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八下(精選14篇)
《藤野先生》八下 篇1
人教八下第一單元
藤 野 先 生
。蹖W習目標]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
。劢虒W重、難點]
多角度多層面的解讀藤野先生。
。劢虒W方法]
品讀法
[教學設計及流程]
板書課題
一、激趣導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會開花。一些不能忘記的事不能忘記的人,就是心中常開不敗的花朵,有一天細細撿點慢慢品味,就是魯迅所說的朝花夕拾。今天,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的文筆,細細評點那朵開在魯迅心頭的藤野之花。
二、明確目標:
這節課的目標是:(齊讀:)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 經典回放:魯迅的老師
過渡: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寫人的并不多,有《阿長與山海經》的阿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再一個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魯迅先生為什么對他如此難忘?(1分)
1.速讀感知
出示:請帶著問題快速瀏覽:1.用原文回答魯迅先生為什么時時記起藤野先生?2.文中著重寫了魯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尋找相關段落。
第二步,提取關鍵詞語。
[學情預估]:第37自然段。
學生活動:齊讀倒數第二段。
過渡:寫人離不開事件,是通過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他的鼓勵和教誨?來看第二個問題:著重寫了魯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
[學情預估]:添改講義 改解剖圖 關心實習 了解裹腳
2.品讀鏡頭
出示: 品讀6——23段,鏡頭就是文本中的一個典型事件或細節,請任意選取這樣一個鏡頭,深情朗讀,并用 “魯迅致藤野先生”對話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質。
再教一招:如何選鏡頭:就是選取能體現藤野先生品質的事件或細節。
如何品鏡頭:先生,您_____的行為,讓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質。
出示:動畫,同步解說我們將“鏡頭”整理成一本“影集”,名為“永遠銘記的溫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師示范:我的鏡頭品讀是(動畫)鏡頭:添改講義: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過渡引導:這是一處細節描寫。)
。ǔ鍪荆斞钢绿僖埃合壬,您批改講義的行為,讓我感受到您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關愛弱國學生的品質。(板書)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分工合作任選一個鏡頭,制作一本“影集”。師巡回。
全班交流:([學情預設]:生活儉樸、關愛學生、認真負責、(治學)嚴謹求實、循循善誘、正直熱忱……
順勢板書藤野的品質。
小結過渡:我們通過品讀文章,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鮮活的站在魯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們面前。就寫藤野先生來說,我覺得就此已經完整了。但
3.悟讀探究(13分)
出示:1——5段是寫見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見所聞所感,24——31段是寫匿名信、看電影事件,這些是不是多余之筆?談談你的理解。
引導:讓我們分組深入探討,這些和寫藤野先生有關系嗎?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一組討論1——5段,一組討論24——31段。
[學情預估]:
1——5段,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時作這里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
24——31段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匿名信事件)是為藤野先生做反面襯托?措娪笆录亲髡吲c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
小結:以上內容,實則上恰恰反映了對藤野先生的更深層次的解讀:如果說藤野先生改講義等事件體現的是師德(出示上聯),那么這些看似閑筆實則不閑的情節體現的卻是人格(出示下聯)。這是一個強國國民對弱國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國家、甚至超越了種族的關心和熱望。我們看到這位尊重客觀事實,有著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師,外表枯瘦但內心卻有著充沛情感的老師,的確讓人難忘(出示橫批)。
同步出示:
對聯:上聯:諄諄教誨點點滴滴盡顯師德
下聯:句句激勵朝朝暮暮皆為樹人
橫批:師恩難忘
學生活動:在老師引導下齊讀對聯。
四、朝花夕拾之二 經典再續:師生重逢
出示:假使魯迅與藤野先生闊別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藤野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段話,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學生活動。
(配樂)先生:
您
周樹人
五.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引導: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還有一朵魯迅之花一直開在我們心頭。
出示:運用抓細節、品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查找資料,探討魯迅為什么棄醫從文從而了解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推薦書目和網站:
林賢治《人間魯迅》
王丙乾《魯迅的生命哲學》
http:
鄭州外國語學校分校 鄭美玲
《藤野先生》八下 篇2
1.《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從中了解到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雖然施行的是封建書塾教育,但思想還算開明,因此,魯迅對他“很恭敬”。雖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日本醫專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魯迅對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魯迅的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個明白。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xx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婶斞缸罱K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從事了文學,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相識前 相識相處時 相別后
東京(離 往、初到、在)仙臺 (回)北京
見聞感受 相 識 肖像 聲調 深切懷念
相 處 四件事例 珍藏講義
懸掛照片
相 別 神情 話語 多寫文章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那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
四、 分析講解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什么特點。(投影顯示如下)
(1)外貌描寫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動作 體現人物特點
。3)說話聲調 治學嚴謹
(4)介紹解剖學歷史 生活儉樸
(5)忘帶領結,穿舊外套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默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1) 添改講義
提問:“我”很吃了一驚的原因是什么?“我”為何感到“不安”?
(2)糾正解剖圖
藤野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茍,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和藹地指出魯迅圖中的錯,可當時的魯迅有點任性,口頭答應著,心里卻不服氣。哪個成語可恰當地概括這中情形?試著找出與此成語相反的詞語。
。3)關心解剖實習
由“很擔心”到“總算放心了”,從中我們了解到藤野先生對魯迅真誠的關心,為人是多么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投影顯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要求嚴格
關心解剖實習 為人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可貴的求實精神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凵舷挛淖⒁膺^渡
、軘⑹聲r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
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
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
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
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
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為珍貴。因此,
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3.請一個學生朗讀32—35段,要求學生找出師生惜別時兩人的神情言行
的語句,并仔細揣摩,體會出師生間的真摯情感。
“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凄然”、“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嘆息”、贈照片、題字、“叮囑”
寄照片和寫信。
4.齊讀36—38段,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魯迅后來給藤野先生寄過照片了嗎?寫過信了嗎?
他把老師忘了嗎?
魯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懷念他,感激他,贊美他,魯迅對先生的懷念之
情具體表現在哪里呢?
、僬洳刂v義 ②懸掛照片 ③多寫文章
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我們今天都講了,余下的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五、 小結(投影顯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結構層次。
2.明確本文的敘事線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4.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六、 作文片段練習:通過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提示:先確定寫誰,然后確定要表現人物什么思想品質,最后圍繞中心選擇事例,組織成文。
七、 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2.完成課后練習一
《藤野先生》八下 篇3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線索,理解內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理解內容與主旨!
