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我們共有一個家》教案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內容標準
三4.6 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教學目標
(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民族文化,繼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的責任感。
(二) 能力:培養運用歷史、現實材料分析問題、歸納觀點的能力以及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三) 知識:了解中國臺灣的歷史,知道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人民是血濃于水的骨肉兄弟關系,初步認識民族精神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繼承民族精神,自覺維護國家統一,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
教學難點:使學生知道祖國的命運與自己息息相關。“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
教材分析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一項目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全球華人是一家”這個更大的層面,引導學生認識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中華騰飛是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共同心愿,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立志為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該項目共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炎黃子孫一脈相承”和“我與祖國共命運”。教育學生繼承民族精神,自覺維護國家統一,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是本課的重要價值追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落腳點。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二階段的學習稱為“認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由于認知和情感的協調發展,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把知、情因素融匯于系統的、邏輯的教育內容之中。我采用“點撥式”的教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并通過情感活動促進認知能力要素在更高層次(抽象思維)上融為一體。
設計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的感性材料,創設情境,采用多樣的活動板塊,引導學生開闊思路,以互動、探究、交流、合作為特點,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和行為實踐的能力。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平臺。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活動,通點撥知識點,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資料搜集,合作交流,疑難探究等。
教學準備
1. 學生搜集有關中華民族起源形成的故事,傳說和歷史知識,搜集整理中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上網搜集整理有關愛國華僑的典型事跡。
2. 教師搜集有關祖國統一的詩歌、歌曲,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優化教學效果。調查了解學生對于中國臺灣有關問題的看法。
教學流程
課前播放音樂《龍的傳人》
一、 創設情景,新聞導課
1.新聞播報:兩岸盛迎“三通”來 直掛云帆濟滄海
兩岸人民的“三通”夢為什么能夠得以實現?
點撥引出課題(幻燈片出示課題)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多媒體出示:炎黃子孫一脈相承
2.暢所欲言
播放黃帝陵祭祀的圖片
引導:誰知道這是什么地方? 你知道這些人在干什么嗎? “炎黃”指的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