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塑造自我1.2明辨是非
第一單元 塑造自我1.2明辨是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懂得如何鑄造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的標尺,學習明善惡,辨是非的能力。
2、認識社會的復雜性,能夠正確對待長輩親朋、傳播媒體、社會流行等不同的社會影響,在生活道路上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3、情感態度、價值觀:以道德和法律鑄造自己的良知標尺,以善良正義的人作為人生的榜樣,堅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對誘惑不軟弱,對錯誤不盲從,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
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
教學難點
正確對待社會影響。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以故事導入新課。
寒假期間,小龍拿著春節所得的“壓歲錢”,到自家附近的電子游戲室玩,只玩了幾天就把錢輸光了,可是他已經上了癮。這時,一個經常來玩的叫大朱的人對他說:“怎么?沒錢了?不要緊,我們來賭一賭賽車,你贏了就給你50元。”小龍想了想,自己沒有錢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問爸媽要,就咬牙答應了。第一場就真的贏了50元,他高興極了,沒想到這是陷阱,后來是兵敗如山倒。小龍欠了大朱近千元,沒錢還,大朱就教小龍去偷自行車,賣了還債。小龍無奈,只好照辦。一次,當小龍偷自行車時,被警察抓住,送進派出所。
小龍從玩電子游戲開始,最后走進了派出所,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單元第二課明辨是非。
先請同學們看教材“探究園”中的“班級風景”“朋友之間”。
活動一:朋友之間
(1)活動目的
認識到校園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存在是非問題,判斷是非要有正確的標準。同學朋友之間不能不講原則,不分是非。通過活動學會理性分析,懂得做人的良知是正確的是非觀,要鑄造自己良知的標尺,學會判斷是非,與同學以正確方式交往。
(2)活動內容分析
周立與王云海之間發生的幾件事情說明,這兩個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傾向。
“等價交換”——打掃衛生和做作業是他們各自的責任,應該自己完成,不能作為利益互相交換。
“打抱不平”——同學之間的矛盾應該通過交流溝通解決,不能“以牙還牙”。
“好樣的”——對社會上的不良行為沒有正確的判斷,缺乏正確的是非觀。
“做貢獻”——中學生經常互相請客吃喝是不應該的,不是正確的交往方式,友誼不能靠吃喝來建立。
(3)過程指導
第一步:閱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分別分析,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應該有的行為,分組討論并作是非判斷。
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二:這四件事情,或類似的事情,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呢?應該如何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怎樣交朋友?
第四步,結合問題三,學習心靈導航第一段,讓學生歸納如何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并把它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與同學朋友交往要有原則,講是非。教師總結。
一、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板書)
1.做人必須有一把良知的標尺——正確的是非觀(板書)
我們在生活中做許多事情都離不開價值判斷,都要講一個好壞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惡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問題。只有當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善惡是非以后,才能決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揚善抑惡。判斷是非善惡需要有正確的標準,這就是一把良知的標尺。
良知的含義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判斷善惡是非的能力。在本課中,良知就是指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所謂“是”指對的、正確的。所謂“非”是指錯誤的、不對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確與錯誤。所謂“善”,就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合理性。滿足需要是從人本身的出發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許多層次。所謂“合理地”是指滿足形式的客觀合理性,是就社會而言,具體地說就是在社會當中個人需要的滿足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樣一來,善就不是一個單純的主體的,也不純粹社會的,是主體的、社會的、歷史的。所謂“惡”,就是與善相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