教學難點
1、揣摩詞句,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自學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2、查詢搜集古今中外尊師的故事和與尊師有關的名人名言!
教師:準備好有關教師給學生深刻影響的事例,如毛澤 東和 老 師徐特立 先生,海倫·凱勒與 沙利文 老師,福樓拜與莫泊桑等等,以豐富文章的內容。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理清文章的段落結構。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學習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一、聯系體會,激趣引讀。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 蒙 老師 壽鏡吾 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眳s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恩呢? 魯迅 先生在日本又經歷了怎樣的屈辱,又怎樣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值得尊敬的學者和良師。(板書課題與作者)
作者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選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時拴起來,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寫成文章。)
介紹寫作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政府的衛隊血腥屠殺愛國請愿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群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說“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后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臺,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奸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寫的!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并思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贊美)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可請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明確課文結構: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前往仙臺的緣由,接著寫到仙臺后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么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東京有哪些所見所感?
(作者在東京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思想腐朽、不學無術,整天不是逛公園、賞櫻花,就是學跳舞。正在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對他們的這種思想行為十分厭惡,不愿與他們為伍。所以文章一開頭就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為了尋求救國的真理,又只好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樣,自然地引出了仙臺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題:
(1)請標出這一段里最能表現清國留學生丑態的詞語和句子。
(2)對于這些清國留學生,“我”是持什么態度?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態度?
(3)從“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討論明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著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丑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發髻”,加上“油光可鑒”,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斑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致”,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群清國留學生之丑。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這一部分內容,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愿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為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總結: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語言,嘲諷了清國留學生的丑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揭示了作者離開東京去仙臺的原因,為下文結識藤野先生埋下伏筆!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問題一: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文中作者關 于藤野 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臺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生活儉仆。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學教授。認真負責,治學嚴謹。熱情誠懇,循循善誘。目睹印象——治學嚴謹;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學者形象
過渡: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刻畫藤野先生?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問題二:學生閱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討論明確: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和熱心幫助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尊重科學,主動熱誠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體貼入微、沒有偏見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注重調查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么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問題三: 作者為什么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學生討論后明確: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 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四、布置作業。
仿照課文第6—10段寫一位新老師到班上上第一堂課時的情景。要求寫出老師的外貌、神態、聲調、語言、行動以及同學的反應,自己對老師的印象等!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品評重點句段,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強盛祖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體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表達文意的作用。
一、老師印象,激趣再讀。
檢查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和預習情況,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選取了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來進行描寫的?
二、合作探究,研讀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愛國)
①課文除了寫作者 和藤野 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還寫了哪些事?這些事情和寫藤野先生有什么內在聯系?(提示: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職員對他的“優待”,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課堂上看電影。)
、谌ハ膳_的途中,作者對“日暮里”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為什么?
從東京到仙臺六七百里,所見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方,因為“日暮”兩字觸發了作者的憂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幾十年后還記得。至于“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此對“水戶”銘記不忘。寫這些事情,反映了 魯迅 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圩髡叩较膳_后,受到了哪些優待? 請體會一下:作者對這種種優待有什么感受?
明確: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軆杉虑椋涿攀录、看電影)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敖K于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翱措娪笆录备钌畹卮碳ち唆斞。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變化之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
a.在東京: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b.去仙臺:觸發憂國之情 ;
c.棄醫從文:—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d.離開仙臺: 熱情贊頌 高度評價 ,懷念
、迣W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好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婶斞缸罱K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兩件事情以后,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具體解釋請參看課文有關注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2、探究文章主題
關于課文主旨的理解,爭論頗為熱烈,對于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①“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②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③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于第(1)種:“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為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關系,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征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簡介師生情)
三、品讀提升,語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魯迅全集》的時候,曾經問魯迅選些什么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要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見作者對先生的懷念。
集體朗讀結尾一句話,研討其含義!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討論明確:
(1)“似乎”表明事實并未真的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2)“良心發現”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觸動!
(3)“增加勇氣”是指作者在長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迫害時,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時,便增加了斗爭的勇氣!
(4)“正人君子”是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惡痛疾”是“最厭惡最痛恨”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光明的中國繼續奮斗。這種把與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和作者的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斗爭融合在一起的結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題,加強了文章的戰斗性!
四、課文總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升華。魯迅的文章尤為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愿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亮麗!
五、作業布置
、僬n外可選讀 魯迅 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讓學生閱讀!
板書設計: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和熱心幫助
藤野先生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尊重科學,主動熱誠 尊師、頌師、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體貼入微、沒有偏見 念師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注重調查
a.在東京: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b.去仙臺:觸發憂國之情; 愛國
c.棄醫從文:尊嚴受到侵犯,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藤野先生》八下 篇4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并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內容
1.導人新課。
2.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
引用《吶喊》中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填空題。要想填寫好,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課文內容,然后選好填寫的角度,概括好填寫的內容。學生發言時,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學生回答的正確性,不可放任自流。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填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從肖像角度來考慮: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學教授。依據第6段。
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儉仆。
依據第9、10段。
從治學的角度考慮: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依據第16、17、23等段。
從對待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熱情誠懇,循循善誘。依據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首先是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感情體現在以下行動上: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之所以有這種感情,是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然后是一種愧疚之情,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教學
二、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內容
三、學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內容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還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在課堂上看電影。等等。
四、討論交流: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嗎?
這道題涉及面廣,難度較大,在分析時,可以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找準相關的課文內容,準確篩選信息。內容分析如下:
文章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寫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關系。
五、魯迅先生是用什么來統攝全篇內容的?
