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那個時代進步青年所特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為之而奮斗。
2、知識與技能:
感知部分片斷,把握人物品格;學會品味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進一步把握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過程與方法:
品讀語言,揣摩心理;聯(lián)系實際,理解人物。
【重難點】
把握人物形象。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課文的。由于本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的,所以本節(jié)課就把重點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爭使學生對藤野先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此,設計時,通過多個角度,遵循從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內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質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學過程】
一、回顧
1、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題。
二、師生合作,研習課文
本文作者深情地回憶了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jīng)歷,作為一名弱國的學生,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時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先生。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響了作者一生?
1、初讀課文有關藤野先生的段落,談談自己的初步感受:
部分學生朗讀作者和先生相處部分,其余學生思考。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 談談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出:
認真負責 嚴格要求 生活儉樸 熱情誠懇 正直求實
⑵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這種品質?教師引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
添改講義 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2、從具體語言入手,再讀課文,把握人物內心活動:
⑴ 找出有感觸的語言,細細品讀,體會先生復雜的感情:
例:“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
這樣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 血管學 神經(jīng)學。
先生沒有偏見,真誠關懷我這樣一個來自弱國的學生。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沒有這回事。”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無怪他們疑惑。……將走的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片,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
他對我的支持,對我的選擇雖然很惋惜,但尊重我的選擇。
……
2、設若你就是藤野先生的學生,哪些情節(jié)你最感動?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
通過多個方面理解藤野先生,使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實。
他正直熱情、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尊重學生,關為學生的愛國激情所感動。
三、自主探究
探究思考:
1、是什么原因促使藤野先生對作者的關注?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對先生幾十年念念不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先生的那種真摯感情?
⑴ 從作者學習上的表現(xiàn)和其它留學生比較。從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著手。
結論:出于對魯迅的發(fā)憤努力和愛國熱情的尊重與同情。
⑵ 教師給出一些材料:
魯迅來日本的時候,是中日戰(zhàn)爭之后,當時中國國力衰敗,而日本國力強盛,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國人,罵中國人是豬頭,是動物。恰恰在日中國留學生大多數(shù)不爭氣,讓更多的日本人罵中國人是動物生出來的低級動物。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魯迅也受著同樣的遭遇。很是激憤。
“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亲钍刮腋屑ぁ⒔o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人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結論:
⑴ 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藤野先生沒有像其他日本人一樣鄙視我,沒有民族偏見。
⑵ 藤野先生“為學術,為中國”的偉大胸懷。這是藤野先生更深層次的品質。作者通過最后幾段直抒胸意的表達了對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小結
1、魯迅先生的這篇散文,以記敘藤野先生為中心內容,以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為內在線索,通過直接描寫和間接表現(xiàn)、正面記敘與反面襯托,深情地贊頌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敬的工作作風,特別是“為學術,為中國”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對作者的深刻影響。
2、在對文章中的人物分析時,要遵循由淺入深的方法,層層分析,且不可停留在表面,可以先從整體上對人物有一個初步認識,再從人物語言方面,課文刻畫人物目的等方面感受人物。
【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魯 迅
藤野先生的品格 認真負責 嚴格要求 對
熱情誠懇 正直求實 先
生
藤野先生的內心 尊重 關懷 同情 的
惋惜 …… 深
切
藤野先生的偉大胸懷 “為中國”“為學術” 懷
念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一)體會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魯迅先生“我以血薦軒轅”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學習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領會各組材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步驟】
(一)啟發(fā)興趣,引入課文
今天學習魯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選自散文集《朝樺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請學生試解
《從百劃園到三味書屋》是回憶兒童時期的生活。這一篇回憶青年時候東渡日本留學生活片斷,寫于一九二六年,寫的是青年時候的事(一九○四年)。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廈門大學任教的照片,使學生加深對“朝花夕拾”的理解。
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說,“記憶中抄出來”的。
(二)檢查質疑。
1.請同學預習。
2.這篇散文以什么為順序記敘的?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不記敘的?以藤野先生記敘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放在十九世紀初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寫人、敘事, 把對藤野先生的深沉懷念抒發(fā)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緊密交織在一起,寫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為記敘中心,全文可劃分為幾大部分?按地點來說,第一部分寫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東京所見所感;(2)仙臺學醫(yī)生活;(3)離開仙臺以后(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三)講讀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為什么要寫東京留學生的情況?“清國留學生”是怎樣的情況呢?作者對此充滿了怎樣的感情。
1.朗讀。
