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的感覺
課程教案教學班級: 課題:《有朋友的感覺》 學時: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珍惜友情和情感;在交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接受自己的人際關系現狀,愿意改變自己,主動悅納他人,培養開朗活潑的性格。
能力目標
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什么是友誼,掌握發展真摯友情的方法;能運用交友的原則指導與解決交友的過程中的困惑;通過分析交友的事例,培養分辨是非、自我反思、換位思考的能力,學會主動與人交往。
知識目標
通過活動反思自己交友的情況,學會選擇和維護真摯的友誼;理解友誼對個人成長的作用;了解青春期閉鎖現象及其危害。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友誼對我們有何重要性?怎樣獲得真摯的友誼?
難點:獲得真摯的友誼的具體做法
三、教法
談話法;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堂調查:同學們最好朋友是誰?擁有這樣的好朋友是什么感覺?想想假如沒這樣的朋友會是什么感覺?
——與學生交流、思考,引入課題
老師點撥:有朋友會感到幸福、快樂;沒朋友會感到孤獨、無助。同學們自然享受有朋友的感覺,下面讓我們用心貼近朋友,體會有朋友的感覺。
(二)新課教學
1、老師問:有人說:“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生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誼的社會是一片繁華的沙漠”可見友誼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必需品,友誼對我們很重要,友誼有何重要性呢?
——導入第一個知識點:友誼有何重要性?
老師進一步引入:美國有個心理學家馬斯洛,他認為我們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①生存(人要活著,就得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②安全(我們要獲得安全感,就需要警察、軍隊的保護);③社交(與人交往,獲得友誼)④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可)⑤自我實現(自我理想的實現、自我潛能的實現)?梢,生存和安全屬于物質需求,社交(友誼)、尊重、自我實現都屬于精神需求。當我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就需要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發展。社交(友誼)屬于精神層次的需求,那為什么我們在精神層面有獲得友誼的需求呢?
——同學討論、思考
老師點撥:當我們一個人在家,無聊透頂時,你最需要什么——朋友,這時與朋友聊天、散心就不會感到無聊、孤獨。由此,假如沒有友誼,我們就會孤獨。所以我們在精神層面有獲得友誼的需求,友誼是重要的精神需求(五個需求層次論“金字塔”圖也可以體現)。
引出友誼重要性的第一點:友誼是一種重要的精神需求。離開朋友,失去了友誼,人 就會感到孤獨。
2、老師問:剛才我們明確了友誼是每個人重要精神需求。那么,進入青春期的同學需不需要友誼呢?與小的時候相比,我們對這種需求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呢?請舉一實例?為什么會更需要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