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教案
(第一課時)一、一起欣賞
不同習俗1、在丹麥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送給未婚妻刻滿情詩、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為棒槌能帶來好運和美滿。2、蔥頭節: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的星期一在瑞士伯爾尼舉行。這個節日至今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是僅次于圣誕節的大節日。這天除了進行蔥頭交易外,其他市場也很活躍。3、馬來人視左手為不潔,因此見面握手時,一定要用右手,平時接、遞東西時,也必須用右手而不能隨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禮。在不得不用左手時,一定要說聲:“對不起”。 馬來人認為以食指指人,是對人的一種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 頭被認為是神圣的部位,在親近兒童時,不可觸摸他的頭部,否則會引起不快。 馬來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若問年紀會被視為不禮貌。對長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稱“先生”、“夫人”或“女士”。 通過以上圖片你能聯想到哪個國家?(結合探究園)不同國家的節日中國——春節 中秋節西班牙——西紅柿節 奔牛節美國——萬圣節 感恩節 小結: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總結:人類社會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文明形態。二、一同探究1、望文生義 洋人:“你們中國人的確是一個勤奮的民族。” 中國人:“何以見得?” 洋人:“每天早晨我經過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邊的招牌寫著‘早點’兩個大字提醒過路上班的人不要遲到。2、不是東西 一位自命中國通的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時說:“中國人把物品稱為‘東西’,例如電視機等。但有生命的動物就不稱東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東西,我自然也不是東西!”3、在中國,龍代表著“威嚴”、“祥和”、“吉祥”,是幸福的象征,中國人都把自己稱作為“龍的傳人”。但是在西方,尤其是在英美一些國家,龍被描述成有著巨大的翅膀,頭上長著尖角,口中能吐出巨大的火球的怪物,是不詳、令人恐懼的東西,是邪惡的。提問:不同描述說明了什么?(國文化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現出多樣性、差異性)甲方: 有一個中國臺灣校長在大陸演說時說: “中國人學英語是我們的國恥行為,學英語是中國最可悲的行為。”乙方: 一個英文老師說:“同學們,英文是世界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一個不會英文的民族是一個低等民族,英文太美了!太棒了!觀點:語言是一種文化。語言存在差別 、不分優劣文化存在差異,各有千秋。每一種文化都有自由生存發展的權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蘊含著人類文明的成果。如果各國,各民族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寬容,就容易引起誤解,矛盾和沖突.1、成為不同文明彼此溝通的橋梁是什么?(平等交流、相互包容)2、學習和吸收其他文化的長處,豐富自己。巴士——bus酷——cool巧克力——chocolate沙發——sofa布丁——pudding 咖啡——coffee士多——store英特網——internet討論: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有哪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 1、美國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獨立進取,講求理性和適應,熱情、自信、坦率、勇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