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氣候的威力(精選15篇)

氣候的威力

發布時間:2023-08-20

氣候的威力(精選15篇)

氣候的威力 篇1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本文介紹了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并對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做了科的學分析,從而說明了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結構思路

  本文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來行文的。文章先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展開話題,切入正題,告訴我們人類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其中又以南極氣候為甚。這樣就自然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其一,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300多公里,可以稱為“風極”;其二,氣溫最低記錄可達到零下94.5攝氏度,可稱為“寒極”;其三,南極氣候變化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人們談虎色變。但氣象學家對此卻喜出望外,因為這是解開全球性氣象之謎最理想的實驗室。從而引起人們對南極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極大陸的存在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效應放大了。再者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讀者明白了為什么說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最后作者又總說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提醒人類關注生存空間。文章層層深入,由現象到本質,揭示了事物的規律。

  三、層次分明的邏輯順序

  文章先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入手,由氣候對人類的控制展開話題,繼而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最后補充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的威脅。提醒人們去戰勝它、征服它,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四、詳略得當的組材

  文章著重分析了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先介紹科學研究的成果,即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然后分項說明南極冰蓋對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從而說明了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這一部以詳實、確鑿的數據,典型的舉例作了透徹的說明。

  五、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舉例子。本文在介紹南極惡劣的氣候時,舉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隊員福島被大風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的例子;1970年,6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第6架飛機因特大的暴風而遇險的情況,使我們對南贛惡劣的氣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認識。

  列數字。本文在說明過程中列了大量的數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準確性。

  打比方。如“實際上,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形象生動地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導學生寫作科普說明文的教學建議

  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了解了科普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應當“學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嘗試著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現象、原理寫成一些簡單的科普說明文。在這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可培養自己廣泛搜集信息、有效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己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可謂一舉多得。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景,導語 引入

  (播放一段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剛才,大家從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難的肆意破壞,感受到了。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極的氣候又是怎樣的呢?它對全球的氣候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通讀課文,掌握并積累詞語 (2)解讀課文,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紹南極氣候的特點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第三部分(第16、17段)設想南極冰蓋融化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落實重點。

  (1)本文是怎樣展開話題的?

  明確:從人類的發展與大自然的關系談起,引出,并進而引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南極氣候的特點有哪些?

  作者是怎樣安排這幾個特點的說明順序的?

  明確:南極氣候的特點是風大、酷寒、多變。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思維層層深入,按著邏輯順序進行。

  (3)為說明南極氣候的特點,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舉了日本考察隊員福島被風席卷而去的例子;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舉了原蘇聯、新西蘭、挪威等國觀測的最低溫度為例;c.為說明多變的特點,舉了美國

  運輸機突然被暴風毀損的例子。

  ②列數字。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時”等數字;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列出“-88.3’C”“-89.6℃”“,94.5℃”等數字。

  ③作比較。拿南極的風速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風速進行比較,強調了南極的風速之大。

  ④打比方。把南極比作“暴風雪之家”“風極”,具體形象地說明了風大的特點。

  (解說: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第一部分的內容加以研習,實現兩個教學重點的落實。)

  三、布置作業 

  復習本節課的學習要點,按照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思路,預習第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研習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2.氣象學家為什么對南極的惡劣氣候喜出望外?

  明確:因為南極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極有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明確: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極冰蓋的存在和季節性脹縮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制約;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的熱交換有影響。

  4.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些因素來說明順序的?

  明確: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

  5.舉例說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1)從“首先”“另外”“還有”可以看出,是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的。

  (2)“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是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對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的敏感。

  (3)“冰對來自太陽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約是水的5一歷培。而在冬天,冰蓋的面積是夏天時的5倍,最大時覆蓋了整個南半球面積的8%……”這是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季節性脹縮對太陽輻射能量的反射的變化,從而影響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舉南極、北極在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熱交換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國的氣候變化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5)“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這是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的反射作用。(舉課后練習二的第3、4句亦可)(解說:由第一課時布置的作業 過渡到第二部分內容的學習,1、2旨在體會說明文過波段的作用;3、4與5則繼續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課文內容加以研習,落實兩個教學重點。)

  二、研習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一個怎樣的內容?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如果融化將會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三、課堂小結

  1.依據第一、二部分的內部結構層次以及兩部分的關系,綜觀全文,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部分,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層層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從次到主,逐層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全篇看,作者由南極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威力說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按照逐層深入的邏輯順序加以說明的。

  2結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課后練習二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通過比喻,用讀者熟悉的、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準確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說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學術語的抽象、難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略)

  (解說:總結兩節課的學習內容,整體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的特點,起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四、布置作業 

  從人類破壞環境從而導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來報復人類的角度,搜集材料,寫一篇說明文。

氣候的威力 篇2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本文介紹了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并對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做了科的學分析,從而說明了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結構思路

  本文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來行文的。文章先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展開話題,切入正題,告訴我們人類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其中又以南極氣候為甚。這樣就自然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其一,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300多公里,可以稱為“風極”;其二,氣溫最低記錄可達到零下94.5攝氏度,可稱為“寒極”;其三,南極氣候變化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人們談虎色變。但氣象學家對此卻喜出望外,因為這是解開全球性氣象之謎最理想的實驗室。從而引起人們對南極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極大陸的存在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效應放大了。再者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讀者明白了為什么說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最后作者又總說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提醒人類關注生存空間。文章層層深入,由現象到本質,揭示了事物的規律。

  三、層次分明的邏輯順序

  文章先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入手,由氣候對人類的控制展開話題,繼而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最后補充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的威脅。提醒人們去戰勝它、征服它,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四、詳略得當的組材

  文章著重分析了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先介紹科學研究的成果,即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然后分項說明南極冰蓋對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從而說明了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這一部以詳實、確鑿的數據,典型的舉例作了透徹的說明。

  五、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舉例子。本文在介紹南極惡劣的氣候時,舉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隊員福島被大風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的例子;1970年,6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第6架飛機因特大的暴風而遇險的情況,使我們對南贛惡劣的氣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認識。

  列數字。本文在說明過程中列了大量的數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準確性。

  打比方。如“實際上,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形象生動地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導學生寫作科普說明文的教學建議

  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了解了科普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應當“學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嘗試著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現象、原理寫成一些簡單的科普說明文。在這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可培養自己廣泛搜集信息、有效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己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可謂一舉多得。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景,導語 引入

  (播放一段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剛才,大家從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難的肆意破壞,感受到了。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極的氣候又是怎樣的呢?它對全球的氣候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通讀課文,掌握并積累詞語 (2)解讀課文,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紹南極氣候的特點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第三部分(第16、17段)設想南極冰蓋融化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落實重點。

  (1)本文是怎樣展開話題的?

