一步提出如何獲取食物的問題,自然引出第二部分的說明,層層推進,有條不紊。第二部分,先總說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再分說“自養(yǎng)”與“異養(yǎng)”兩種獲取食物的類型。說明時,先說“自養(yǎng)”,而且說得比較詳細。先給“自養(yǎng)”下定義,再說植物利用銀、莖、葉、采集。運輸所需要的原料;知道了原料的來源,再說對原料的加工(光合作用)就清楚、明白了。一環(huán)一環(huán)緊緊相扣,上下聯(lián)系緊密,又井然有序。在說明了“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以后,用“所以”承接,概括第二部分內(nèi)容,從總體上回答了文章提出“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
本文在說明事理的過程中,恰當?shù)倪x用了舉例子、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使文章既嚴謹,又生動具體。此外,文章運用詞語準確、得當。
。ㄈ┙虒W過程
1.以小組競答的形式復習說明順序。
說明文常用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一篇說明文使用哪種說明順序是由被說明對象本身特點決定的。
邏輯順序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從原因到結(jié)果或者從結(jié)果到原因;
。2)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或者從本質(zhì)到現(xiàn)象;
(3)從概括到具體或者從具體到概括;
。4)從主要到次要或者從次要到主要;
。5)從特點到用途或者從用途到特點;
。6)從整體到部分或者從部分到整體;
。7)從內(nèi)因到外因或者從外因到內(nèi)因;
……
總之,邏輯順序是按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來安排文章順序的一種順序。文章中到底使用哪方面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具體文章要具體分析。
2.學生討論本文的說明順序是哪一種?
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不是作者隨意安排和確定的,而是由事物的特征決定的。本文根據(jù)食物是從綠色植物中來的這一特點,依據(jù)事理的自然順序,先講自養(yǎng),再講異養(yǎng),屬于邏輯順序的范疇。
3.學生談?wù)劚疚牡膶懛ㄌ厣?/p>
學生積極發(fā)言參與,不必強求全面,關(guān)鍵是個人的發(fā)現(xiàn)。(歸納學生發(fā)言)
本文的寫法特點大致有下列幾方面:
(l)確立中心,以簡馭繁
本文的中心是;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文章正是為了說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這一共同規(guī)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而文章由于確立了這個中心,所以才能從回答所提問題的角度,把握住眾多的材料和問題,以簡馭繁,繁而不亂,顯示了全文的目的性和條理性。
(2)分類說明,概括嚴密
這篇文章先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為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為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能夠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yǎng)型,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屬于異養(yǎng)型。這是第一次分類。然后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自養(yǎng)型的生物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一類,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是另一類。前者為常見的大量的綠色植物,后者為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異養(yǎng)型的生物,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是一類,能改造加工植物的是另一類,前者為一般動物和絕大多數(shù)微生物,后者為人類。這樣分類說明,各種生物及其不同生存方式,無不包舉,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概括十分嚴密。
。3)先異后同,順序合理
文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幸存方式的差異現(xiàn)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yǎng)、異養(yǎng)的不同;然后闡釋異養(yǎng)型的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jié)論。按照這種先異后同的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符合由部分到整體、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顯示出分析、綜合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這一結(jié)論是科學的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4)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絕大多數(shù)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是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質(zhì),這僅僅是一般結(jié)論,綠色植物之所以能夠制造有機物質(zhì)主要是靠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因此進一步的結(jié)論是:“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而這個結(jié)論正是文章所要闡明的最主要的知識內(nèi)容。為了使人們對什么是光合作用有所了解,文章對植物根莖葉的功能作用,葉綠體的結(jié)構(gòu),以及葉綠體吸收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zh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介紹甚詳,對其他部分則作簡略的必要的解說。其次,介紹光合作用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引起人們對這一科學知識的重視,從而用以為人類自身造福。因此,文章對于人通過勞動改造加工植物的種種途徑,也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這樣分清主次、有詳有略地進行說明,既能使重點內(nèi)容突出,也能使文章簡明清晰。
4.結(jié)合文中語句,學生在分析中領(lǐng)悟本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分析下列各句,看能不能把加點的詞去掉,說明為什么?