2.清國留學生腐敗墮落,對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置若罔聞。 白天迷戀于觀景看花,精心擺弄征民族壓迫與封建統(tǒng)治的辮子;晚上醉心于學跳舞。
3.語言的感情色彩。“無非”:作者滿懷尋找救國救民道理的希望,離開自己的國土, 但東京所見與
國內一樣,他感到憤懣、厭惡。“油光可鑒”、“實在標致極了”:鑒,鏡子、照、 借鑒。如“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要求學生找出“標致”的同義詞,體會“實在”、“極”的作用。
4.對東京的失望,對新鮮環(huán)境的追求。文章從清國留學生的情況入筆,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為下文的展開在思想和結構上作了鋪墊。
(四)講讀第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體,著重寫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筆, 而是先寫赴仙臺途中見聞和初至仙臺的情況,這是為什么?(1)朗讀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2)“水戶”的牢記表明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日暮里”照“本證”來說,原因不知。無可*的旁證,不能臆斷,做學問要嚴謹。考證事物首先求“本證”, 本證最說明問題。憑空推斷與寄寓的含義是兩碼事。(3)以仙臺的受優(yōu)待表現(xiàn)日本人民對中國留學生的友誼與關心。(以下文“愛國主義”對照)。(4)與主題不游離。由住宿不壞引出仙臺醫(yī)專教職員對他的關注,為藤野的出賣作鋪墊。在層層鋪墊之中表露出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2.在關心“我”的教職員中,最難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1)閱讀第6節(jié)至第23節(jié)。(2)先看他的外貌,再說明抓住哪幾件事來刻畫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措手法,魯迅慣用的手法,幾筆勾勒,顯示特征。(4)事:回憶的幾件事。 第一節(jié)課;看“我”的講義;指導畫圖,詢問腳事。(5)思想、性格、作風。正直的學者:純樸,生活節(jié)儉;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對魯迅熱情關懷,不倦教侮, 待人誠懇,無民族偏見。在日本帝國主義惡濁空氣泛濫的情況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對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 (6)重點朗讀15自然段,“講義的情節(jié)飽含著一位日本學者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平凡中見深情。一個“添改”兩顆“心”,心心相通。對這樣的老師,魯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赤誠以待, 可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滿懷憤懣和內心的痛楚寫下了這些片斷。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檢、諷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圍)。
(1)作者對受侮辱這件事發(fā)表了怎樣的議論?表露了怎樣的感情?(不是低能兒, 關鍵在“弱”)
反語、諷刺、揭露,一個熱血沸騰很有抱負的青年怎么不憤慨?怎么承受得住這種恥辱?然而更使作用內心痛楚的事接連發(fā)生。這是一個怎樣令人窒息、令人憤怒、難以言表的場面!影片里,中國人麻木落后,計堂上,受歧視、包圍。民族自尊心受到踐踏,熱愛祖國的熾熱感情如火山一樣要噴射,而這種自尊心,這種熱情化作深思,化作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棄醫(yī)從文了。這是生活道路上的轉折點。(讀注釋③)“刺耳”,不是對聲音的反映,而是心靈的痛楚。實際上是“刺心”。
(2)作者怎樣寫告別藤野先生的情景呢?著重寫臉色, 進一步表現(xiàn)他對中國學生的深切關懷。這一部分寫在仙臺醫(yī)專學醫(yī)的經(jīng)過,憶藤野對他的關懷、教育、 幫助和師生間的情誼,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變化。五、講讀第三部分(第36至第38自然段)這一部分敘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有兩點值得注意:
1.作者懷念、敬愛先生,不僅因為先生盡心盡力教,更由于有一顆為中國學術的偉大之心,故“時時”記起,說明師生友誼不尋常。
2.敘述先生對自己的深遠影響,巧妙地再現(xiàn)先生音容笑貌,把舊事與時事結合起來,表示繼續(xù)戰(zhàn)斗的決心,使這篇散文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六、本文的寫作特色:
1.選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現(xiàn)人物。從外貌、語言、動作到精神品質,無不刻畫入微,形神畢肖。從側面烘托、映襯,形象突出。
2.各組材料(生活事件、世態(tài)人賻、歷史材料、科學知識及現(xiàn)實斗爭)如此豐富,如此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 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是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放得開,收得攏,形散而神不散。
3.語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業(yè):
1.朗讀全文。讀順口,讀正確。
2.書上依次劃出表現(xiàn)作者愛國情感的句子與段落, 并分析它們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的。
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質樸 嚴謹 關懷 教誨
(東京 仙臺 離開仙臺)
尋求→失望→學醫(yī)→棄醫(yī)從文→繼續(xù)戰(zhàn)斗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領會語言的感情 色彩和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理解本文依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的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師;回憶性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間,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 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藤野先生》這篇散文就是魯迅離別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廈門大學寫的,回憶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片段。這篇回憶性散文帶有較多的文學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繪,著重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們學習時要特別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縣一個醫(yī)生家庭,在名古屋愛知縣立醫(yī)學專門學校畢業(yè)。1904年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教學。1915年,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改為東北醫(yī)科大學,藤野先生到東京學耳鼻科,以后回到家鄉(xiāng)──福井縣木村開業(yè)。1945年8月11日逝世,終年72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緋紅(fēi) 油光可鑒(jiàn) 標致 不遜(xùn) 匿(nì)名
詰(jié)責 托辭 喝(hè)采 適值 抑揚頓挫 深惡(wù)痛絕
物以希為貴
3、請你找出文中敘述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的詞語,理清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根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東京,見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處相識。
第三部分(第36-38段)離開仙臺,深切懷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學生采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用“從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交流)
1、外貌描寫(白描)
“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講課是“緩慢而很有頓挫”,衣著“模胡”,“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儉樸、不拘小節(jié)、治學嚴謹。
比較、體會:
老師覺得作者寫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嗎?