  明確:從人類的發展與大自然的關系談起,引出,并進而引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南極氣候的特點有哪些?

  作者是怎樣安排這幾個特點的說明順序的?

  明確:南極氣候的特點是風大、酷寒、多變。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思維層層深入,按著邏輯順序進行。

  (3)為說明南極氣候的特點,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舉了日本考察隊員福島被風席卷而去的例子;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舉了原蘇聯、新西蘭、挪威等國觀測的最低溫度為例;c.為說明多變的特點,舉了美國

  運輸機突然被暴風毀損的例子。

  ②列數字。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時”等數字;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列出“-88.3’C”“-89.6℃”“,94.5℃”等數字。

  ③作比較。拿南極的風速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風速進行比較,強調了南極的風速之大。

  ④打比方。把南極比作“暴風雪之家”“風極”,具體形象地說明了風大的特點。

  (解說: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第一部分的內容加以研習,實現兩個教學重點的落實。)

  三、布置作業 

  復習本節課的學習要點,按照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思路,預習第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研習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2.氣象學家為什么對南極的惡劣氣候喜出望外?

  明確:因為南極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極有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明確: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極冰蓋的存在和季節性脹縮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制約;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的熱交換有影響。

  4.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些因素來說明順序的?

  明確: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

  5.舉例說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1)從“首先”“另外”“還有”可以看出,是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的。

  (2)“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是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對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的敏感。

  (3)“冰對來自太陽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約是水的5一歷培。而在冬天,冰蓋的面積是夏天時的5倍,最大時覆蓋了整個南半球面積的8%……”這是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季節性脹縮對太陽輻射能量的反射的變化,從而影響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舉南極、北極在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熱交換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國的氣候變化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5)“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這是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的反射作用。(舉課后練習二的第3、4句亦可)(解說:由第一課時布置的作業 過渡到第二部分內容的學習,1、2旨在體會說明文過波段的作用;3、4與5則繼續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課文內容加以研習,落實兩個教學重點。)

  二、研習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一個怎樣的內容?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如果融化將會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三、課堂小結

  1.依據第一、二部分的內部結構層次以及兩部分的關系,綜觀全文,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部分,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層層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從次到主,逐層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全篇看,作者由南極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威力說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按照逐層深入的邏輯順序加以說明的。

  2結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課后練習二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通過比喻,用讀者熟悉的、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準確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說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學術語的抽象、難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略)

  (解說:總結兩節課的學習內容,整體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的特點,起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四、布置作業 

  從人類破壞環境從而導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來報復人類的角度,搜集材料,寫一篇說明文。

氣候的威力 篇3

  位夢華

  預習提示

  變幻莫測的氣候有時給人類帶來福音,有時給人類帶來災難。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認識、適應和利用氣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本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并對它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做了科學的分析。閱讀時,要注意文章的說明順序,看看作者是怎樣展開話題的,說明的重點是什么。

  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 旦夕禍福 防不勝防 談虎色變 漏洞百出 蛛絲馬跡 憂心忡忡

  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本身,一是來自大自然。實際上,人類正是在與這兩種挑戰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這就是人類的文明史。 而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FONT>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對于一般人來說,南極的氣候確實令人談虎色變。然而氣象學家們卻是喜出望外,因為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最理想的實驗室,并且希望能從這里找出一把解開全球性氣候變化之謎的鑰匙。

  現在,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無疑是全人類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因為這與每個人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但是,長期以來,人類對于氣候變化的反復無常一直迷惑不解。由于對天氣變化的預報和解釋往往為巫師所把持,或歸結為神靈的恩典,或歸罪于魔鬼的發怒,因而更加重了人們對天氣的恐懼。直到最近幾十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高空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才開始摸到了氣候變化規律的一點蛛絲馬跡。但天氣預報仍然是漏洞百出,不僅成為公眾譏笑的對象,而且預報不準往往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氣象學家們總是憂心忡忡,深感內疚和不安。只有當他們來到南極之后,才驚奇地發現,這里很可能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因素。

  經過大量研究之后,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有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極大陸的存在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觀測結果估計,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1100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而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6%,則整個地球就將被冰層所覆蓋,這對人類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 另外,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極高原的空氣稀薄而干燥,灰塵極少,所以被冰層反射來的能量很難被空氣所吸收,因而白白地散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損失了相當一部分熱能。南極冰蓋覆蓋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積,這就大大地減少了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熱交換,因而嚴重地影響了地球上的氣候變化。

  更加重要的是,南極冰蓋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的這種效應大大地放大了。我們知道,冰對來自太陽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約是水的5~16倍。而在冬天,冰蓋的面積是夏天時的5倍,最大時覆蓋了整個南半球面積的8%,因此,南極冰蓋的存在和脹縮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之大就可想而知了,這無疑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

  還有,若從全球范圍來看,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就像是一臺巨大的熱動力機,其熱能主要來自被太陽光加熱了的地球表面,特別是善于吸收熱量的海洋表面,在這里,海水將太陽能吸收并貯存起來,為這個熱動力機準備了取之不盡的燃料供應。于是,在地球的表層形成了兩個互相影響的循環系統,這就是大氣對流和海水環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熱空氣上升,從高空分流向地球的兩極,在那里釋放出所攜帶的熱量而變冷變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從兩極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氣的全球性對流;另一方面,太陽將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熱以后,從大洋表層流向兩極,在那里冷卻以后,又從洋底流回赤道,組成了另外一種連續不斷的熱交換,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環系統。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這臺熱動力機運轉的過程中,南北兩極所發揮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極大得多。這是因為,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極不僅僅是南半球,而且也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環流的中心,這主要是由于南極高大的陸地冰蓋造成的。而北極冰蓋僅僅是一片平坦的海洋,所以其影響耍比南極小得多。例如,最新的觀測結果證明,南極附近的深部海水往北一直穿過赤道,到達大西洋的北部,這對北半球的氣候必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不僅是大西洋,太平洋的情況恐怕也不例外,中國的氣候變化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例如,當寒流襲來的時候,你也許很容易就想到西伯利亞,如果再往北想一想呢?那自然就是北極。但是,當長江地區梅雨連綿或東北地區夏溫偏低時,你可曾想到,這與南極地區的積雪量會有些什么關系?中國的氣象學家經研究發現,南極地區積雪量的多少,與中國長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東北地區夏季溫度的高低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而南極海冰的消長,則與赤道附近的海溫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臺風的變幻密切相關。不僅如此,北半球夏季的環流形勢以及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由此可見,南極對于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