明確:作者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來統攝全篇的。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在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理解,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變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梢,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滿堂灌,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相關內容進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終把握問題的實質。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指名學生分別朗讀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體會文章的感情
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讀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種辛辣的嘲諷,第5段應該是一種輕松親切的語調,表現出一種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則是充滿著作者的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滿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八下 篇5
課題:《藤野先生》 課型:新授
學習目標:1、體會魯迅先生深厚的師生感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質。
學習重點、難點:1、通過對藤野先生外貌、語言、動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質;
2、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品析,體會深厚的師生感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法指導: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的幾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質。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語言的品析,體會魯迅先生深厚的師生感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了解時代背景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在括號內填上相應的漢字
緋( )紅 油光可jiàn ( ) 蘆薈( ) 畸( )形 不遜( ) 詰( )責 杳( )無消息 yi( )揚頓挫 深wù( )痛疾 瞥( ) 發髻( ) 驛( )站
櫻( )花 解剖( ) 頗( )冷 蘆薈( )
3、本文選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質的________(文體),我們還學過《 》,也出自這部作品集。
4、文章記敘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臺,“我”還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對藤野先生的描寫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描寫,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用一句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堂助學
1、文章是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變換了幾次地點?根據以上兩點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課文的線索是怎樣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讀第一部分,標出最能表現清國留學生丑態的詞語和句子,說說作者是抓住了怎樣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樣來描寫清國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無非”對表達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這一部分并沒有寫到藤野先生,離題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鞏固練習: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緋紅(fěi) 不遜(xùn) b.瞥見(piē) 畸形(qí)
c.詰責(jié) 誨(huǐ) d.驛站(yì) 托辭(cí)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
b.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
c.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
3.、選出詞語或加點字的解釋全對的一組( )
a 油光可鑒:鏡子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遜:謙遜 匿名:隱藏 凄然: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c 深惡痛疾:痛恨 杳無消息:遠得不見蹤影 適值:正好遇到
d 斗亂:飛騰雜亂 詰責:質問 頓挫:聲音高低轉折,和諧悅耳
4、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第二課時
一、課堂助學
1、請細心體會以下兩個句子所蘊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誰安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文的6—23段,思考以下問題: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過哪幾件典型事例來寫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這些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怎樣的思想品質。請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質
1
2
3
4
3、學習24—31段,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兩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樣的刺激并最終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樣的極為重要的人生選擇?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鞏固練習
1、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語句中加點副詞的表達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讀“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問題:
。1)把“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改為“同時也感到一種感激和不安”可以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刪去加了著重號的詞語,語句不是更簡潔嗎?你的意見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部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并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起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干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托辭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干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②給俄國人當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選段記敘了促使魯迅做出棄醫從文決定的兩個重要事件,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這兩個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劃線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論是什么人的邏輯?你怎樣理解作者的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我的意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見變化”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見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段①②處有兩個冒號,前一個冒號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個冒號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段中加點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讀通,你如何理解這兩個詞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經歷的事情和“棄醫從文”的選擇,對你有哪些啟示?(答出兩點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課時
一、課堂助學
1、學習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1)與藤野先生告別后,作者說:“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這些話應該怎樣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為什么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說自己并沒有與藤野先生聯系,似乎忘記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樣來體現他的懷念之情?
2、這篇回憶錄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作者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徑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課堂上看電影,這些事實和藤野有什么內在聯系?魯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統攝全篇的?
二、鞏固練習:
1、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語句中加點副詞的表達作用。
1) 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2、讀“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改正!被卮鹞暮髥栴}:
。1)把“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改為“同時也感到一種感激和不安”可以嗎?
。2)刪去加了著重號的詞語,語句不是更簡潔嗎?你的意見如何?
3、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我離開仙臺之后,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后,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7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所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1.作者懷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體的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發現”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氣”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辭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結尾劃橫線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選段中劃波浪線的“小”和“大”,為什么這句話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边@句話能否改成“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你知道作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嗎?請結合全文作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八下 篇6
課 題1 藤野先生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1、聯系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2、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本教學課時三課時教 學 流 程(第 一 課時)教學環節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 計 意 圖 導入新課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注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 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臺醫學?茖W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1 做到借助課文注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了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么,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贊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回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進行研討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注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進行研討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臺;③“我”離開仙臺后。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志?煞殖扇齻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臺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后記:學生能聯系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板書設計 相識前 相識相處時 相別后 東京(離 往、初到、在)仙臺 (回)北京見聞感受 相 識 肖像 聲調 深切懷念 相 處 四件事例 珍藏講義 懸掛照片相 別 神情 話語 多寫文章 教 學 流 程(第 二課時)教學環節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 計 意 圖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1、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征——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丑惡形象。
2、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發髻”,加上“油光可鑒”,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斑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薄皩嵲凇笔恰暗拇_”的意思,“標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致”,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3、“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薄盁o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這群人生活空虛、無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園,就是在會館里學跳舞。這兒不是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棲身之所,因此決心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環境,而“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也就是作者要離開東京去仙臺的原因。第3段是過渡段,承上啟下,由記敘在東京的所見所感轉到記敘在仙臺的見聞和感受。
第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愿與清請一學生朗讀,同學們看書并考慮: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征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無非”、“實在”對表達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臺,這為與藤野先埋下了伏筆。 研習課文的主體部分明確:該部分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臺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第二層(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并通過寫藤野先生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的高貴品質。第三層(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第四層(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臺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在課后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第二部分的層次。 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的內容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要點:
1、因為“日暮里”中“日暮”會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窮”之意,從而觸發他對社會黑暗的憂憤之情,所以記得;“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這時也正身居異國他鄉,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記得。這樣寫是為了表達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貴罷!薄按蟾拧庇胁聹y、估計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與句末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敢肯定的語氣。“物以希為貴”從字面上看是仙臺“還沒有中國學生”,魯迅當算第一個。但這不是受優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詞詼諧而含蓄地猜測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對中國留學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優待是“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誼,又隱約讓人感受到弱國國民的辛酸,這是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為下文中要寫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將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與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 “居然睡安隱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沒有想到的意思。該詞前面寫的內容是說明這個客店的居住條件差,蚊蟲多,晚上難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護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穩,表達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環境并不在意,這種態度說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詞,還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板書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臺途中的所見和在仙臺受到的優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學生默讀第4、5兩段,思考下列問題:從東京到仙臺途中,要寫的內容是很多的,作者為什么只寫“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對表達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魯迅到仙臺后,受到了哪些優待?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次內容學生邊復述課文內容,邊回答上述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寫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舉止(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有頓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將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從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書的情景和耳聞先生的衣著模胡,來表現先生的嚴于治學和生活檢樸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并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4)寫先生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學生快速誦讀課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問題;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作者著得寫了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這些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么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板書第二層次層意: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中的幾件事,贊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教學后記:學生能聯系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板書設計 (1)外貌描寫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動作 體現人物特點 (3)說話聲調 治學嚴謹 (4)介紹解剖學歷史 生活儉樸 (5)忘帶領結,穿舊外套 教 學 流 程(第三課時)教學環節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 計 意 圖 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1、寫了“匿名信”和“看電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寫匿名信者的卑劣行為來反襯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翱措娪笆录备钌畹卮碳ち唆斞。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發體現。
2、“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來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地是這樣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兩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魯迅決心離開仙臺,棄醫學文的根本原因。同時,也給下文寫與藤野先生的惜別作了鋪墊。
板書第三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學生結合文中有關注釋,閱讀課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問題: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又要離開仙臺,并棄醫學文?
