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識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含義,我國農村的經營體制,我國現階段幾種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確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以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如,我國現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的。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小組調查、問卷調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研究性
學習等方法,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調研的能力。
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應當使學生樹立起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特別是通過對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現共同富裕,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有能力對市場經濟實行強有力宏觀調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學生從理論的高度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自然資源貧乏。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源的有限性有更明確的認識,樹立合理利用資源、不浪費資源的意識,自覺地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建議
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的教材分析
本節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l.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本節的基本觀點: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
本節的重點、難點正確理解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如何正確理解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l公有制為主體的含義
(1)否定了過去在所有制關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的
(2)表明中國不能實行私有化,而要堅持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2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既要有數量的界定,又要有質的限定。黨的xx大報告突破了“以單純量的比重來衡量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認識誤區,確立了“質、量統一”的定性觀,明確指出“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a從數量上看,正確認識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要克服兩種片面的認識:
一要走出以純國有經濟代替公有經濟的誤區。公有制占主體不等于國有經濟占主體。國有經濟比重有所下降,并不會改變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因為公有制的內涵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集體成分。
二要走出片面強調份額、數量的誤區。在1985年以來的10年中,雖然工業公有資產在工業總資產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工業公有資產總額從1985年不到1萬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7.5萬多億元,10年中增加6倍多,為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說明份額下降,但總額增加,實力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