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
什么是法律 教學目標 一、 認知目標識記法律的含義;法律的重要特點,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法律最顯著的特征。理解:例舉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表明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理解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二、 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能正確理解法律的含義。 三、 思想覺悟目標:認識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實施的行為規范,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 教學重點: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教學難點 :國家制定法律,法律的概念 教學過程 : 一、 學生活動:討論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有哪些?主要的是哪兩種?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二、 學習第一個知識點:“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1、學生思考: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怎樣存在的?法律是怎樣產生的?以什么形式存在?其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什么叫“國法”? 2、學生回答,教師糾正總結。 3、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制定法律,什么是認可法律? 4、給學生補充“立法機關”和“立法程序” 5、讓學生明白“規定權利呵義務是法律行為規范的一個重要特征”。 三、學習第二個知識點:“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1、學生思考;道德是靠什么來維護的?法律是靠什么來保證實施的? 2、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3、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強制力/國家有哪些暴力機器? 4、讓學生舉例說明法律為什么必須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5、讓學會理解“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四、學習第四個知識點: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1、學生思考:其他行為規范的約束范圍是什么?法律的約束范圍是什么?從而明白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2、引導學生思考: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五、學習法律的含義 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六、小結;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填寫“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從 1、產生和存在方式2、維護和實施手段3、約束范圍幾個方面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