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四層次內容藤野先生聽說“我”不學醫,并要離開仙臺,甚感“悲哀”、“凄然”,他“嘆息”,并贈照題辭“惜別”,還希望“我”回贈照片,并常來信告訴他狀況。這些記敘和描寫將“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生動具體地反映出來。先生對魯迅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深情,魯迅是終生難忘的。
板書第四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時,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總結:課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的意思,同學們可根據研習各個層次的內容及層意來進行歸納。學生閱讀32—35段,考慮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研習課文的第三部分1、第36段,寫“我”沒有給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2、第37段,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他的崇高評價。3、第38段,寫把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懷念化作斗爭的勇氣和力量。如何化懷念為力量?4、“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八坪酢北砻鞑⑽凑娴爻霈F,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從而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之情。 總結:請同學們依據第三部分研習的內容歸納該部分的意思。
板書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懷念藤野先生,繼續進行頑強戰斗。
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深切懷念藤野先生的真摯情感。 學生郎讀36—38段,思考下列問題:
這部分的三段,各寫的是什么內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些什么? 布置作業11 朗讀這一中分,復習這一節課上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 預習課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慮這部分寫了些什么內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學后記:學生能聯系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布置作業2 1、學習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跡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寫一篇短文。(要求:選自己熟悉的人來寫,寫前要認真觀察,并能作出進一步的接觸和深入了解。) 2、選讀幾段感情色彩濃烈的文字。 板書設計 事 情 思想品質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要求嚴格關心解剖實習 為人熱情誠懇了解女人裹腳 可貴的求實精神
《藤野先生》八下 篇7
作為初中語文老師的你還在為撰寫教學反思而坐不住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于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一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教材的第1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與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學醫,而后棄醫從文的過程,文中表現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真摯懷念,并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持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講讀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系,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一、課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臺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后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繪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生生地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對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記敘魯迅先生在仙臺求學的生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1.檢查并訂 正“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3.先生對“我”敢于解剖尸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 ——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我們看到本文是一篇贊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敘散文。
四、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語言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薄八男愿瘢谖业难劾锖托睦锸莻ゴ蟮摹敝苯邮惆l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臺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二
《藤野先生》在三課時的學習中,畫上圓滿的句號。自己的習慣是,同一篇課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講授給學生?偸窍M胁煌膰L試,既是給學生和自己以新鮮之感,更要給自己一個補充能量的一個過程。因此,自己在講授這篇經典的回憶性散文時,并沒有按照以往的經驗進行授課。
今春開學,便進行了新的嘗試。
自己將本文設置成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的感情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有的放矢,側重點不同。第一課時,側重于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第二課時則側重于本文在選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三課時,則側重于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將明天要講的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樣的備課。從字詞開始,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如此進行的。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授課。
通過第一課時,重點的內容落實到基礎知識和整體感知上。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別的同學那里學到知識,在各個小組間的交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從別人那里獲得更多的信息。
從實施的效果看,似乎還不錯。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著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從實踐中檢驗。白居易不是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要七年期嗎!我們從小學習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辈灰彩沁@個意思嗎!
今年的教學,我做了改變。授課前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將各自分散的信息進行匯總,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之后選擇代表輪流發言。
說到這里,還要提到小組的分配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總是每組總是那幾個同學在發言,而其他的人則好像沒有事情的人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每組四個人,每天一個人為對外發言人,其他人作為秘書,幫著準備材料。第二天換另一個,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有一次當發言人的機會,這樣就可以減少其他同學似鴨子聽雷的現象。
其實能夠將小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個問題。
在講這個課時時,通過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夠發現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在分析的過程中,就會講到選擇典型材料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問題,這樣就聯系到寫作上,在眾多的紛繁的材料中尋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寫一個我們身邊非常有特點的人物。
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愛國。通過學生尋找能夠表現“我”愛國的句子,來分析我的思想歷程。這個過程中,結合著“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達著我對他的思念與感激。
第三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了語言的分析上,這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诖,我給學生布置作文片段練習:寫一個身邊的熟知的同學
結果學生寫的是非常的好。能夠抓住人物的特點,通過選取典型的材料,將人物刻畫得情態畢現,栩栩如生。
整體上說來,自己這樣講《藤野先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條線索并駕齊驅,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知識。
《藤野先生》八下 篇8
教學目的
一、通過對作品的內容和結構的分析,了解散文的重要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二、了解并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一個人的寫法。
三、體會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為已任的愛國情操。
課文分析
這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敘事散文。記敘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時候的生活片斷。文章贊揚了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無私、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作者對他的深切的懷念,追述了自己為國為民而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全篇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一、結構分析
這篇散文是按照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喚安排記敘順序的,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寫在東京時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對東京的失望,這是作者離開東京赴仙臺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寫在仙臺學醫的經歷,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情況以及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4—5段)寫由東京到仙臺沿途所見和初到仙臺受到的接待。
第二層次(6—23段)寫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偉大的品格。