  其實,南極的重要性還遠非如此。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眾所周知,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這是多么具有誘惑力的數字啊!巨大的冰蓋固然雄偉,所藏的淡水資源固然可觀,但你可曾想到,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這其中也暗含著某種危機。因為,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圍以內的地區。而在16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到那時,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0,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

  練習

  一 課文在介紹南極惡劣氣候時,舉了哪些方面的例子?氣象學家為什么對南極的惡劣氣候喜出望外?南極有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二 聯系上下文,分析下列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1.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2.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3.若從全球范圍來看,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就像是一臺巨大的熱動力機……

  4.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三 課文開頭說:“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本身,一是來自大自然。”試聯系你熟悉的人類破壞環境的事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氣候的威力 篇4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本文介紹了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并對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做了科的學分析,從而說明了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結構思路

  本文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來行文的。文章先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展開話題,切入正題,告訴我們人類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其中又以南極氣候為甚。這樣就自然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其一,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300多公里,可以稱為“風極”;其二,氣溫最低記錄可達到零下94.5攝氏度,可稱為“寒極”;其三,南極氣候變化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人們談虎色變。但氣象學家對此卻喜出望外,因為這是解開全球性氣象之謎最理想的實驗室。從而引起人們對南極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極大陸的存在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效應放大了。再者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讀者明白了為什么說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最后作者又總說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提醒人類關注生存空間。文章層層深入,由現象到本質,揭示了事物的規律。

  三、層次分明的邏輯順序

  文章先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入手,由氣候對人類的控制展開話題,繼而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最后補充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的威脅。提醒人們去戰勝它、征服它,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四、詳略得當的組材

  文章著重分析了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先介紹科學研究的成果,即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然后分項說明南極冰蓋對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從而說明了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這一部以詳實、確鑿的數據,典型的舉例作了透徹的說明。

  五、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舉例子。本文在介紹南極惡劣的氣候時,舉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隊員福島被大風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的例子;1970年,6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第6架飛機因特大的暴風而遇險的情況,使我們對南贛惡劣的氣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認識。

  列數字。本文在說明過程中列了大量的數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準確性。

  打比方。如“實際上,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形象生動地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導學生寫作科普說明文的教學建議

  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了解了科普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應當“學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嘗試著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現象、原理寫成一些簡單的科普說明文。在這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可培養自己廣泛搜集信息、有效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己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可謂一舉多得。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景,導語 引入

  (播放一段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剛才,大家從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難的肆意破壞,感受到了。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極的氣候又是怎樣的呢?它對全球的氣候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通讀課文,掌握并積累詞語 (2)解讀課文,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紹南極氣候的特點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第三部分(第16、17段)設想南極冰蓋融化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落實重點。

  (1)本文是怎樣展開話題的?

  明確:從人類的發展與大自然的關系談起,引出,并進而引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南極氣候的特點有哪些?

  作者是怎樣安排這幾個特點的說明順序的?

  明確:南極氣候的特點是風大、酷寒、多變。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思維層層深入,按著邏輯順序進行。

  (3)為說明南極氣候的特點,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舉了日本考察隊員福島被風席卷而去的例子;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舉了原蘇聯、新西蘭、挪威等國觀測的最低溫度為例;c.為說明多變的特點,舉了美國

  運輸機突然被暴風毀損的例子。

  ②列數字。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時”等數字;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列出“-88.3’C”“-89.6℃”“,94.5℃”等數字。

  ③作比較。拿南極的風速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風速進行比較,強調了南極的風速之大。

  ④打比方。把南極比作“暴風雪之家”“風極”,具體形象地說明了風大的特點。

  (解說: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第一部分的內容加以研習,實現兩個教學重點的落實。)

  三、布置作業 

  復習本節課的學習要點,按照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思路,預習第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研習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2.氣象學家為什么對南極的惡劣氣候喜出望外?

  明確:因為南極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極有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明確: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極冰蓋的存在和季節性脹縮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制約;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的熱交換有影響。

  4.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些因素來說明順序的?

  明確: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

  5.舉例說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1)從“首先”“另外”“還有”可以看出,是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的。

  (2)“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是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對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的敏感。

  (3)“冰對來自太陽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約是水的5一歷培。而在冬天,冰蓋的面積是夏天時的5倍,最大時覆蓋了整個南半球面積的8%……”這是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季節性脹縮對太陽輻射能量的反射的變化,從而影響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舉南極、北極在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熱交換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國的氣候變化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5)“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這是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的反射作用。(舉課后練習二的第3、4句亦可)(解說:由第一課時布置的作業 過渡到第二部分內容的學習,1、2旨在體會說明文過波段的作用;3、4與5則繼續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課文內容加以研習,落實兩個教學重點。)

  二、研習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一個怎樣的內容?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如果融化將會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三、課堂小結

  1.依據第一、二部分的內部結構層次以及兩部分的關系,綜觀全文,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部分,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層層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從次到主,逐層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全篇看,作者由南極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威力說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按照逐層深入的邏輯順序加以說明的。

  2結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課后練習二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通過比喻,用讀者熟悉的、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準確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說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學術語的抽象、難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略)

  (解說:總結兩節課的學習內容,整體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的特點,起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四、布置作業 

  從人類破壞環境從而導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來報復人類的角度,搜集材料,寫一篇說明文。

氣候的威力 篇5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氣候的威力》現代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氣候的威力》現代文閱讀原文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氣候的威力》現代文閱讀題目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氣候的威力》現代文閱讀答案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氣候的威力 篇6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了解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安排說明順序的依據。

  3.弄清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周密。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關注生存環境,做地球的主人。

  2.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志向。

  (四)德育滲透點

  領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為極地事業奮斗不止的精神美。

  學法引導

  1.理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本文比喻句的說理作用。

  3.總結本文的說明方法。

  4.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理解南極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本文重點說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數字說明及其作用。