。1)采集站送來的水和氣孔吸進來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的原料。
討論明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除去“最基本”的水和二氧化碳外,還需要一定量的無機鹽。如果去掉“最基本”,語言表達就不夠周密、準確。
(2)另一種叫異養(yǎng)。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一類。
討論明確:“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的提法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因為確定有極小部分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氧化和亞硝酸的能量來還原二氧化碳,從而合成有機物的。
(3)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nèi)能吸進25000億個二氧化碳分子。
討論明確:這里用“有時”有兩層意思:一是植物的綠葉只有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才由氣孔吸入二氧化碳。綠葉在呼吸的時候,則要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二是只有葉片較大的植物,在光合作用旺盛的時候,一秒鐘內(nèi)才能吸進那么多的二氧化碳分子。
。4)所以,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
討論明確:“除了極個別的細菌”,如第(2)題答案中提及的硝化細菌是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的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要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句中的“一切”,“都”,因為有“其他”二字的限制,就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這層意思。
加點詞語,能科學的反映客觀事實,以保證說明文的科學性。加之本文在說明事理的過程中,恰當?shù)剡x用了舉例子、下定義、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本文語言既準確、得當,又嚴密。
。ㄋ模┛偨Y(jié)、擴展
事理說明文寫作指導(教師引導)
事理說明文的寫作,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其次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再次是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要有很強的邏輯性,要“言而有序”;最后要有周密、準確的語言,以保證文章的科學性。
因此,事理說明文的寫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點寫。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一書中曾說:“說明文大體也有一定的方式。開頭往往把所要說明的事物下一詮釋,立一定義……接下去把詮釋和定義里的語義和內(nèi)容推闡明白,然后來一個結(jié)尾,這樣就是一篇有條有理的說明文!
。ㄎ澹┎贾米鳂I(yè)
l.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三題。(課上完成)
2.寫一篇事理說明文。(課下完成,課下便于查找資料)
附:課后練習參考答案
一、1.“自養(yǎng)”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制造成有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而“異養(yǎng)”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yǎng)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yǎng)”,“異養(yǎng)”就難以解說清楚。
2.“自養(yǎng)”的生物是能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需要的綠色植物!爱愷B(yǎng)”的生物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所有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
“異養(yǎng)”取決于“自養(yǎng)”。
3.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據(jù)人類的需要去改造它們,使它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wù)。對這部分作突出說明是必要的,一是人類獲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讀者理解人類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意義。
三、1.“只要活著”,說明無一例外,準確地說明了消耗能量是生物的生存需要。
2.“原來”一語,能夠廓清不恰當?shù)恼J識。
3.“就是”一語中的,表明所說明的內(nèi)容毫無疑義。
4.“莫不是”表示疑問,引起思索。
5.“赫赫有名”說明“光合作用”對于綠色植物的重要性,以突出人們對“光合作用”的了解。
以上這些詞句的使用,都從不同層面上體現(xiàn)出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食物從何處來 篇12
教學目標 :
1.在通過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nèi)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領(lǐng)會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篩選有關(guān)信息;
第二課時: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語言。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導人新課
圍繞標題進行討論,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并結(jié)合生物書上的內(nèi)容說一說,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分組、或分人分段朗讀)
1.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參天 消耗 根系 細胞 供給 吃葷
秸稈 糠麩 赫赫有名
2.老師根據(jù)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讀音。
三、搜集有關(guān)信息,理解課文內(nèi)容
討論:
1.剛才同學們就自己的理解談到了食物的來源,而課文的作者是從什么視角來談這個問題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學的高度,從食物來源最原始的途徑和方法來談?wù)撨@個問題的。我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三言兩語亦可。)
提示:
生物的體積增大了千萬倍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zhì)來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一個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供應(yīng)能量的物質(zhì)。
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叫做自養(yǎng),綠色食物都屬于這一類;另一種叫作異養(yǎng),動物都屬這一類。
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類猛獸并不是以植物為食,為什么說它們歸根結(jié)底是靠植物來生適?