他,既有高倉健一樣的體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樣的相貌。臉色白而透紅,眼睛大而明亮,頭發(fā)整齊而又有一點波浪。他穿著一套筆挺的西裝,潔白的襯衣上打著一條漂亮的領帶,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講臺,就用洪鐘一樣的聲音說:“我,就是藤野嚴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點,像電影明星,不像學者藤野先生。
2、通過四件具體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為“我”改講義。
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
B、為“我”改正解剖圖。
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
C、關心“我”的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關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
四、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通過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體敘述,寫出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經(jīng)歷,既可信,又耐人尋味,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熱情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課外搜集有關藤野先生的資料,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線索。
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結合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線索,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說自己遇到的最難忘的老師,并說說原因,互動兩輪,順勢引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教師提問,學生獨立思考,回顧:散文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是對零散的散文語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觀點更加鮮明的語言組織方式。)
朗讀全文,獨立思考,本文詳寫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
(明確:改講義、匿名信事件、觀看教學影片、送別)
同桌討論,與藤野先生相關的是哪幾件?另外兩件如何歸類?
(明確:改講義、送別是敘述作者與藤野先生間的互動,次兩件是照應了標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線;匿名信事件、觀看教學影片是與作者的愛國情感相關,屬于暗線。)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通讀全文,學生獨立思考:關于藤野先生,本文寫了幾件事?幾件詳寫?幾件略寫?
(明確:詳寫的有改講義和送別;略寫的有被當做扒手、詢問裹小腳、擔心作者不參加解剖課。)
同桌討論,改講義這件事體現(xiàn)了藤野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
小組合作,探討一下其它幾件事體現(xiàn)了藤野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送別——沒有民族間的偏見;詢問裹小腳——治學嚴謹,對自己專業(yè)領域里的知識盲點非常感興趣;擔心作者不參加解剖課——作為教師,認真負責;尊重他人的信仰,沒有民族偏見;被當做扒手——不拘小節(jié)。)
獨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節(jié),工作中治學嚴謹,認真負責,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沒有民族偏見的教師。)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本文提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愛國思想?
(明確: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之情,以及設身處地思考如何喚醒中國人麻木思維的深切的社會責任感。)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yè)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yè):對比閱讀本文與《阿長與山海經(jīng)》,分析一下從人物描寫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異同,從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異同。下節(jié)課分享。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張國生
教學目的:(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課文閱讀。
教學難點 :課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題的確定。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預習質疑
一,導入 新課,培養(yǎng)興趣,強化動機。 1, 打開自制教學軟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箏曲《櫻花》的伴奏下介紹: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師 ;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藤野先生》的主題的理解是淺陋的,甚至是錯誤的,包括各種教輔資料和《教師用書》,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把半個多世紀的錯誤糾正過來。借此,還可培養(yǎng)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預習課文。 1,聽課文錄音,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2,給生字注音:驛站 教誨 瞥見 畸形 不遜 詰責 匿名 杳無消息 油光可鑒 爛熳 蘆薈 挾著 芋梗 宛若 緋紅 深惡痛疾 系住菜根 3,整體理解課文,填空:《藤野先生》選自《 》 ,體裁是 。 4,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轉移,本文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達對 的厭惡; (2)在 ,回憶與 的交往; (3)在 ,表達對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
閱讀課文
一,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在東京。 1.指名朗讀,正音。欣賞櫻花盛開的上野公園及富士山的圖片。 2,“無非”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作者什么感情?——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3.理解作者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的藝術匠心: 提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點?——抓住了“盤著大辮子”的特點。 為什么抓這個特點?——因為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qū)分對清王朝的態(tài)度。 教師介紹當時關于辮子的知識: 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投影以上文字),所以,頭發(fā)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后,把頭發(fā)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發(fā)剃掉,后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投影以上文字)之說。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tài)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續(xù)一條假辮子。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革命來了,就把辮子盤在頭頂,用一根筷子別住;革命失敗了,就放下來。阿Q就是這樣。 為此,魯迅還寫過一篇《頭發(fā)的故事》(后附)。 “清國留學生” 辮子盤在頭頂,說明什么?——留著辮子,不肯剪掉,說明他們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黨;而辮子盤在頭頂,又說明他們追求時髦,顯示自己贊成“維新”。一旦維新失敗,還可以把辮子放下來,表示自己是保皇派。總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是首鼠兩端的兩面派。 教師評:魯迅抓住“盤辮子”的特點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實際上是在畫他們的靈魂。他以極簡練的語言表現(xiàn)了極深刻、極豐富的內容,真是大師,大手筆! 4.理解作者語言修辭的藝術: “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比喻。有嘲諷意味。 如果有學生認為是夸張,則作如下說明:用此比喻,既表現(xiàn)了它的高,又表現(xiàn)出它的形狀。若說是夸張,則夸張過分,夸張不當。因為夸張的修辭方法要求,既要明顯地說大話,又不能夸大得不著邊際。魯迅先生就舉過一個例子: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張;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則夸張不當。 “油光可鑒”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鑒”是說頭發(fā)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 “鑒”是什么意思?什么詞性?鑒,原意是鏡子,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照鏡子。 小知識《“鑒”和“監(jiān)”》(用電腦投影,也可作為“語文環(huán)境”寫在黑板報上): “監(jiān)”,甲骨文寫作“ ”,金文寫作“ ”,像一個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鏡子”,引申為“鏡子”。后來有了銅鏡,“監(jiān)”又寫成了“鑒”。
“標致”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是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于諷刺,表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 將“成群結隊”和“實在”刪去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因為“成群結隊”表示“清國留學生”逛公園、賞櫻花的人很多;“實在”對“標致”起強調作用。刪去后削弱了諷刺的力量。 “精通時事”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許多無聊的事,也是諷刺說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魯迅為什么厭惡和嘲諷“清國留學生”?——魯迅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破家亡于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著“維新”的旗號,卻又忠君保皇,不學無術,所以魯迅厭惡他們。 提供參讀材料《自題小像》(見課本26頁),印證以上觀點: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將此詩譯成白話詩(投影): 祖國啊,我的心靈無法逃脫丘比特的神箭, 雖然你風雨飄搖,像夜晚一樣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將一腔熱血向你奉獻! 6.理解與題目和中心的關系: 這一段并沒有寫藤野先生,是否離題?答案:不離題。這一段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引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個,學了后文才會知道。