  難點:

  有關海洋和大氣循環的科學知識。

  解決辦法:

  寓教于樂,化難為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有關南極的資料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開展“我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自選自己理解最準確的一點知識,有理有據有序地給大家講解。

  2.搜集有關南極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先用多媒體放映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對南極有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請同學發言,談各自對南極的了解,對南極科學考察意義的認識。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表意凝練的詞語。

  2.把握課文說明的科學知識。

  3.理清本課的說明層次。

  (二)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找出表意凝練的詞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很快,使人難以捉摸。

  旦夕禍福:短時間內禍福降臨。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勝防:要防備的太多,防備不過來。

  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氣預報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絲馬跡: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

  憂心忡忡:憂愁的樣子。

  息息相關:一呼一吸相互關聯,比喻關系密切。

  滅頂之災:指致命的災禍。

  2.逐段細讀課文,找出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討論歸納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內容。

  第1段概括為:人類文明史是在與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

  第2段中心句: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

  第3段中心句: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第5段中心句: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南極極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變幻莫測。

  第7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令氣象學家們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氣象學家們來到南極后,發現這里很可能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因素。

  第9段內容:南極大陸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極冰蓋的存在和脹縮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大。

  第13段介紹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的形成。

  第14段說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中,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極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極對于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

  第16段是個過渡段,承接上文,“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開啟下文,“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第17段說明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生討論本文的層次結構: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人類在與自身和大自然的較量中發展,而與大自然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在狂風、嚴寒和變幻莫測上的表現。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說明南極氣候惡劣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三個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說明南極冰川對人類生存暗含著的危機——一旦完全融化,人類將陷入沒有耕地、工廠淹沒的滅頂之災。

  (四)總結、擴展

  教師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經驗和概括能力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研討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煉、綜合的過程。把閱讀理解的內容用扼要的語言表述、確定下來,這就是概括。

  抽象說明和綜合歸納是閱讀中常用的兩種概括方法。

  1.抽象說明。

  抽象說明,一般是自行組織語言對有關內容的性質、特點從高一個層次或某個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確使用抽象說明的概括方法,關鍵在于正確理解有關內容的本質。

  辨明事物本質的簡單方法,就是判斷一下有關語句談的是哪方面的問題。能弄清楚這一點,對事物本質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綜合歸納。

  對于比較復雜內容的概括,或是在較大范圍里完成概括,往往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即把若干要點合并或把共同之處歸納起來加以說明。平時所說的“提取中心句”,所進行的常常是這類概括。

  綜合歸納的方法,是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后把它們綜合起來。這種綜合,可以是把幾個要點羅列相加,但經常需要對其共同之處加以提煉。

  閱讀各種文章都離不開這種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內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觀點,提煉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會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復綜合歸納。

  3.進行概括的注意事項。

  首先注意對范圍、層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語確切。

  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氣預報節目,只短短幾分鐘就對全國各地的陰晴冷暖了如指掌 。這是我們常會嘆服氣象科學的發達,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測風云”而為“天下風云可測”了。上節課讀《氣候的威力》,我們初步了解到南極氣候對全球(包括我國)氣候的巨大影響。本課繼續研討有關問題。

  (一)明確目標

  1.把握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南極對全球氣候形成影響的幾個因素。

  2.理清說明順序,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3.本文在說明的過程中,列舉了大量數字,有何作用。

  (二)整體感知

  請出6—8個學生,把自己對本文知識理解最準確、了解最多的地方,擴展整理后,講述給大家聽。請大家作評委,對他們講述的準確性、條理性和運用說明方法、詞句表達等多方面做出評判,評出優劣。

  (三)教學過程 

  1.你認為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討論明確:

  本文重點說明的是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三個因素:一是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控制作用極大。這與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有關,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2.從本文的寫作思路人手,研討本文的說明順序。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在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這一科學論斷人手,告訴讀者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而且南極的氣候尤為突出。這就自然地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風速常常可達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300多千米/小時!氣溫最低記錄是—94..5℃。有時暴風變幻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南極氣候的威力令人談虎色變。這就引起人們對南極氣候成因和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影響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體現在:

  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列舉科學家們通過大量觀測結果估計的數字為證。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光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極冰蓋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的這種效應放大了。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還有,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環流的中心,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環流形勢以及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至此,將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的奧秘解開了。隨后又提到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于人類的生存暗含著某種危機,使讀者愈加關注南極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本文從南極氣候惡劣的現象人手,分析說明其本質原因,這是一種邏輯順序。

  3.本文的說明方法,除了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還列舉了大量的數據。數據說明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了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1)南極風狂,對人類的生存是一種嚴重威脅:“12級臺風的風速不過是32.6米/秒”,南極“風速常常可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小時”——對比列舉的數據足以讓讀者明白南極被稱為“風極”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極低溫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溫”;

  “1967年……—94.5℃的最低氣溫”。

  ——南極的極度寒冷在一連串的數字面前顯示得很清楚。

  (3)“科學家們……估計,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1100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而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6%,則整個地球就將被冰層所覆蓋,……——充分說明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敏感的程度。

  (4)“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由“具有誘惑力的數字”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圍以內的地區。而在16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清楚地說明了南極“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此外,還有舉例說明中所兼有的數字說明。

  經過歸納分析可知,數據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讀者能從數據上去想像,能既科學又具體地感知被說明的事物。

  (四)總結、擴展

  1.課文開頭說:“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自身,一是來自大自然。”試聯系你熟悉的人類破壞環境的事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研討下列加重詞語的作用,談談你從中意識到了什么。

  (1)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3)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5)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到那時,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零,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國的氣候變化受南極影響因素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4.南極有如此惡劣的氣候,科學家何以紛紛前去進行科學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類本身:大氣污染、濫砍亂伐、獵捕野生動物等。

  2.這些詞語帶給讀者很大震動,令讀者結合文章所說明的事理,去思考人類賴以生存 的環境問題,進而探索科學知識,解開更多的疑團,關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趨利避害的方法。

  3.“中國氣象學研究家研究發現,南極地區積雪量的多少,與中國長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東北地區夏季溫度的高低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以中國氣候受南極地區積雪量、南極大陸溫度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為例,說明南極對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不以赤道為界的。

  4.科學家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感,對事業的執著和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正是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應該學習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業 

