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學設計
一、教前設想:
小學科學科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課在教材中起主導地位,通過研究“吃”的問題,引領學生們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從每天經歷的活動出發,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在三年級探究食物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們在關注身邊的科學,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之中,經歷科學活動、提高科學素養。教材分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讓學生了解我們常見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須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研討會,(一)比較生熟馬鈴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區別;(二)了解食物有生變熟的過程和方法;從師展示的一道“奶油香爆玉米”中共鞏固探索食物的樂趣;第三部分:鞏固新知,課后延伸,在學生對食物認知體系形成了,主體意識被教師喚到高潮時,讓學生談體會,鞏固本節課內容思考作業,進行課后延續探索。
科學課要注重學生的發現、探索、創造的過程,教師的語言和提問既要嚴謹又富有啟發性,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知道食物分為生吃和熟吃;并能舉例說明生食和熟食。
2、技能:能用酒精燈或蠟燭燒熟食物;能通過觀察具體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三、教學重點:
觀察并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四、教學難點:
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知道馬鈴薯煮熟后營養更易人體消化吸收。
五、教學準備:
教師提供每組一份:生熟馬鈴薯各兩個;生玉米數顆;生熟馬鈴薯觀察比較記錄表、玉米變熟觀察記錄表;酒精燈1盞、火柴1箱、燒杯得實驗器材。
六、教師自備:
微波爐1只、爆米花2袋、課件一只。
七、課前準備:
酒精燈的操作;學生每人自帶小刀一把。
八、教學過程:
(一)生食和熟食的了解(大約5分鐘)
1、導入
師:聽說你們的特點是:愛動腦筋,積極發言!是這樣子的嗎?
(通過課前的了解,肯定本班同學的優點,激發他們對下面問題的興趣。)
師:我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想請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嗎?
題目是這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樣東西很重要,你認為是什么?
(學生會說出很多生活中的重要東西,老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后,引入到這節課的內容。)
師:大家說的沒錯,這些東西對我們都很重要,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食物這方面。
2、了解
師:說說平時愛吃些什么食物?
誰能說說咱家鄉有哪些好吃的東西?
這么多好吃的東西,哪些是可以生吃的,哪些是須煮熟了才能吃的呢?
在大家的介紹下,相信咱家鄉會更加吸引人的。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些東西,請大家看屏幕,這么多食物,哪些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哪些是須煮熟后才能吃的?
(從學生愛吃的,常吃的食物激發深入研究生食和熟食。)
(二)生食、熟食研討會(大約30分鐘)
1、生、熟馬鈴薯的觀察比較感知生食和熟食的區別。
(1)分組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課件出現馬鈴薯。
師:馬鈴薯是生吃的好,還是煮熟了吃好呢?
生的和熟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生的和一個熟的馬鈴薯,你們能用什么方法比較?說說看。
請大家動手比較吧!
(先集體交流觀察方法,再由小組合作體驗,這樣可以讓大家體驗更多的觀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