二,閱讀“過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記得的”。 (以下三個文段閱讀題既可以作為課堂練習,也可以布置為課后作業(yè) ): 1,概括這兩個事例,寫成小標題:——(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 2,文中的 “講義” 有哪兩個意思?——前者指講課內容,后者指課堂筆記。 3,“我”為什么“很吃了一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因為看到藤野先生親自給“我”這個外國學生改講義。 4,“我”為什么“不安和感激”?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那么多的脫漏和錯誤讓先生費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 5,把“都用紅筆添改過了”的“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費神。 6,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一為之?請從文段中找出根據(jù)。——不是。有兩處可證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給他看一回;2,這樣一直繼續(xù)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 7,填空: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改得十分認真,其中 最能表現(xiàn)改得全面的詞語是——“從頭到末”; 說明改得細致的詞語是 ——“不但……連……一一” ; 說明改得及時的詞語是——“第二三天便還我”。 8,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思想品質?——認真負責。 9,“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 ,又反映了他對科學問題的 。 10,投影圖片:藤野先生為魯迅改正的講義。
三,獨立閱讀“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事到我寓里來了……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解釋詞語: 正值 不遜
匿名 詰責 2,“愛國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號表示 。 3,“愛國青年”寫給魯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內容是 。 4,“干事卻又竭力運動”的“運動”在這里是 的意思。 5,對“中國是弱國……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確理解是 。 6,“影幾片時事的片子”的“影”是 詞,意思是 。
7,“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的“中國人”指 的中國人和 的中國人。 8,“他們拍掌歡呼起來”的“他們”是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們”是 。 9,“嗚呼,無法可想”是對 無可奈何的慨嘆。“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為 。 10,“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 。概括地說,“變化”的原因是 。 11,這個文段既表現(xiàn)了日本“愛國青年” 、 的思想和對中國人的 ,又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強烈的 精神。 四,獨立閱讀課文結尾兩個自然段(可布置為作業(yè) ): 1,第一段中,熱情贊頌和高度評價藤野先生的語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結尾一段,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三:
[1] [2] [3] 下一頁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創(chuàng)意說明】
采用層進式教學思路──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細節(jié)品讀體會感情,研讀探究明確主旨,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學習聯(lián)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讀激趣,藤野先生
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引用《吶喊》中的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依據(jù)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見藤野前,在東京──與藤野在仙臺,相識相處──離別回國后,深切懷念
(明確:從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xiàn)藤野先生組織材料。)
三、跳讀課文,分析人物
1、學生采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思考:找出文中作者關于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shù)膶W者形象已展現(xiàn)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xù)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設疑:
魯迅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定然能實現(xiàn)自己做醫(y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y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播放電影資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yī)從文。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lián)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tǒng)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2、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思考:作者是抱著什么目的去日本的?為什么又離開日本去了仙臺?(出示《自題小像》詩)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教師小結:
⑴ 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不學無術、思想腐朽。
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⑵ 去仙臺:
日暮里:觸發(fā)憂國之情。
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棄醫(yī)從文(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⑷ 離開仙臺,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熱情贊頌 高度評價。
藏講義、懷念付諸行動──掛照片、寫文章。
3、小結主題思想。
五、研讀探究,明確主旨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⑴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后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⑵ “實在標致極了”改為“實在丑極了”可以嗎?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明確:
⑴ 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huán)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里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⑵ 句中“標致”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致”,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后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⑴ 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yōu)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為貴”。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⑵ “居然睡安穩(wěn)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對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師點撥: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臺受“優(yōu)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臺受到的優(yōu)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wěn)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不以為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31語段,合作探究:
⑴ 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⑵ “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⑶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y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后發(fā)言,教師明確。
4、學生自讀課文38語段,教師點撥:
語段中“良心發(fā)現(xiàn)”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xù)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tǒng)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xiàn)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xiàn)實意義。
5、學生齊讀課文1、5、21~31、36~38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求:第1段要讀出辛辣嘲諷意味,第5段以輕松親切語調表現(xiàn)友好之情,24~31段則充滿憤激,36~38段應滿溢感激。
六、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1、關于課文主旨的理解,爭論頗為熱烈,對于課后練習一的說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
2、魯迅棄醫(y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么啟示?請聯(lián)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學生積極發(fā)言,教師引導、鼓勵。
七、課堂小結
【備選創(chuàng)意】
〖創(chuàng)意說明〗
采用選點突破法──由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直接原因切入,引出在仙臺和藤野先生相處的幾件事情,全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魯迅留學的感情變化,重點研討文章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介紹魯迅的主要經(jīng)歷
二、局部切入
你知道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直接原因嗎?
