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財產權》教案3
《維護財產權》教案
一、教學目標:
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財產所有權,了解公民財產繼承權的兩種實現方式, 什么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權,使學生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經濟權利,懂得合法的經濟權利受到侵害時應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加深對國家保護公民利益的理解,從個人財產權的角度強化對國家法律的認同感和信任感。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能夠理性地、合理地看待和處理自己的財產繼承權和智力成果權。
二、教學重點: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和智力成果權。
三、教學難點:公民的財產繼承權。
四、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作為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他們尚未參加勞動,沒有創造物質財富,但他們同樣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如通過繼承得到的遺產,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的智力成果等,同樣具有財產權,這些權利都得到了國家相關法律的認可和保護。但由于這些學生年紀尚輕,缺乏社會經驗,他們并不是都能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2、學生的需要:
學生缺乏相應的法律常識,不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應有的合法財產。因此,很有必要進行這方面的學習。
第一課時 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
一、教學重點:公民的財產所有權的含義,財產繼承的兩種方式。
二、教學難點:如何保護公民的財產所有權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是受到國家法律特殊保護的。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案例分析,情景體驗,小組討論。
四、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成語導入:“拾金不昧”
師:哪位同學解釋一下這個成語?
(學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師:現實生活中,對于拾金不昧的人社會是怎樣評價的呢?
(學生回答)略
師:的確正如同學們說的,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對于拾金不昧的人我們不僅要大力表揚而且政府和有關部門還會給予他們特殊的獎勵。就在我們感嘆好人有好報的時候,我在某一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內容:
出租車司機李某應旅客王某的要求將其送往火車站。王某下車時不小心將錢包丟在了出租車上。李某發現后,打開一看,內有5000元現金。此時,他正好從收音機里得知某大學的學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會求助。李某就產生了將這筆意外之財捐給患病的學生的想法,于是就將這拾到的5000元現金寄給了這位大學生用以治病。
師:看到這兒,你會怎樣評價這位出租車司機的行為?
(學生說這個司機善良,有愛心,但是不應該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處理其財物。)
師:看來大家是很能辯證地看待這位出租車司機的行為的。丟錢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會找到司機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當你找到李某聽到他將5000元捐給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會做出什么反應?
(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車后發現錢包不見了,經回憶,錢包可能丟在了出租車上,于是他根據票上的車號找到了李某,要求返還錢包中的5000元現金。李某說錢已經捐給了患白血病的大學生,自己并沒有得到利益,并拿出匯款存根為憑證,因而拒絕返還錢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李某返還5000元現金。
師:你支持王某的行為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