  1.當堂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2.查閱資料,向人介紹你所知道的南極。

氣候的威力 篇7

  教育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了解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安排說明順序的依據。

  3.弄清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周密。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關注生存環境,做地球的主人。

  2.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志向。

  (四)德育滲透點

  領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為極地事業奮斗不止的精神美。

  學法引導

  1.理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本文比喻句的說理作用。

  3.總結本文的說明方法。

  4.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理解南極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本文重點說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數字說明及其作用。

  難點:

  有關海洋和大氣循環的科學知識。

  解決辦法:

  寓教于樂,化難為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有關南極的資料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開展“我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自選自己理解最準確的一點知識,有理有據有序地給大家講解。

  2.搜集有關南極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先用多媒體放映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對南極有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請同學發言,談各自對南極的了解,對南極科學考察意義的認識。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表意凝練的詞語。

  2.把握課文說明的科學知識。

  3.理清本課的說明層次。

  (二)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找出表意凝練的詞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很快,使人難以捉摸。

  旦夕禍福:短時間內禍福降臨。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勝防:要防備的太多,防備不過來。

  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氣預報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絲馬跡: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

  憂心忡忡:憂愁的樣子。

  息息相關:一呼一吸相互關聯,比喻關系密切。

  滅頂之災:指致命的災禍。

  2.逐段細讀課文,找出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討論歸納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內容。

  第1段概括為:人類文明史是在與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

  第2段中心句: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

  第3段中心句: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第5段中心句: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南極極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變幻莫測。

  第7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令氣象學家們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氣象學家們來到南極后,發現這里很可能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因素。

  第9段內容:南極大陸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極冰蓋的存在和脹縮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大。

  第13段介紹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的形成。

  第14段說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中,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極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極對于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

  第16段是個過渡段,承接上文,“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開啟下文,“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第17段說明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生討論本文的層次結構: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人類在與自身和大自然的較量中發展,而與大自然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在狂風、嚴寒和變幻莫測上的表現。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說明南極氣候惡劣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三個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說明南極冰川對人類生存暗含著的危機——一旦完全融化,人類將陷入沒有耕地、工廠淹沒的滅頂之災。

  (四)總結、擴展

  教師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經驗和概括能力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研討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煉、綜合的過程。把閱讀理解的內容用扼要的語言表述、確定下來,這就是概括。

  抽象說明和綜合歸納是閱讀中常用的兩種概括方法。

  1.抽象說明。

  抽象說明,一般是自行組織語言對有關內容的性質、特點從高一個層次或某個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確使用抽象說明的概括方法,關鍵在于正確理解有關內容的本質。

  辨明事物本質的簡單方法,就是判斷一下有關語句談的是哪方面的問題。能弄清楚這一點,對事物本質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綜合歸納。

  對于比較復雜內容的概括,或是在較大范圍里完成概括,往往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即把若干要點合并或把共同之處歸納起來加以說明。平時所說的“提取中心句”,所進行的常常是這類概括。

  綜合歸納的方法,是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后把它們綜合起來。這種綜合,可以是把幾個要點羅列相加,但經常需要對其共同之處加以提煉。

  閱讀各種文章都離不開這種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內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觀點,提煉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會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復綜合歸納。

  3.進行概括的注意事項。

  首先注意對范圍、層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語確切。

  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氣預報節目,只短短幾分鐘就對全國各地的陰晴冷暖了如指掌。這是我們常會嘆服氣象科學的發達,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測風云”而為“天下風云可測”了。上節課讀《氣候的威力》,我們初步了解到南極氣候對全球(包括我國)氣候的巨大影響。本課繼續研討有關問題。

  (一)明確目標

  1.把握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南極對全球氣候形成影響的幾個因素。

  2.理清說明順序,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3.本文在說明的過程中,列舉了大量數字,有何作用。

  (二)整體感知

  請出6—8個學生,把自己對本文知識理解最準確、了解最多的地方,擴展整理后,講述給大家聽。請大家作評委,對他們講述的準確性、條理性和運用說明方法、詞句表達等多方面做出評判,評出優劣。

  (三)教學過程

  1.你認為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討論明確:

  本文重點說明的是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三個因素:一是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控制作用極大。這與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有關,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2.從本文的寫作思路人手,研討本文的說明順序。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在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這一科學論斷人手,告訴讀者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而且南極的氣候尤為突出。這就自然地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風速常常可達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300多千米/小時!氣溫最低記錄是—94..5℃。有時暴風變幻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南極氣候的威力令人談虎色變。這就引起人們對南極氣候成因和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影響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體現在:

  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列舉科學家們通過大量觀測結果估計的數字為證。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光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極冰蓋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的這種效應放大了。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還有,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環流的中心,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環流形勢以及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至此,將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的奧秘解開了。隨后又提到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于人類的生存暗含著某種危機,使讀者愈加關注南極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本文從南極氣候惡劣的現象人手,分析說明其本質原因,這是一種邏輯順序。

  3.本文的說明方法,除了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還列舉了大量的數據。數據說明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了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1)南極風狂,對人類的生存是一種嚴重威脅:“12級臺風的風速不過是32.6米/秒”,南極“風速常常可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小時”——對比列舉的數據足以讓讀者明白南極被稱為“風極”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極低溫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溫”;

  “1967年……—94.5℃的最低氣溫”。

  ——南極的極度寒冷在一連串的數字面前顯示得很清楚。

  (3)“科學家們……估計,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1100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而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6%,則整個地球就將被冰層所覆蓋,……——充分說明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敏感的程度。

  (4)“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由“具有誘惑力的數字”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圍以內的'地區。而在16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清楚地說明了南極“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此外,還有舉例說明中所兼有的數字說明。

  經過歸納分析可知,數據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讀者能從數據上去想像,能既科學又具體地感知被說明的事物。

  (四)總結、擴展

  1.課文開頭說:“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自身,一是來自大自然。”試聯系你熟悉的人類破壞環境的事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研討下列加重詞語的作用,談談你從中意識到了什么。

  (1)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3)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5)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到那時,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零,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國的氣候變化受南極影響因素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4.南極有如此惡劣的氣候,科學家何以紛紛前去進行科學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類本身:大氣污染、濫砍亂伐、獵捕野生動物等。

  2.這些詞語帶給讀者很大震動,令讀者結合文章所說明的事理,去思考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進而探索科學知識,解開更多的疑團,關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趨利避害的方法。