第三層次(24—31段)寫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
第四層次(32—35段)寫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
第三部分(36—38段)寫離別之后,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二、關于“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及線索
。ㄒ唬┍疚乃泝热,時間跨越二十年,地點及東京到仙臺,又回到中國,并且沒有完整的事件,但是讀起來并不覺得零散,這是因為一切看來所零散的片斷都有著內在的聯系,都共同反映著一個集中而突出的主題。從對課文所述片斷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個特點。
1 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描述。開頭就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明了自己的失望情緒。作者為了尋求救國的出路來到日本,但是接觸到的卻是些置國家前途于不顧,熱衷于賞花、跳舞的“清國留學生”。作者以東京櫻花爛熳的美景,反襯出那些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并且還將脖子扭幾扭的“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他們頭頂上盤著大辮子,表明他們思想上、精神上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作者對東京的失望,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可以看出作者反封建的精神和關心國家前途的愛國思想。與“清國留學生”不但和作者形成對比,而且也為后文藤野先生的態度作了襯托:“清國留學生”作為中國的青年,對祖國的命運漠不關心,而一位外國學者,卻殷切地希望著中國的進步,可見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東京使他失望,他對東京沒有任何留戀之情,可是對藤野先生卻永遠懷念,也說明了藤野先生的品德感人之深。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東京的失望,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思想,也間接地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懷念的原因,因此,它和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2 寫赴仙臺路上經過日暮里和水戶一事,流露了作者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和對祖國的懷念。
3 寫初到仙臺時,在食宿方面受到學校教職員的關照,這一方面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誨與關懷作了陪襯,一方面也反映了作為弱國的國民所感受到的辛酸與隱痛,而這種辛酸與隱痛,正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反映。
4 寫匿名信和看影片兩件事,雖與藤野先生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對于反映作者的愛國思想,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匿名信一事,表現了魯迅義正詞嚴,堅決維護祖國尊嚴的態度。他將這件事告訴了藤野先生,說明了對藤野先生的信任?从捌慕涍^寫得比較具體。作者寫了中國同胞被人殘殺、看客麻木、愚昧、不覺醒的可悲,這件事嚴重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同時也使他認識到走醫學救國道路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改變中國同胞的精神,提高他們的覺悟。由此決心棄醫從文,最后離開了仙臺,
5 文章直接寫藤野先生的部分:藤野先生的外貌、衣著,為作者修改講義,糾正解剖圖,對作者解剖實習的關注,詢問中國女人裹腳之事等等,一方面表現了藤野先生作為一個學者的嚴謹治學態度,這固然是很可貴的,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敬仰遠非如此,更主要的還是這些事情集中而突出地表現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偉大品格,這正是作者懷念他的原因。藤野先生的偉大品格和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就是他們師生情誼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作者以拯救貧窮落后的祖國為已任,為此而勤奮刻苦地學習,藤野先生對作者嚴格要求,熱誠指導,正是為了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也就是希望中國走上科學、進步的道路,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作者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情,藤野先生對來自中國的青年的尊重和真誠,就是對中國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他們的情感是一致的。他們的師生情誼是建立在共同的偉大的思想品格的基礎上的。
6 寫離別之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作者在離別藤野先生之后“還時時記起他”,是因為“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由此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熱愛是和對祖國的熱愛熔為一體的,作者的深切懷念,既表現了藤野先生品格的高尚,又反映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結尾寫每當瞥見藤野先生的照片里,便會增加勇氣,“繼續寫些為‘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的希望與教誨,對作者是一種鼓舞的力量,激勵他去英勇戰斗,這更表明了藤野先生精神的偉大;另外,也表達了作者與黑暗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寫到的大大小小的片斷,無不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以及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ǘ┍疚牡膬热菔嵌喾矫娴模葘懥巳舾扇,又敘述了幾件事,但是文章組織得非常有條理,按照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告別,以及懷念藤野先生的順序記敘,這可以說是本文的一條明線。另外文章自始至終又貫串著一條暗線,就是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本文用明、暗兩條線索將材料組織在一起,這是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原因。
三、對藤野先生這個人物的刻畫
。ㄒ唬┯冒酌枋址ǹ坍嬎耐饷蔡卣鳌懰昂谑荨;“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開始講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他“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個舊外套”,從這些簡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生活儉樸的學者。
(二)通過幾件事的敘述表現他的思想品德。
1 檢查并修改“我”的講義,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并且一直繼續到教完他所擔任的功課。這表現了藤野先生教學認真、負責的態度。
2 糾正“我”繪制的解剖圖。不但為“我”改正不準確的地方,而且說“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教育“我”要有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的作風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3 對“我”上解剖實習課的關注!昂芨吲d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表現藤野先生對于“我”敢于解剖尸體而發自內心的喜悅。對于中國國民的迷信習俗,藤野先生并沒有任何歧視,而是說“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用了“敬重”一詞,表明了他對中國的尊重。“現在總算放心了”,從“總算”一詞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擔心著,關注著。這件事情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度責任感和誠懇熱情的態度。
4 向“我”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他治學嚴謹的學風。
以上幾件事,不只是體現了一個教師和學者應有的作風和品德,更表現出了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
。ㄈ┩ㄟ^抒情和議論,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得到升華,更加完美!拔铱傔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直接抒發了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對于藤野先生的精神,作者作了精要的議論:“小而言之,是為中國”,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正在猖狂時期,藤野先生竟然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正表現了他品格的高尚!按蠖灾,是為學術”,在他心中,醫學應該造福全人類,這表現了他的偉大的精神。
四、語言樸素含蓄,精煉深刻
文中充滿著對藤野先生的尊敬,愛戴和懷念,但是沒有溢美之辭,往往在那三言兩語的敘說中,讓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边@是看似很平淡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卻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作者的熱情與關懷,說明他是個沒有民族偏見的兢兢業業工作的教師;另外,作者寫這件事情,更是為了表明他對藤野先生的崇敬與感激。再如:“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這種“不安和感激”,是很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下去寫些贊揚和抒發感情的話,而是平靜的實實在在地敘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在這一段話中,我們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選擇的幾個詞(句中加黑的詞),它們可以使我們體味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強烈,也可看出他對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關于練習
預習與思考
研討與練習
一、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①用白描手法,抓住盤辮子的細節,幾筆勾勒,揭示了這些留學生既要趕時髦,又和清王朝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思想本質。②用對比反襯的寫法,以櫻花爛熳的美麗景色,反襯“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的丑態。③用反語,“實在標致極了”;用夸張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手法“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對清國留學生進行了幽默的諷刺。
第二問、第三問、見“課文分析”。
二、三、四、見“課文分析”。
五、文中所用的反語:“標致”,“愛國青年”,“正人君子”。第二問,見書下注解。
六、
宛如──正像,好像。宛(wǎn)。
畸形── 生物體個別部分發育不正常;╦ī)。
驛站──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驛(yì)。
緋紅──鮮紅。緋(fēi)。
瞥見── 一眼看見。瞥(piē)。
教誨── 教訓,教育,勸導。誨(huì)。
七、
教學建議
一、本文教學重點是講清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這個特點。通過完成“預習與思考”的練習題,可以了解“形散”這一點;教師要著重分析文中所選材料的內在聯系,講清“神不散”的道理!把杏懪c練習”第一──四題都是圍繞這個知識而設計的。
二、對于文中難懂的語句,教師需要簡明扼要地講清其中的含義。(參見“有關資料”)
三、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介紹魯迅生平、事跡的影片、展覽等,以增進學生對魯迅的了解。
