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友好往來的使者》教學設計
第五環節:播放電影《刮痧》片段,積極應對文化差異。
教材中例舉了一位中國小留學生發自異鄉的電子郵件揭示了這一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并以此為背景材料,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來探討如何面對文化差異,更好地融人當地主流文化中。通過這個活動,得出相應的交往原則和方法。應該是比較貼近學生。
為了能使學生有更大的震撼力,我選用電影《刮痧》這個材料,并與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分析三個問題:
1.請你找出《刮痧》片段中不同文化沖突的最激烈是什么事件。
2.你認為造成沖突的原因有哪些?
3.要解決這些沖突,你有哪些好的意見?你現在是怎樣做的?
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現實交往中不同文化之間沖突的激烈性,并理性的分析沖突的原因,從而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文化,加強宣傳、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爭做一名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學反思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在二戰中,我國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梁思成的親人也在戰爭中犧牲了,他為什么還提出要保護日本的城市奈良,使它免于在炮火中毀于一旦?梁思成這樣做值得嗎?在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可事先布置學生在校園里或社會上隨機采訪一些人,談談對“哈日族”“哈韓族”的了解和評價。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外來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我們對外來文化該持何種態度。
可請有留學經歷或在國外生活經歷的人來校與學生交流,也可請學生事先進行采訪。但是有部分學生收集資料能力很差,沒能按時完成老師的作業,這一環節還是有些欠缺。
本節課通過錄像導入、案例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理性分析多種文化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來如何面對文化沖突,從而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文化,爭做一名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