  3.“中國氣象學研究家研究發現,南極地區積雪量的多少,與中國長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東北地區夏季溫度的高低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以中國氣候受南極地區積雪量、南極大陸溫度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為例,說明南極對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不以赤道為界的。

  4.科學家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感,對事業的執著和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正是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應該學習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業

  1.當堂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2.查閱資料,向人介紹你所知道的南極。

氣候的威力 篇8

  閱讀測試題一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①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②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溫度;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在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③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6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5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6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路程時,突然刮起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才把機上人員搶救出來。值得慶幸的是,8名人員全部脫險。實際上,在南極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找出選文中的過渡句。

  3.指出三段文字運用的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南極氣候的特點是:⑴風大,風速常達到每秒55.6米。⑵嚴寒,最低曾有過—94.5℃。⑶天氣變幻莫測,常常出人意料。

  2.大風的直接后果則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面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

  3.第一段: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 第二段:舉例子、列數字 第三段:舉例子 列數字

  《氣候的威力》閱讀測試題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其實,南極的重要性還遠非如此。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眾所周知,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這是多么具有誘惑力的數字啊!巨大的冰蓋固然雄偉,所藏的淡水資源固然可觀,但你可曾想到,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這其中也暗含著某種危機。因為,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圍以內的地區。而在16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到那時,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零,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

  1.“這是多么具有誘惑力的數字明”。“這”指什么?

  2.“這其中也暗含著某種危機。”這種危機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3.最能概括選文內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根據你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談談人類應如何控制南極冰蓋融化。

  參考答案:

  1.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

  2.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

  3.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4.提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溫室效應,擴大地表植被面積,改善環境等。

氣候的威力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安排說明順序的依據。

  3.弄清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周密。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關注生存環境,做地球的主人。

  2.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志向。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本文重點說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數字說明及其作用。

  難點:

  有關海洋和大氣循環的科學知識。

  解決辦法:

  寓教于樂,化難為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開展“我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自選自己理解最準確的一點知識,有理有據有序地給大家講解。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先用多媒體放映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對南極有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請同學發言,談各自對南極的了解,對南極科學考察意義的認識。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表意凝練的詞語。

  2.把握課文說明的科學知識。

  3.理清本課的說明層次。

  (二)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找出表意凝練的詞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很快,使人難以捉摸。

  旦夕禍福:短時間內禍福降臨。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勝防:要防備的太多,防備不過來。

  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氣預報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絲馬跡: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

  憂心忡忡:憂愁的樣子。

  息息相關:一呼一吸相互關聯,比喻關系密切。

  滅頂之災:指致命的災禍。

  2.逐段細讀課文,找出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主要意思。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的過程

  1.學生討論歸納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的每個語段的內容。

  第1段概括為:人類文明史是在與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

  第2段中心句: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

  第3段中心句: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第5段中心句: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南極極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變幻莫測。

  第7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令氣象學家們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氣象學家們來到南極后,發現這里很可能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因素。

  第9段內容:南極大陸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極冰蓋的存在和脹縮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大。

  第13段介紹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的形成。

  第14段說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中,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極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極對于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

  第16段是個過渡段,承接上文,“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開啟下文,“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第17段說明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生討論本文的層次結構: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人類在與自身和大自然的較量中發展,而與大自然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在狂風、嚴寒和變

  幻莫測上的表現。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說明南極氣候惡劣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巨大影響的三個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說明南極冰川對人類生存暗含著的危機——一旦完全融化,人類將陷入沒有耕地、工廠淹沒的滅頂之災。

  (四)總結、擴展

  教師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經驗和概括能力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研討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煉、綜合的過程。把閱讀理解的內容用扼要的語言表述、確定下來,這就是概括。

  抽象說明和綜合歸納是閱讀中常用的兩種概括方法。

  1.抽象說明。

  抽象說明,一般是自行組織語言對有關內容的性質、特點從高一個層次或某個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確使用抽象說明的概括方法,關鍵在于正確理解有關內容的本質。

  辨明事物本質的簡單方法,就是判斷一下有關語句談的是哪方面的問題。能弄清楚這一點,對事物本質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綜合歸納。

  對于比較復雜內容的概括,或是在較大范圍里完成概括,往往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即把若干要點合并或把共同之處歸納起來加以說明。平時所說的“提取中心句”,所進行的常常是這類概括。

  綜合歸納的方法,是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后把它們綜合起來。這種綜合,可以是把幾個要點羅列相加,但經常需要對其共同之處加以提煉。

  閱讀各種文章都離不開這種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內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觀點,提煉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會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復綜合歸納。

  3.進行概括的注意事項。

  首先注意對范圍、層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語確切。

  (五)布置作業 

  每個同學都要從本文中選取一個知識點,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安排說明順序,選用說明方法對其進行自己的說明。形成書面材料,下節課抽幾個人口頭說明。

  提示:比如想就“南極氣候寒冷”進行說明,既利用課文材料,也要加入自己查閱、積累的材料,重新排序,選用恰當方法進行說明。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氣候的威力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積累科普知識。

  2.一學習和掌握文中運用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3.了解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2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學設想 

  選取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斷導入  課文;熟讀課文,弄清寫作思路,體會文章的內在聯系;通過練習,鞏固說明方法的運用。

  媒體設計 

  準備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南極氣候的錄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的知識影像資料。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景,導語 引入(播放一段有關氣候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破壞的影視片)剛才,大家從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難的肆意破壞,感受到了氣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極的氣候又是怎樣的呢?它對全球的氣候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l)通讀課文,掌握并積累詞語 (2)解讀課文,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紹南極氣候的特點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第三部分(第16、17段)設想南極冰蓋融化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落實重點。

  (1)本文是怎樣展開話題的?

  明確:從人類的發展與大自然的關系談起,引出“氣候的威力”,并進而引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南極氣候的特點有哪些?

  作者是怎樣安排這幾個特點的說明順序的?