(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
三、全面感受
1、在仙臺和藤野先生相處還有那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以“點”帶“面”梳理文章內容)
2、留學期間還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貫穿始終?可以從哪些文段看出?
(貫穿全文的明暗兩條線索)
四、重點合作研討
結合課后練習一的三種說法,學生各抒己見,在研討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所在。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理解本文依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的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 棄醫(yī)從文 的思想轉變過程。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佩的老師;回憶性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 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 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字里行間,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藤野先生》這篇散文就是魯迅離別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廈門大學寫的,回憶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片段。這篇回憶性散文帶有較多的文學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繪,著重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們學習時要特別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縣一個醫(yī)生家庭,在名古屋愛知縣立醫(yī)學專門學校畢業(yè)。1904年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教學。1915年,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改為東北醫(yī)科大學,藤野先生到東京學耳鼻科,以后回到家鄉(xiāng)──福井縣木村開業(yè)。1945年8月11日逝世,終年72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緋紅(fēi) 油光可鑒(jiàn) 標致 不遜(xùn) 匿(nì)名
詰(jié)責 托辭 喝(hè)采 適值 抑揚頓挫 深惡(wù)痛絕
物以希為貴
3、請你找出文中敘述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的詞語,理清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根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東京,見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處相識。
第三部分(第36-38段)離開仙臺,深切懷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學生采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用 從.....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交流)
1、外貌描寫(白描)
黑瘦 八字須 戴著眼鏡 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講課是 緩慢而很有頓挫 ,衣著 模胡,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儉樸、不拘小節(jié)、治學嚴謹。
比較、體會:
老師覺得作者寫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嗎?
他,既有高倉健一樣的體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樣的相貌。臉色白而透紅,眼睛大而明亮,頭發(fā)整齊而又有一點波浪。他穿著一套筆挺的西裝,潔白的襯衣上打著一條漂亮的領帶,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講臺,就用洪鐘一樣的聲音說: 我,就是藤野嚴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點,像電影明星,不像學者藤野先生。
2、通過四件具體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動關心 我 的學習,認真為 我 改講義。
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
B、為 我 改正解剖圖。
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
C、關心 我 的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關心入微。
D、向 我 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
四、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通過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體敘述,寫出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經(jīng)歷,既可信,又耐人尋味,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熱情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課外搜集有關藤野先生的資料,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默寫詞語、拼音
2、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來進行描寫?
(2)作者寫了藤野先生的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品質?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樣是日本人,別的日本人是怎樣看待中國人的?這種態(tài)度,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哪兩件事件上?
A、 匿名信事件
譏刺 我 得了教員漏出來的題目,才考試合格的。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 愛國青年 的荒謬邏輯,表達對此的憤恨和抨擊;后半句寫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
B、 看電影事件
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槍斃,別的中國人在圍觀,日本觀眾在歡呼。
嗚呼,無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
C、這兩件事各有什么側重?
匿名信事件--弱國國民受人歧視。
看電影事件--中國老百姓的愚昧、不覺悟。
2、與藤野先生相比,你覺得他 偉大 在何處?
藤野先生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能夠做到?jīng)]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給予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尤其顯得難能可貴。所以,在 我 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3、文中還寫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國人?
清國留學生、 我 。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 清國留學生 的丑態(tài)?
抓住他們盤辮子的特征。
運用比喻、夸張、反語,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嘲諷。
5、文中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 我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A、對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
B、記得 日暮里 ,暗含家國愁思;
C、記得 水戶 ,對愛國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對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為實際的戰(zhàn)斗行動。
三、課堂小結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愛憎分明地刻劃了兩類人物,并形成鮮明對比。一類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樣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謂的 愛國青年 一樣,對中國充滿鄙視、尋釁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渾渾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國人(清國留學生、圍觀殺人的百姓),也有懷著強烈愛國主義感情的 我 。這一切,都給我們的頭腦形成強烈的沖擊,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強,振興中華。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 研討與練習 二;
2、課外查找魯迅 棄醫(yī)從文 的有關資料。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朗讀課文有關章節(jié)。
2、談談你對當今日本人的看法。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二、理解主題
1、作者為什么要到日本仙臺留學,學習醫(yī)學?
學生交流搜集的資料。
教師補充。
資料一: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記載: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他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yī)的,準備畢業(yè)回來, 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實現(xiàn)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
2、但最終魯迅走了一條什么樣的人生道路?
成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3、是什么原因,使魯迅 棄醫(yī)從文 的?
(學生概括陳述前兩課時所學,加以總結、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 ,是其 棄醫(yī)從文 的兩個原因。
資料二:
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地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 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
資料三: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4、讓學生再從文中找出例句體會。
但在那時,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5、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A、離開仙臺后, 不知怎地, 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過的講義;
C、在寓居里高掛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化為繼續(xù)斗爭的勇氣和行動。
2、藤野先生對我的人生產生什么影響?