有關資料
一、有些難點,需要教師簡明扼要地講清
1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濒斞傅较膳_,受到學校及職員的接待,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態度,而作者以白菜和蘆薈自比,從這幽默自嘲中,流露出了作為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和隱痛。
2 匿名信事件之后,作者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這是反語,有兩層荒謬的推理,分別用“所以”和“便”的連接,這是作者滿懷激憤,對日本“愛國青年”軍國主義思想的揭露和諷刺。
3 影片事件!捌兄袊藠A在里邊”,用“偏”字,一方面寫出作為弱國的“中國人”特殊的悲慘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對中國國民的愚味的批評態度!皣吹囊彩且蝗褐袊恕保f明不覺醒的不單單是那個被殺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更是作者所憂慮的。“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句含畜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覺醒時的痛苦心情!皢韬簦瑹o法可想”,直接抒發了作者憂慮、痛苦而憤激的心情。
4 結尾部分。“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良心”指作者拯救祖國于水火之中的高度責任感,“良心發現”意思是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的期待,對中國的希望,便受到鼓舞和激勵,增加了他向黑暗作斗爭的勇氣。
二、介紹魯迅赴日學醫的目的及棄醫從文的原因
……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后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
……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本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ㄕ贼斞浮秴群啊ぷ孕颉罚
《藤野先生》八下 篇9
教學要點:
1、體會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2、通過對本篇內容和結構的分析,了解文章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并以時間為順序,以作者思想變化為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3、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一個人的思想性格的寫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設想:
1、本文教學重點是講清“形散神聚”這個特點,可以通過完成“預習與思考”的練習題了解“形散”這一特點;教師著重分析文中所選材料的內在聯系,講清“神聚”的特點。(“研討與練習2”1——4題都是圍繞這個知識點設計的)
2、對于文中難懂的句子,要簡明扼要的講清其中含義。
3、加深對魯迅的認識。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復習已學過的魯迅作品及相關知識。
2、簡介本文出處及寫作背景。
3、排除字詞障礙。
4、初讀全文。
教學重點:
1、簡介寫作背景。
2、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難點 :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膹土曇褜W過的魯迅作品入手)
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朝花夕拾》
小說:《社戲》 ——《吶喊》
《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實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梢哉f,《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題解:
1、魯迅:原名周樹人,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
2、寫作背景:
(1)魯迅留學日本情況
本文記敘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時的生活片段,當時的中國由于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其中就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902年4月魯迅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一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后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寫此文于廈門大學。
。2)清國留學生的情況
都是一些紈绔子弟,只為享樂。
三、生字: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櫻 緋 爛 熳 鑒 宛 髻
yì yàn lú huì yù gěng yì yang dùn cuò
驛 咽 蘆 薈 芋 梗 抑 揚 頓 挫
pōu jī xùn nì lòu jié
剖 畸 遜 匿 漏 詰
qī 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誨 瞥 深 惡 痛 疾
四、解詞:
油光可鑒 標致 精通時事
抑揚頓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遜 匿名 詰責
托辭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惡痛疾
五、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六、布置作業
預習與思考:一、二
生字詞各寫三遍
第二課時
理解賞析課
教學目的及重點:
1、精讀課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材的。
2、理清結構線索,分析理解以時間為序、以作者思想變化為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生字
2、解詞
二、精讀課文
三、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寫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交代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寫在仙臺與藤野先生從相識到相處到離別,通過典型事件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第一層:寫往仙臺途中受到的“優待”。(這一層寫作者在仙臺的表現,與上文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層:記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的幾件事,多方面的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第三層:寫作者棄醫學文的原因。(兩個事件各有側重:前者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后者寫中國老百姓的不覺悟,但都激發作者立志報國。)
第四層:與藤野先生告別。
第三部分:寫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
四、自讀課文完成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分析課文內容,通過對本篇內容和結構的分析,了解文章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并以時間為順序,以作者思想變化為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2、進一步體會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并以時間為順序,以作者思想變化為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讀
2、分析:
1)本文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對東京的失望之情!盁o非”是“只不過”的意思,由“這樣”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寫。
2)作者是怎樣詳細描寫“清國留學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語等修辭,辛辣的嘲諷“清國留學生”,抓住人物特征來描寫其丑態。
3)作者這樣描寫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中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糜爛庸俗的生活。他們白天迷戀櫻花,并把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弄成各種花樣,不以為丑,反以為美;晚上則學跳舞,震得地板咚咚響,造成“滿房煙塵斗亂”。通過這些描寫,清楚的表現了這批“清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的目的。他們是屬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學什么本領,純粹是為了鍍金,回國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職。這種人的生活態度與魯迅正好相反。魯迅到日本留學,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熱血獻給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3、小結:
這也是作者要離開東京的原因。同時,這部分通過對東京的失望,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思想,也間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懷念的原因,而這種辛酸與隱痛,正是他憂國憂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線索):
本文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寫了若干人,又敘述了幾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方法把這些材料組織、貫串在一起的呢?這就是文章的線索。(附板書)
板書:
本文的線索——明暗兩條線索融合(暗線是明線的基礎,是與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礎)
明線(時間順序) 暗線(愛國思想)
清國留學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現狀
認識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學跳舞 愛國愛民
經過“日暮里”“水戶”
受到特殊優待(一層)
先生檢查并修改“我”的講義 學
相識相處 先生糾正“我”繪制的解剖圖
與先生相處 (二層) 先生詢問中國女人的裹腳
先生對“我”上解剖實習課的關注 醫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課上看槍斃中國人的幻燈片
思想轉變
。ㄈ龑樱
告別(四層)
離開仙臺 收藏講義及尋找講義 從
離開先生后 從未聯系 將先生的照片掛在墻上
時時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生活簡樸,待人誠懇熱情,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學者。
主 題——本文記敘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時的生活片段。贊揚了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無私、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作者對他深切的懷念,追述了自己為國為民而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全篇充滿著愛國主義感情。
四、作業
研討與練習四
第四課時
分析總結課
教學目的:
1、分析人物,學習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質。
2、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一個人的思想感情的寫法。
3、分析練習,進一步體會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樣描寫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他的外貌特征。寫他“黑瘦”;“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有頓挫的聲調開始講課
2、作者是通過幾件事來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的?