  明確:南極氣候的特點是風大、酷寒、多變。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思維層層深入,按著邏輯順序進行。 

  (3)為說明南極氣候的特點,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舉了日本考察隊員福島被風席卷而去的例子;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舉了原蘇聯、新西蘭、挪威等國觀測的最低溫度為例;C.為說明多變的特點,舉了美國運輸機突然被暴風毀損的例子。

  ②列數字。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時”等數字;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列出“-88.3’C”“一89.6℃”“,94.5℃”等數字。

  ③作比較。拿南極的風速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風速進行比較,強調了南極的風速之大。 ④打比方。把南極比作“暴風雪之家”“風極”,具體形象地說明了風大的特點。

  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第一部分的內容加以研習,實現兩個教學重點的落實。)

  三、布置作業 

  復習本節課的學習要點,按照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思路,預習第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研習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2.氣象學家為什么對南極的惡劣氣候喜出望外?

  明確:因為南極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極有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

  明確: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極冰蓋的存在和季節性脹縮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制約;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的熱交換有影響。

  4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些因素來說明順序的?

  明確: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

  5.舉例說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1)從“首先”“另外”“還有”可以看出,是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的。

  (2)“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氣候發生災難性的變化。”這是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對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的敏感。

  (3)“冰對來自太陽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約是水的5一歷培。而在冬天,冰蓋的面積是夏天時的5倍,最大時覆蓋了整個南半球面積的8%……”這是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季節性脹縮對太陽輻射能量的反射的變化,從而影響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舉南極、北極在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間熱交換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國的氣候變化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是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5)“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這是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的反射作用。(舉課后練習二的第3、4句亦可)(由第一課時布置的作業 過渡到第二部分內容的學習,1、2旨在體會說明文過波段的作用;3、4與5則繼續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兩個方面對課文內容加以研習,落實兩個教學重點。)

  二、研習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一個怎樣的內容?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冰蓋如果融化將會給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

  三、課堂小結

  1.依據第一、二部分的內部結構層次以及兩部分的關系,綜觀全文,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部分,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層層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從次到主,逐層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全篇看,作者由南極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威力說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按照逐層深入的邏輯順序加以說明的。

  2結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課后練習二中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明確:通過比喻,用讀者熟悉的、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準確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說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學術語的抽象、難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略)

  (解說:總結兩節課的學習內容,整體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的特點,起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四、布置作業 從人類破壞環境從而導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來報復人類的角度,搜集材料,寫一篇說明文。

氣候的威力 篇11

  前兩天教習課文《氣候的威力》,本來一直認為知識面頗廣的我受到了重創。

  文章說的是南極的氣候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因為是篇科普性說明文,雖然牽涉到許多地理知識,但以為點到為止,只要語法寫法上清楚,能了解說明文的三要素就可以了。于是語文方面的知識準備充分,就興致勃勃的來上課。

  第一個問題問學生,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他是怎樣公轉自轉的?多數人都知道。第二個,我國最北的城市是哪個?下面一片寂靜。我來了興致,開始滔滔不絕的賣弄起來。漠河是我國最北端的城市,又稱北極村,那里的白天很長,據說在每年的四月左右可以看到美麗的極光,這些都是因為他的緯度高,*近北極……

  下面開始騷動,顯然學生來了興趣,問題接踵而至:老師你說下,泰坦尼克號沉沒是在哪個圈里呢?北極和南極的冰山哪里多些啊,為什么只聽過南極考察隊呢?既然南極那么寒冷,生物*什么生存呢?還有書上說南極的光照充分,那為什么還這么冷呢?有光照就該有熱量吸收呀!

  我汗…,他們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問題,有些是課本上有的,正好可以指導他們解讀課本,可有些純地理知識我也拿不準呀。總不能蒙吧,一堂課上出了我自己的知識漏洞N多。所以說啊學無止境,看來我的知識儲備庫也該不斷更新才對。語文也不是孤立的東西,想要一堂生動活潑的課還得多下點功夫才行。

氣候的威力 篇12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以下這篇位夢華《氣候的威力》閱讀答案是由小編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學們的閱讀、鑒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一、認真閱讀下面的《氣候的威力》選段,完成下列各題。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每秒32.6米,但10級以上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每秒55.6米,有時甚至可達每小時三百多千米!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③大風的直接后果則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溫度;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B)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C)

  ④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美國的一架運輸機在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路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風。結果,運輸機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實際上,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氣候的威力》閱讀題目

  1.下面是對上述4段文字內容的概括,其中不恰當的是( )

  A.人類不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極的風極大,被稱為“風極”。

  C.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D.南極的氣候變幻莫測。

  2.第②段所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其中“舉例子”方法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說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舉例子”方法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這種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這句話應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處,(B)處,(C)處。正確的是________

  4.第③段所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順序,從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氣候的威力》閱讀答案:

  1.A

  2.作比較 列數字 舉例子 大風對人類生存是嚴重的威脅 3.C

  4.舉例子 邏輯 概括 具體

  《氣候的威力》閱讀題目

  1.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出南極氣候的特點。

  2.找出選文中的過渡句。

  3.指出三段文字運用的說明方法。

  《氣候的威力》閱讀答案:

  1.南極氣候的特點是:⑴風大,風速常達到每秒55.6米。⑵嚴寒,最低曾有過—94.5℃。⑶天氣變幻莫測,常常出人意料。

  2.大風的直接后果則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面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

  3.第一段: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 第二段:舉例子、列數字 第三段:舉例子 列數字

  二、仔細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問候的9-11題

  氣候的威力

  (一)、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C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C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C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對于一般人來說,南極的氣候確實令人談虎色變。然而氣象學家們卻是喜出望外。因為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最理想的實驗室,并且希望能從這里找出一把解開全球性氣候變化之謎的鑰匙。

  (選自位夢華《氣候的威力》)

  《氣候的威力》閱讀題目:

  9、從選段看,南極氣候的特點是___________。(2分)

  10、選段中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分)

  11、選段說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氣候的威力》閱讀答案:

  9、(2分)狂風和嚴寒,變幻莫測。

  10、(2分)舉例子,列數字。

  11、(2分)氣象學家研究南極氣候的特點,希望能從中找出一把解開全球性氣候變化之謎的鑰匙。

氣候的威力 篇13

  前兩天教習課文《氣候的威力》,本來一直認為知識面頗廣的我受到了重創。

  文章說的是南極的氣候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因為是篇科普性說明文,雖然牽涉到許多地理知識,但以為點到為止,只要語法寫法上清楚,能了解說明文的三要素就可以了。于是語文方面的知識準備充分,就興致勃勃的來上課。

  第一個問題問學生,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他是怎樣公轉自轉的?多數人都知道。第二個,我國最北的城市是哪個?下面一片寂靜。我來了興致,開始滔滔不絕的賣弄起來。漠河是我國最北端的城市,又稱北極村,那里的白天很長,據說在每年的四月左右可以看到美麗的極光,這些都是因為他的緯度高,*近北極……

  下面開始騷動,顯然學生來了興趣,問題接踵而至:老師你說下,泰坦尼克號沉沒是在哪個圈里呢?北極和南極的冰山哪里多些啊,為什么只聽過南極考察隊呢?既然南極那么寒冷,生物*什么生存呢?還有書上說南極的光照充分,那為什么還這么冷呢?有光照就該有熱量吸收呀!