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光明的中國繼續(xù)奮斗。這種把與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和自身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xiàn)實的斗爭融合在一起的結尾,深化了主題,增強了文章的戰(zhàn)斗性。
3、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東墻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師已闊別二十多年,魯迅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把握文章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A、學生寫作;教師指導;
B、學生交流。
四、課堂小結
文章贊揚了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fā)了對他真摯、深沉的懷念之情,追述了自己當年為國為民而 棄醫(yī)從文 的思想變化,表達了要同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全文洋溢著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確實讓我們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應該怎么做?
五、布置作業(yè)
1、以 研討與練習 一為憑借,綜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3、閱讀參考資料: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一、導入新課,并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內容
1.導人新課。
2.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
引用《吶喊》中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fā)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jù)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shù)膬热荨?/p>
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填空題。要想填寫好,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課文內容,然后選好填寫的角度,概括好填寫的內容。學生發(fā)言時,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學生回答的正確性,不可放任自流。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填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從肖像角度來考慮: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yī)學教授。依據(jù)第6段。
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儉仆。
依據(jù)第9、10段。
從治學的角度考慮: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依據(jù)第16、17、23等段。
從對待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熱情誠懇,循循善誘。依據(jù)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huán)節(jié)(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首先是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感情體現(xiàn)在以下行動上: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之所以有這種感情,是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然后是一種愧疚之情,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現(xiàn)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教學
二、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內容
三、學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內容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還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jīng)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y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yōu)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在課堂上看電影。等等。
四、討論交流: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聯(lián)系嗎?
這道題涉及面廣,難度較大,在分析時,可以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找準相關的課文內容,準確篩選信息。內容分析如下:
文章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jīng)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xiàn)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y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y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yōu)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寫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關系。
五、魯迅先生是用什么來統(tǒng)攝全篇內容的?
明確:作者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來統(tǒng)攝全篇的。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xiàn);在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聯(lián)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xiàn);寫對初到仙臺受“優(yōu)待”不以為然的理解,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tài)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xiàn);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yī)從文,更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變?yōu)槎鄬懛从澈诎惮F(xiàn)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y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可見,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tǒng)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滿堂灌,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jù)相關內容進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終把握問題的實質。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指名學生分別朗讀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體會文章的感情
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讀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種辛辣的嘲諷,第5段應該是一種輕松親切的語調,表現(xiàn)出一種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則是充滿著作者的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滿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中學語文課標》要求,閱讀文學類作品時,要體驗情感,領悟主題,得到啟示,能夠正確評價作品,并且會品味語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敘述類文學作品,選用魯迅的《藤野先生》我認為比較恰當,但是難度較大。魯迅在文中回顧了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贊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貴品格,又把愛國情感融匯其中,很巧妙。
二、學情及學法分析
初二的學生學習本文,有一定的難度,一是閱歷較淺,二是心理不夠成熟。
魯迅在寫作時,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說的與他想的往往不同。
鑒于以上原因,課上要多用閱讀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師的講授引導下,看清文中的魯迅。安排兩課時,一課時歸納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點。二課時歸納主題,解決句義,突破難點。實際操作時,目標重點難點是交融的。
三、目標
根據(jù)三維目標的要求,依據(jù)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標如下:
1.閱讀中識字解詞,歸納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點詞句的運用,體會深遠含義。
3.喜歡本文,進而喜歡魯迅,喜歡推敲咀嚼文學作品。
4.教學重點是寫人的具體化,難點是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四、過程
1.導入:板書文章標題后,提問:“藤野先生是誰?”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預習過的學生,就可以答出“魯迅的老師”。
再提問:“什么時候的老師?”
也可以答出“留學日本時的老師“。
三提問:“魯迅認為這個老師怎么樣?”
這一問題是擊中難點,初二學生不容易說清楚。于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
2. 一讀文本:找出文中寫了關于藤野的幾件事。此環(huán)節(jié)要盡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 教師學生都要保持安靜。學生利用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完全可以歸納出來。教師不要代勞,不要養(yǎng)成學生課堂懶惰的習慣。
