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對應的課標內容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懂得對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應施加于人。
4、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過程與方法:
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學生排練小品,布置學生在課外通過各種方式(上網、看書、詢問長輩等)收集與人為善、理解和寬容他人的事例,為開展課堂教學做準備。課堂上,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活動情境,如表演小品、講述故事、開展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體驗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處世之道,并且把這種感受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從情感體驗上,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
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的教學,主要采取學生探究、教師點撥的互動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課內容涉及的題材,要讓學生廣泛收集;課內教學突出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反思。課外要求學生身體力行。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品表演、相關事例和故事
教師準備:小品或游戲的道具;制作多媒體課件
〇板書設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理解、尊重、寬容和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各種方法,導入新課。
1、 建議一:創設情境,小品導入。(小品可以是書上的《取綽號》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師自編的,如《一支筆的“風波”》
2、 建議二:列舉事例導入。可以是教師列舉生活實例,也可以讓學生說說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導他們正確規因,提出課題: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 建議三:啟發導入。由教師講述《電梯里的鏡子》的故事,啟發學生,引出課題。
根據主客觀條件,教師可以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導入新課,這樣,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變,使教學更加貼近教師的實際,有利于教師發揮個人的教學特長,體現教師教學風格和特色。
活動一:
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讓學生討論:下面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三個事例)討論后教師分別出示三個“溫馨提醒”,然后請學生結合學校中的情況說明“起外號”的現象;結合各自的情況談“被捉弄”的經歷及自己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