1) 檢查并修改“我”的講義——認真、負責
2) 糾正“我”繪制的解剖圖——治學嚴謹、要求嚴格
3) 對“我”上解剖實習課的關注——高度的責任感和誠懇熱情的態度
4) 向“我”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治學嚴謹
以上幾件事,不只是體現了一個教師學者應有的作風和品德,更表現出了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
三、寫作特點:
1、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
2、明線和暗線同進的敘述方法。
3、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的思想品格。
4、語言樸素含蓄,精練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討與練習”(參P.70 )
《藤野先生》八下 篇10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人生軌跡”為內容,講述的是作者一段難忘的人生歷程,它們會讓我們體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悟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本課作為本單元的開篇講讀課文,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短僖跋壬愤x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生活的文章,通過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思念,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的確立《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本單元教學,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要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還要注意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思路和線索;體會作者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領會重點語句。對文章的感知有整體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始終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及及本文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
教學重點是:
1、正確朗讀,理清思路和線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并學習通過選取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是:
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學生說說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并闡述理由。
2、復習有關《朝花夕拾》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個________人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糾正解剖圖對學生嚴格要求;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了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練習一。
《藤野先生》八下 篇11
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筆者反復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筆者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了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閱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我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二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并巧排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輔,才化難為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亦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于文章的線索之全是學生自發的。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藤野先生》八下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眳s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作家作品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2.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婶斞缸罱K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于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后,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見藤野前,在東京
相識
與藤野在仙臺相處
離別
相別后,深切懷念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臺的緣由,接著寫到仙臺后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么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采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投影顯示如下)
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關于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臺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學者形象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的———熱情誠懇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藤野先生》八下 篇13
一、說教材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依據這一原則,并結合本課的具體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2、理清思路,梳理線索,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風格特點;
3、學習選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魯迅先生東渡日本留學,棄礦從醫,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棄醫從文,惜別藤野先生,在與老師闊別二十年后,他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篇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俄戰爭,許多日本人深受狹隘民族主義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惡劣空氣的影響。魯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懷著感激的心情,頌揚了他的師德,頌揚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和藤野先生之間的真摯感情,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魯迅原來想走“學醫救國”的道路,但“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魯迅認識到要拯救國家,就要醫治國民的麻木、愚昧,這就需要用文藝喚醒沉睡的國民。于是他決定棄醫從文。這一舉動正是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表現。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這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要始終突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從文學常識的積累、主題內容的把握、重點詞句的賞析到拓展、遷移、運用,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學生讀、思、品、說、寫,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獨特的體驗中去品味語言、揣摩內涵與反思人生,從中獲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出示問題“對于魯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讓學生結合文學常識的積累了解魯迅先生的原名、籍貫、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憶散文集的性質及其創作背景,為理解本文做情感鋪墊。
。ǘz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讀一讀,寫一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三)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閱讀標題,揣測文章內容,思考如果沒有閱讀課文,假如讓你來寫這篇文章,你會寫些什么,主題會是什么?此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認識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況是大手筆的魯迅,從而激發學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學習激情。
第二出示問題組,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這里采用師生共讀的方式。思考問題如下:
(1)、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作者轉換了三個地點,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
。2)、文章標題是對全文思想內容鮮明精練的概括。據此,你認為課文是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敘述線索又是什么?請結合文意談出自己的理解。
(3)、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材料是圍繞什么線索來組織的?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里領會到的?
《藤野先生》八下 篇14
【例題精選】: 例1.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文中劃線的兩個“他們”各指代什么? 2、“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一句中,“那時那地”到底指何時何地?“我的意見”指什么?“變化”指什么? 記敘文中代詞指代的對象要順著作者行文的脈絡去找。“‘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边@句話前面有這么一句:“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币蚨械耐瑢W就誤以為拍掌歡呼的“他們”指的是“圍著看”的“一群中國人”,實際上是指講堂里看時事影片的日本“愛國青年”。因為他們沒有注意“萬歲”前邊一句話:“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毖酝庵馐,講堂里除了“我”一個中國人外,其余都是日本“愛國青年”。再看看下文:“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可見,拍掌歡呼的不是來自影片上“圍著看”槍斃的“一群中國人”,而是來自講堂里看影片的人。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們”指代“圍著看”槍斃的“一群中國人”,指麻木的中國人。 “那時那地”到底指何時何地?有的同學認為是指在中國“閑看槍斃犯人”的時候,實際是指在仙臺講堂里看時事影片時。為什么會出錯呢?因為他們沒有注意“那時那地”的“那”字是遠指代詞。如果指在中國閑看槍斃犯人時,應該用“這”字,懂得這一點,就會從前文找到正確答案。 “我的意見”指學習醫學,走科學救國的道路。“變化”指的是棄醫從文。 例2. 將下列幾句話按照正確的次序重新排列,并說明這樣排列的理由。 ①其實這三件事兒都是極不平常的,都是使人類不同于別的高等動物的特征。 ②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松平常的事兒。 ③別的動物都吃生的,只有人類會燒熟了吃。 ④別的動物,除了天上飛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是讓身體跟地面平行,有幾條腿使幾幾條腿,只有人類直起身子來用兩條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來干別的,更重要的活兒。 ⑤正是因為說話跟吃飯、走路一樣的平常,人們才不去想它究竟怎么回事兒。 ⑥同樣,別的動物的嘴只會吃東西,人類的嘴除了吃東西還會說話。 ⑦可是仔細想想,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這是道排序題。排列語序很重要的一點是抓好第1句,然后注意能起關聯作用的詞語,還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首尾相連。在這七個句子中,第②句最能引起話題,應放在首句。接下來看第⑦句,第⑦與第②句是轉折關系。②⑦兩句與其他幾句是總分關系。第③④⑥三句關系密切,不可分開,這三句逐一從生食與熟食,爬行與直立,只會吃東西與還會說話等三個方面比較,應放在這段話的最后。⑤①③④⑥解釋說明②⑦。所以,這道題正確的順序應是:②⑦⑤①③④⑥。 【專項訓練】: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2、為加線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油光可鑒( ) a.鏡子 b.照 c.審察 d.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2)深惡痛疾( ) a.很壞的行為 b.兇惡 c.憎恨,討厭 d.