師生共同明確:
(一)相識。<生活樸素,教學嚴謹>
(二)改講義。<嚴格要求,循循善誘>
(三)問裹腳。<實事求是>
(四)漏題門。<正義感。>
(此處會有學生質疑,“藤野”對此事并無表示。這時要引導學生細讀這段文章,“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干事托辭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fā)表出來。”這后面的表態(tài)和行動,有沒有藤野參與。學生會發(fā)生激烈的討論,最后明確“也”字的意義,應該有藤野參與。此處提醒學生讀書要仔細。點擊難點)
(五)話別 <師生情深>
小結:可見藤野是魯迅最感激、最愛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師。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應該不斷突出重點,歸納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導學生寫人的具體化。比如話別一段,“我”告知他將離開,寫藤的神態(tài),“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寫出了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變化,傷心,想挽留,又無可挽留。想表示悲傷,堅韌的個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師生二人,可謂心有靈犀,令人感動。
在“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一段,質樸的敘述,淺白的語言,卻浸透了依依離別的深情。
大家齊讀,品味,體驗沒有抒情勝于抒情的效果。
五、總結說課
這是我安排的第一課時,依據(jù)課標和教學理念,我主要運用了閱讀品味法,朗讀體驗法。注重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同時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的個性張揚。在具體操作時,還要注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原則,把握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情緒變化。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重點解說
1 字音辨讀。
2 辨別形似字。
3 詞義辨析。①模胡:一般指不分明、不清楚。例:他神志模胡、言語不清。文中指馬虎、不講究。
②名目:一般義為名稱、種類。例:名目繁多。文中指名字、地名。
③掌故:通常指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如:文壇掌故。文中指學校里發(fā)生過的一些事情。
④講演:指在公開場合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最后一次講演。文中指連演帶說地敘述。
⑤講義:現(xiàn)在通常指為講課而編寫的教材。文中有時指講課的內容,如:“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有時則指聽課筆記,如:“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
⑥照相:動詞,即拍照。文中為名詞,意即照片。
4 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幫助完成練習一)
文中具體寫了4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添改講義,表現(xiàn)其工作認真負責;糾正解剖圖,表現(xiàn)其對學生要求嚴格;關心解剖實習,表現(xiàn)其熱情誠懇;了解女人裹腳,表現(xiàn)其求實精神。
5 寫人要抓住特征。(幫助完成練習四)
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睛,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活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shù)膶W者形象。寫“清國留學生”,抓住盤辮子、學跳舞等細節(jié)反映他們庸俗的思想本質。清末,仁人志士以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趕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有盤起辮子。
6 語言的感情色彩。(幫助完成練習七)
本文語言表現(xiàn)力強,有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卻表達子強烈的感情。
①反語。
反語,諷刺性強,可表達強烈的感情。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精通時事即諷刺那些滿腦子裝滿無聊事情的人;寫清國留學生盤的辮子“實在標致極了”,以辮子的“標致”諷刺他們庸俗無聊。這些反語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留學生的鄙夷與反感。
②引用。
引用對方的語言,進一步歸謬,同樣可表達強烈的感情。如“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里引用帝國主義對弱國人的一種輕蔑說法,在本無因果關系的“弱國”、“低能兒”之間加“所以”,再用“當然”加以強調,深刻揭露了這種邏輯的荒謬。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③副詞。
準確使用副詞,也能表達強烈的感情。“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意即“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對清國留學生在東京造成惡濁氣氛的厭惡。“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嘗不”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地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對反對派長期統(tǒng)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理解課文第5段的層次及含義。
這一段可分為兩層。第1層到“龍舌蘭”,以尊為“膠菜”和美其名曰“龍舌蘭”解說“物以希為貴”;第2層即余下部分,寫到仙臺所受的優(yōu)侍,一個“也”字,表明作者把這種優(yōu)待也理解為“物以希為貴”。
仙臺醫(yī)專的職員關心照顧一個中國留學生,這是日本人民善良心地和友好情誼的表現(xiàn),而作者卻把這種優(yōu)待理解為“物以希為貴”,可見作者感到受到的并不是尊重。這里飽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從全文看,這一段是為藤野先生出場作鋪墊的。仙臺醫(yī)專職員的關心僅僅是生活上的,而藤野先生的關心則是思想、學業(yè)等,是全方位的,說明他毫無民族偏見。因此,藤野先生的關心更難得可貴。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導學目標】
1、了解文章圍繞中心取材,以時間為順序,明暗兩條線索相結合進行記敘的特點。
2、學習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3、聯(lián)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義雋永的語句,解讀本文的主旨。
4、學習藤野先生高尚品格,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自己的愛國情操。
教學方法指導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shù)。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回憶了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曾說過“在我所認為我之師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個日本人——藤野先生。那藤野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什么讓魯迅如此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jīng)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緋紅(fēi)發(fā)髻(jì)畸形(jī)不遜(xùn)匿名(nì)
詰責(jié)喝采(hè)杳無消息(yǎo)瞥見(piē)深惡痛疾(wù)
2、識記重點詞語的詞義。
緋紅:鮮紅。
宛如:好像。
標致: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xiāng)。
畸形:不正常的形狀。
不遜:傲慢無禮。遜,謙遜。
匿名:不具名或不署真實姓名,匿,隱藏。
詰責:責問。
托辭:找借口。
適值:正好遇到。
杳:這里指音訊或形影消失。
瞥見:很快地看一下。
深惡痛疾:厭惡痛恨到了極點,常寫作“深惡痛絕”。
3、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首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fā)表的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有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等。
4、背景介紹
魯迅1902年留學日本,在補習日語的同時,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1904年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兩年后棄醫(y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于危亡。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1909年,由日本回國,魯迅先生在仙臺學醫(yī)時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別藤野先生,在與藤野先生闊別20年后,魯迅先生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篇回憶性散文。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敘事線索,思考:
1、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在這段經(jīng)歷中,作者轉換了三個地點,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
【交流點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就往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去”“我離開仙臺之后”。
2、文章標題是對全文內容的精練概括。據(jù)此,你認為課文是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敘述線索又是什么?談談自己的理解。
【交流點撥】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臺的緣由,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到優(yōu)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3、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材料又是圍繞什么線索來組織的?