提示:因為它們是靠兔子二類的小動物來生存;而兔子一類的小動物則是靠吃草來生活,所以說不吃草的動物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的。
3.“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的生物有什么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自養(yǎng)是生物體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以滿足生長的需要;異養(yǎng)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異養(yǎng)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養(yǎng)的植物提供的。
4.為什么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先朗讀課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口頭概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并說給同桌聽。
提示:因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異養(yǎng)”生物歸根結(jié)底是靠“自養(yǎng)”生物生存。
復述提綱: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葉片,葉片的氣孔—一方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葉綠體通過吸收太陽光能,把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zhì)。
5.朗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根據(jù)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畫—“張圖反映大自然動物、植物之間獲取食物關(guān)系的圖,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鏈。
6.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讀思考課文的倒數(shù)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屬于異養(yǎng)型,但人靠勞動獲取食物,并能用各種方法改造植物,飼養(yǎng)動物,會勞動,這是人與動物本質(zhì)的區(qū)別。
四、課后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句中的含義: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中。
貯藏:儲藏,保藏。
秸稈:農(nóng)作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糠麩:谷類、小麥等農(nóng)作物籽實的皮。
赫赫有名:名聲盛大顯著。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討
討論:
1.如果將課文的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應(yīng)該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寫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來源,是文章內(nèi)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結(jié)束寫生物的來源,為第二部分。
2.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為什么先說“自養(yǎng)”,后說“異養(yǎng)”?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什么好處?
提示:因為“自養(yǎng)”是“異養(yǎng)”的前提,沒有“自養(yǎng)”長成的植物,也就不會有靠“異養(yǎng)”獲得食物的動物。課文是根據(jù)事理自身的邏輯來安排順序的,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助于將事物的道理說明白。
3.課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從第二部分寫起,開篇就提出問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樣寫行不行?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這樣寫,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從內(nèi)容上來看,則不完整。作者要說明的除了食物的來源,還涉及食物的歸宿,課文的第8自然段明顯是與1、2自然段相照應(yīng)的。前面提出“有機物質(zhì)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后面則回答“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jīng)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绷硗,1、2自然段從生物對于食物的依賴,食物對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寫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說明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際意義。由此可見,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
4.課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為什么突出寫人類?
提示:人類也是大自然自勺產(chǎn)物,在取食方法上有著動物的共性,也是屬于異養(yǎng)型。但人與動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人不是被動的順應(yīng)自然,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用各種方式改造自然。如辦“綠色加工廠”、食物加工廠、飼養(yǎng)廠等,與動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突出與人類有利于激發(fā)我們的責任感,喚起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決心。
5.由本文的寫作思路和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聯(lián)系的眼光,不僅看事物的現(xiàn)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
六、揣摩語言,品味學習
1.“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文章——開頭為什么從這兩樁自然現(xiàn)象寫起?
提示:使讀者從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引起思考,把讀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上來。
2.課文在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們找出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莖——運輸干線
葉子——食品加工廠
葉綠體——合成車間
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化繁為簡,把事理說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運輸干線”,“食品加工廠”和“合成車間”準確而生動地說明了“根毛”與“莖”,“葉子”與“葉綠體”之間的關(guān)系。
3.課文在寫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時,拿“制造汽水”來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著某些相同之處,放在一處進行比較,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說服力。
4.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著”強調(diào)生命與能量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2)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來”連接上下段,從上段的提問“有機物質(zhì)從哪里來”,過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gòu)成軀體和能量的物質(zhì)”,使文意連貫。另外,“原來”一詞還表達出了一種推究探索的意味。
(3)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提示:“就是”使語氣十分肯定,說明把葉子比作食品加工廠是十分貼切的。
(4)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種推測的語氣,使文句顯得幽默風趣。
(5)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產(chǎn)生一種擬人的詼諧意味,突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細菌的樂園。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軀體比喻成細菌的“樂園”,生動有趣地說明了生物之間食物轉(zhuǎn)換的道理。
七、課后回顧
學習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試寫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談?wù)勀愕母邢搿?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