惡劣 (3)不遜( ) a.謙虛、謙恭 b.讓出 c.比不上,差 3、結合句意解釋加線的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 (2)實在標致極了。 標致: (3)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學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 瞥見: 4、分析下文,回答問題。 ①東京也無非是這樣。②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④實在標致極了。 ⑤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句中“無非”是 的意思,“這樣”是指 。這句話表達作者 的感情。 (2)這兩段寫作者在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個“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與另三句用法不同,這個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個“頂”字,其中一個與另兩個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反映了他到東京的目的是 。 5、文章記敘了藤野先生與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1) ,表現了藤野先生 。 (2) ,表現了藤野先生 。 (3) ,表現了藤野先生 。 (4) ,表現了藤野先生 。 6、記敘上述四件事時詳寫的是 ,略寫的是 。描寫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 。 7、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①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②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全是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⑤“萬歲!”他們(a)都拍掌歡呼起來。 ⑥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b)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二)這一學年沒有完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浴秴群啊ぷ孕颉 (1)(一)段中第①句話“所以”連接的兩個分句之間有因果關系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的部分。敘述從 到 ,議論從 到 抒情 (3)文中兩個“他們”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時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 。 (5)作者為什么感到“這一聲特別聽得刺耳”?選擇正確的解釋( ) a.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b.對噪音特別反感。 c.聽不慣日本學生的瘋狂歡呼。 d.認為課堂上不應該大聲吹呼。 (6)“何嘗”是哪類詞?對表達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7)“嗚呼,無法可想!”的含義是什么?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從(二)中看“我的意見都變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從表達方式看(一)段以 為主,(二)段以 為主。 8、閱讀并回答問題。 ①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②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 (2)這段文字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 (3)這段文字共3句話,第①句表現了 ,第②句表現了 ,第③句表現了 。 (4)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答案]: 1、c 2、(1)b (2)c (3)a 3、(1)只不過 (2)本義漂亮,這里是反語,意思是丑惡。 (3)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的人。 (4)本義為科舉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4、(1)只不過,清國留學生的種種丑行。表達作者對留學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賞櫻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學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夸張,辛辣地嘲諷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的丑態。 (4)反語,諷刺清國留學生丑樣。 (5)也有解散辮子的,這個“也”字起連接作用。 頂得學生制帽,這個“頂”是動詞。 (6)尋求救國真理,志趣在有幾本書買。 5、(1)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2)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6、前兩件,后兩件。 7、(1)不是因果關系,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歧視中國人的行為表現出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霉菌學 到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嗚呼,無法可想。 (3)a.在課中的日本學生 b.閑看槍斃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詞,指的是日本仙臺講堂里看影片時。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棄醫學文。 (5)a (6)副詞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和“不”連用,表示看槍斃犯人的人無一 例外地喝采,表現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狀況的悲哀。 (7)這些中國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覺悟,作者感到萬分痛苦而又無可奈何, 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8)指的是在仙臺醫學院講堂里看電影,電影中日本人槍斃中國人,周圍還有 許多中國人圍觀。 (9)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茁壯, 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 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 然是文藝了,所以棄醫學文。 (10)敘述 議論 8、(1)從小的方面看。 (2)議論、抒情 (3)①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對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評價。 ③對先生品格的熱情贊頌。 (4)使我們對藤野先生高尚品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有力的表現了主 題,作者熱情的發自內心的贊頌也增強了對讀者感染的力量。 【專項訓練二】: 1、下列形似字的注音、組詞正確的是: a.綴zhuì(點綴) 輟chuò(輟學) 啜chuó(啜泣) 掇duō(拾掇) b.籟lài(天籟) 癩lài(抵癩) 賴lài(依賴) 獺tǎ(水獺) c.嶂zhàng(疊嶂) 幛zhàng(挽幛) 獐zháng(獐子) 彰zhāng(表彰) d.蔓màn(蔓草) 漫màn(爛熳) 幔màn(幔帳) 謾màn(謾罵)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句:
a.但在那風雨如誨的時刻,各地的建設一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 b.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疼。 c.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松平常的事兒。 d.早餐時,我無精打彩地看著報紙,忽然發現下面這么一段……
3、劃線詞與其他幾個意思不同的是:
a.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用的手段,而不采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 b.這是因為一切依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 c.那人的作案手段雖然很高明,但還是被公安人員發現了。 d.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4、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是: 又過了若干年,才知道“鸚鵡能言,不離于禽;猩猩能言,不離于獸!边@兩句話都有問題。
a.事故或意外。 b.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 c.關鍵、重要之點。 d.須要研究討論并加以解決的疑難。
5、劃線詞與其他幾句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項是:
a.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b.我們看了都很佩服。 c.所以我們管人云亦云的說話叫“鸚鵡學舌”。 d.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6、沒有反義詞的一項是:
a.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言,然后綜 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 b.為什么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地來暗殺。 c.當他向聚集在大廳內的人宣布這個消息時,他的聲調是緩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 的。 d.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 茫遠罷了。
7、“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是采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币痪涞闹髡Z是: a.人類語言。 b.手勢和圖畫。 c.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 d.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采用手勢或圖畫。
8、對二重復句層次和分句間關系分析正確的是: ①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②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③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
a.①‖② | ③ b.①‖② | ③ 轉折 并列 轉折 遞進 c.① | ②‖③ d.① | ②‖③ 轉折 并列 轉折 遞進 9、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松平常的事兒。 b.云里的風不是像地面上那樣從前后左右來的。 c.像一個征服者一樣,他那任性的頑固的暴行永遠沒有個完,。 d.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地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10、對《人類的語言》一文說明的重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語言的特點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言,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 b.語言,也就是說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c.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采用手勢或圖畫,不是偶然的。 d.由于采用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1、①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采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②這是因為一切倚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礙的地方也不成,聲音則白天夜里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③手勢之類,距離大了看不清,聲音的有效距離大得多。④打手勢或者畫畫兒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時做別的事,說話用嘴,可以一邊兒說話,一邊兒勞動。⑤論快慢,打手勢趕不上說話,畫畫兒更趕不上。⑥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⑦總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下句是從選文中抽出來的,將它放回選文中,位置最合適的一項是: 人類的視覺最發達,可是語言訴之于聽覺。 a.①②句之間 b.③④句之間 c.⑤⑥句之間 d.⑥⑦句之間 (2)選文第⑥句中“這方面”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3)人類語言以聲音作手段有哪四個方面的優越性?請簡答。 (4)有關選文的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選自《人類的語言》,作者是呂叔湘。 b.選文主要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c.選文的結構是:總說——分說——總說。 d.選文說明的對象是:人類語言的優越性。 【答案】: 1、d 2、c 3、c 4、d 5、c 6、c 7、d 8、c 9、d 10、a 11、(1)a (2)穩定性和持久性 (3)①白天黑夜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②有效距離大; ③不影響手的活動;④表達速度快。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