  我汗…,他們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問題,有些是課本上有的,正好可以指導他們解讀課本,可有些純地理知識我也拿不準呀。總不能蒙吧,一堂課上出了我自己的知識漏洞N多。所以說啊學無止境,看來我的知識儲備庫也該不斷更新才對。語文也不是孤立的東西,想要一堂生動活潑的課還得多下點功夫才行。

氣候的威力 篇14

  導語: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它具有穩定性。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氣候的威力(節選)》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供大家學習,相信這些文字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氣候的威力(節選》閱讀原文: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

  《氣候的威力(節選》閱讀題目: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氣候的威力(節選)》閱讀答案: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氣候的威力 篇15

  一、主題思想

  本文介紹了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并對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做了科的學分析,從而說明了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結構思路

  本文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來行文的。文章先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展開話題,切入正題,告訴我們人類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其中又以南極氣候為甚。這樣就自然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其一,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300多公里,可以稱為“風極”;其二,氣溫最低記錄可達到零下94.5攝氏度,可稱為“寒極”;其三,南極氣候變化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人們談虎色變。但氣象學家對此卻喜出望外,因為這是解開全球性氣象之謎最理想的實驗室。從而引起人們對南極氣候的威力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

  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

  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極大陸的存在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效應放大了。再者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讀者明白了為什么說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最后作者又總說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提醒人類關注生存空間。文章層層深入,由現象到本質,揭示了事物的規律。

  三、層次分明的邏輯順序

  文章先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入手,由氣候對人類的控制展開話題,繼而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最后補充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的威脅。提醒人們去戰勝它、征服它,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四、詳略得當的組材

  文章著重分析了南極影響全球氣候的幾個因素。先介紹科學研究的成果,即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然后分項說明南極冰蓋對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從而說明了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這一部以詳實、確鑿的數據,典型的舉例作了透徹的說明。

  五、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舉例子。本文在介紹南極惡劣的氣候時,舉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隊員福島被大風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的例子;1970年,6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第6架飛機因特大的暴風而遇險的情況,使我們對南贛惡劣的氣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認識。

  列數字。本文在說明過程中列了大量的數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數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準確性。

  打比方。如“實際上,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形象生動地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導學生寫作科普說明文的教學建議

  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了解了科普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應當“學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嘗試著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現象、原理寫成一些簡單的科普說明文。在這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可培養自己廣泛搜集信息、有效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己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可謂一舉多得。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氣候的威力(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關于課文《天氣和氣候》的教學反思(通用2篇)

    本節主要講述了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及其區別,以“當你清晨背起書包走出家門最先感受的是什么?”為切入點,用身邊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體現課改中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歸納出天氣的概念。...

  •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精選5篇)

    [學習目標]1、扎實掌握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特點。2、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學會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坐標圖的判讀方法。 3、用極度熱情投入學習,全力以赴體驗學習的快樂。...

  • 氣候的威力教案(精選2篇)

    教育目標(一)知識訓練點1.了解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安排說明順序的依據。3.弄清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周密。...

  • 天氣和氣候教案(通用6篇)

    一、教材分析: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將重點安排在對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人地協調觀念的樹立等方面。讀圖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氣溫垂直分布圖完成,無論是了解大氣的組成還是大氣的垂直分布,還是大氣的受熱過程都...

  • 4.1 氣候資源(精選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能力目標:舉例說明或分析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對當地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地形和氣候(通用3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記:(1)歐洲地形特征;(2)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地中海氣候特征;2、理解: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二、能力目標:學會分析自然環境各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教學重點:1、歐洲地形特征...

  • 氣候特征(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

  • 第四節 氣候特征(精選8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豐富的氣候資源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2.使學生能聯系實際,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氣候特征(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

  • 第四節 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的地區差異(精選4篇)

    教學目的1.使學生掌握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世界各地氣候的主要差異。2.在學習影響氣候的因素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析氣候成因的方法。并且進一步體會各種地理要素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

  • 世界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通用6篇)

    教學目標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能夠利用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圖,來說明氣候特征;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短期氣候預測幫你聽風便知雨閱讀答案

    這篇《短期氣候預測:幫你聽風便知雨》寫了短期氣候預測的意義、還以、作用等等。短期氣候預測是相對于長期氣候預測和天氣預報。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短期氣候預測幫你聽風便知雨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短期氣候預測幫你聽...

  • 古氣候研究敲響氣候變暖警鐘實用文本閱讀原文及答案

    由于現有的氣候模型無法考慮長期反饋的影響,要獲得更確切的氣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徑是研究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古氣候研究敲響氣候變暖警鐘》實用文本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

  • 氣候與季節

    教學目標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知道一些動植物的季節性變化。教學準備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 《世界氣候》的

    作者:唐玉蓮來源:哈爾濱市31中學發表時間:學設計展示唐玉蓮 哈爾濱市第三十一中學【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在以學完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組成要素基礎上,從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出發,使學生理解氣候有關知識。...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 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涩爱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更新时间 | 久久网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9a蜜桃久久久久久免费 | 99精品综合加勒比在线观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 亚州综合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院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黄色影院免费 |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 最近在线更新中文字幕3 | 日韩高清第一页 | 亚洲色图网友自拍 | 在线免费观看的av | 操你啦青青草 | 精品盗摄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99公交 | 成人a免费 | 欧美日本高清一区 | 一本久草 | 伊人wwwyiren22cn | gay图片| 欧美日韩一区在线 | 黄色a在线|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国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高清无码 | 色多多官网| 黄色在线视频网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91免费看视频 | 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器 | 国内视频一区二区 | 十九岁大学生日本在线播放 | 大量国产私密保健视频 | 久久99视频 |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