【交流點撥】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受到仙臺醫(yī)專的職員的優(yōu)待,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變。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感受形象
1、學生跳讀課文,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以“藤野先生是一個________的人”組織語句,選擇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交流點撥】
(1)特點鮮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的醫(yī)學教授。
(2)生活習慣角度:生活簡樸。
(3)治學角度:認真負責、治學嚴謹。
(4)對待學生角度:熱情誠懇,循循善誘。
2、文中具體寫了幾個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典型事例?給每一個事例擬一個小標題,并思考這幾件事分別體現(xiàn)了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語文課本里面選取的較多,雖然由于時代語言、社會背景等諸多原因大多主題深刻且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約4000字,這樣長且難的課文,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決定以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剖析典型事例,探究作者心路歷程,感懷主題情懷。
教學上實行三步走:
1、基礎
熟悉、解決字詞疑難、了解時代及其寫作背景,通過閱讀分析,了解基礎事件,明確段落層次,從而使學生形成簡單而明晰的思路。《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回憶他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外,還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主題
通過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通過地點的轉換,引導學生探究魯迅先生的心路變化歷程,學習魯迅先生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也就是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理解文章的意圖。
借鑒:
作者寫作上值得借鑒之處: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3、深化
討論: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有的學生認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后憶藤野先生。
有的學生認為: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yī)為愛國、棄醫(yī)從文亦是愛國。
引導: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交點?
總結:二者并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yī)、因學醫(y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yī)、因棄醫(yī)而別藤野先生!
效果: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作者的寫作技巧,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深化通過課文中關鍵字句和疑難字句的理解,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學小結在教學本課文時,據(jù)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人教八下第一單元
藤 野 先 生
[學習目標]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
[教學重、難點]
多角度多層面的解讀藤野先生。
[教學方法]
品讀法
[教學設計及流程]
板書課題
一、激趣導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會開花。一些不能忘記的事不能忘記的人,就是心中常開不敗的花朵,有一天細細撿點慢慢品味,就是魯迅所說的朝花夕拾。今天,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的文筆,細細評點那朵開在魯迅心頭的藤野之花。
二、明確目標:
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齊讀:)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 經(jīng)典回放:魯迅的老師
過渡: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寫人的并不多,有《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阿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再一個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魯迅先生為什么對他如此難忘?(1分)
1.速讀感知
出示:請帶著問題快速瀏覽:1.用原文回答魯迅先生為什么時時記起藤野先生?2.文中著重寫了魯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尋找相關段落。
第二步,提取關鍵詞語。
[學情預估]:第37自然段。
學生活動:齊讀倒數(shù)第二段。
過渡:寫人離不開事件,是通過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他的鼓勵和教誨?來看第二個問題:著重寫了魯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
[學情預估]:添改講義 改解剖圖 關心實習 了解裹腳
2.品讀鏡頭
出示: 品讀6——23段,鏡頭就是文本中的一個典型事件或細節(jié),請任意選取這樣一個鏡頭,深情朗讀,并用 “魯迅致藤野先生”對話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質。
再教一招:如何選鏡頭:就是選取能體現(xiàn)藤野先生品質的事件或細節(jié)。
如何品鏡頭:先生,您_____的行為,讓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質。
出示:動畫,同步解說我們將“鏡頭”整理成一本“影集”,名為“永遠銘記的溫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師示范:我的鏡頭品讀是(動畫)鏡頭:添改講義: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過渡引導:這是一處細節(jié)描寫。)
(出示)魯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講義的行為,讓我感受到您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和關愛弱國學生的品質。(板書)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分工合作任選一個鏡頭,制作一本“影集”。師巡回。
全班交流:([學情預設]:生活儉樸、關愛學生、認真負責、(治學)嚴謹求實、循循善誘、正直熱忱……
順勢板書藤野的品質。
小結過渡:我們通過品讀文章,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鮮活的站在魯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們面前。就寫藤野先生來說,我覺得就此已經(jīng)完整了。但
3.悟讀探究(13分)
出示:1——5段是寫見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見所聞所感,24——31段是寫匿名信、看電影事件,這些是不是多余之筆?談談你的理解。
引導:讓我們分組深入探討,這些和寫藤野先生有關系嗎?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一組討論1——5段,一組討論24——31段。
[學情預估]:
1——5段,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時作這里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jīng)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xiàn)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y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y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yōu)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
24——31段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匿名信事件)是為藤野先生做反面襯托。看電影事件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
小結:以上內容,實則上恰恰反映了對藤野先生的更深層次的解讀:如果說藤野先生改講義等事件體現(xiàn)的是師德(出示上聯(lián)),那么這些看似閑筆實則不閑的情節(jié)體現(xiàn)的卻是人格(出示下聯(lián))。這是一個強國國民對弱國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國家、甚至超越了種族的關心和熱望。我們看到這位尊重客觀事實,有著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師,外表枯瘦但內心卻有著充沛情感的老師,的確讓人難忘(出示橫批)。
同步出示:
對聯(lián):上聯(lián):諄諄教誨點點滴滴盡顯師德
下聯(lián):句句激勵朝朝暮暮皆為樹人
橫批:師恩難忘
學生活動:在老師引導下齊讀對聯(lián)。
四、朝花夕拾之二 經(jīng)典再續(xù):師生重逢
出示:假使魯迅與藤野先生闊別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藤野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段話,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學生活動。
(配樂)先生:
您
周樹人
五.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引導: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還有一朵魯迅之花一直開在我們心頭。
出示:運用抓細節(jié)、品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查找資料,探討魯迅為什么棄醫(yī)從文從而了解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推薦書目和網(wǎng)站:
林賢治《人間魯迅》
王丙乾《魯迅的生命哲學》
http:
鄭州外國語學校分校 鄭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