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教案
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
《誠信是金》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1、教學背景分析
誠信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探詢誠信的根源,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價值目標為基礎的誠信觀開始被更多人接受,以內心道德完善為基礎的誠信很容易被忽視,一個是橫向邏輯的完整性,即誠信的相對性,另一個是縱向邏輯的完整性,即誠信有高層面的誠信,即面對內心的誠信,和普通層面的誠信,如面對企業(yè),他人的誠信。以及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
2、教學課程標準分析
思品課程標準中對誠信的相關教學要求很清晰,“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我理解這一標準包含了三層意思:一、“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誠信包含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從表面上看是要求做事的事品,實際上是做人人品的具體體現,也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停留在價值層面,應該深入到道德層面;二、“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在教學中應該正確把握誠信的復雜特點,包括從誠信價值和道德兩個層面的探討,以及誠信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邏輯完整性的探討;三、“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雖然這是下個框題的教學內容要求,但是其思想依據和拓展的完整程度卻是取決于這一框內容的構建
3、學生學情的分析
學生對于誠信的理解通過調查顯示幾個特點:1、片面性,認為誠信是經商之本,誠信與個人聯(lián)系不大;2、誠信在社會生活中廣泛缺失,許多人和事都存在不誠信的現象;3、誠信容易吃虧,不誠信反倒得利;4、誠信與愛國沒有關系。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從誠信的全面性,誠信的得失性,誠信的道德性等多個維度去加強探討。
二、教學設計的過程及內容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誠信在價值利益和道德取向雙重驅動下的復雜性;了解誠信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邏輯完整性。
能力目標:通過對具體事例的思辯性探討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誠信的復雜性,全面性,提高辨證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認識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的道理,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二)教學策略
圍繞相關案例,從經濟生活到社會生活再到家庭生活,擴展學生視野,深化其對“誠信是金”的理解。
(三)教學媒體
powerpoint課件、internet網絡等
(四)教學設計
一、痛苦的分數
同學們,來上課之前我常聽學生們在說這樣一句話,“分分分,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美好的暑假即將到來,但是擾人的期末考試同樣不期而至,看著眼前鮮紅的分數“71”,周名不覺想起幾天前父親說的話“要是考上90分,今年暑假爸爸請假帶你去海南島旅游,要是到不了80分,嘿嘿”,70、80、90,幾個分數開始在周名腦子里轉呀轉,有主意了,
1、小名有什么主意了?
回到家后,小名小心翼翼的問,“爸爸啥時候出發(fā)呀,我好準備下”
爸爸說了句話,小名瀉氣了。
2、爸爸說了句什么話呢?
這個時候家里電話響了,小名一看就頭大了,班主任的號碼
“周名,在家嗎,一會我來你家家訪”,“啊,我不在家,哦不,在家”,“怎么,不歡迎李老師來?”,“沒沒,歡迎,當然歡迎”,周名自言自語的說“好準備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