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義務(通用15篇)
公民的義務 篇1
教學目標:
知道憲法和法律對公民基本義務的規定,懂得權利和義務一致性的關系,能夠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以忠實的態度履行義務,了解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教學重點: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
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自覺自愿履行道德義務。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情感激勵法。
導入新課:
第一課我們學習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們知道了在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其實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我們在享有和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今天我們學習第二課 我們應盡的義務。
第二課 我們應盡的義務(板書)
第一框 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我們的法定義務(板書)
1、公民即要享受權利又要履行義務(板書)
活動:小明履行的義務
目的:幫助學生了解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方面,法定義務時必須履行的。
要求:仔細閱讀教材中的資料,經過思考將相關內容填入表格中。挑選幾名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教師進行點評、小結。
設置情景:小珊應該納稅嗎?
仔細閱讀圖文材料或將其以小品方式表演出來。在思考、小組討論基礎上,在班上交流你的見解。
教師小結:小珊應該納稅。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即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公民在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義務,不但要增強權利觀念,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義務是我們的“天職”,也是愛國的重要表現。
2、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內容(板書)
提問:你知道我國公民要履行哪些基本義務嗎?
教師根據p16的內容講解,學生劃書。
學生討論:除上面這些義務,我們還應該履行那些義務?有些人只想享受權利,不愿履行義務,對嗎?為什么?(教師小結,略)
二、我們的道德義務 (板書)
1、道德義務的含義(板書)
活動:案例分析
目的:使學生懂得每個人不僅要履行法律義務,而且應履行道德義務,這是思想境界更高的義務。幫助學生認識凡是自覺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的行為都會受到人們的贊揚。
要求:閱讀教材中16和17頁的兩則案例,思考:
(1)小龔和單先生的行為體現了什么美德?
(2)為什么人們對小龔和單先生的行為都給予高度贊揚?
(3)他們的行為是必須的嗎?
(4)你認可他們的做法嗎?
教師小結:廣義的義務除了包括法定義務外,還包括道德義務。所謂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愿的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廣大社會成員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即有利于形成溫罄、和諧的人際關系,又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要履行法律義務,而且應履行道德義務,自覺學習小龔和單先生高尚品德、弘揚中民族傳統美德。
2、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的關系(板書)
教師根據“相關連接”的內容講解。(略)
3、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板書)
道德義務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自覺履行道德義務,是我們每個社會成員責無旁貸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道德義務的基本內容,也是我國公民必須遵守的基本公共道德規范。
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明確公民的義務有哪些,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我們要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認識,自覺履行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大力弘揚中民族傳統美德,提高餞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課堂練習;見練習冊。
公民的義務 篇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能力目標
通過對一些數字和圖片的分析,理解什么是受教育權;通過對比是否受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造成的不同結果,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并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講述國家對青少年寄予殷切期望,努力保障其受教育權,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思想。通過對教育作用的分析,為學生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打下基礎,并由此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意識。結合受教育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初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增強自己的義務觀念。
教學重點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教學難點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在講新課前,先請同學們閱讀第十一課題、框題和目題,對所學內容有一個粗淺的了解,認識其知識框架。(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一個框題:
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板書)
講授新課
請同學們看插圖及投影一:
自從老一輩革命家時年93歲的帥孟奇大姐,率先捐款,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而實施的希望工程已經歷了十個年頭。它牽動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以及企業家、藝術家、普通工人、學生、海外華人等千千萬萬人的心。
提問:(1)希望工程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2)透過女孩一雙明亮的大眼晴,你看到、想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通過看圖說話的形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以及對本課內容的初步了解。)
希望工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宗旨在于救助失學兒童、發展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這一宗旨無疑選準了基礎教育與我國下個世紀發展關系這個切入點,從救助我國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保障其受教育權入手,由此喚起人們的愛心和極大的熱情。
女孩的一雙大眼睛飽含著貧困兒童對學習的期盼,對知識的渴求。我們望著女孩的大眼睛,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為了滿足貧困地區的孩子渴望讀書的需求,為了救助因家境貧寒而上不起學或被迫中途輟學的千百萬名兒童能背起書包走進課堂,獲得受教育權,我們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時也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權,好好學習。那么究竟什么是受教育權呢?
1.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1)受教育權的含義(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在了解教育的作用、教育含義的劃分的基礎上,解釋受教育權的含義并加以分析。(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一個人來到世間,他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受教育獲得的。教育的含義有廣狹之分。本課使用的教育概念,就是從狹義上講的,指的是學校教育。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請同學們看投影二:
材料一:從今年6月以來,九江市遭受了歷史上水位最高、受災面積最廣、時間最長的洪澇災害,8月初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口的決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損失。據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統計,全市有12個縣的1317所中小學受災,占全市學校總數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學設施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49605.16萬元。然而,為了保證孩子們如期開學,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當地政府想法設法,搭起臨時的帳篷小學,租民房、倉庫改成臨時教室,讓孩子到城里學校免費借讀……總之,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期開學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35萬系國務院18個貧困片之一,目前,有43萬人尚未脫貧,有3萬兒童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全州中小學缺教室達10萬平方米,危房達9萬平方米,教育設施極為簡陋,師資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適齡少年能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寥寥無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在洪水給九江市的教育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的條件下,國家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保證了孩子們如期開學,獲得了受教育權。
材料二:說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萬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喪失了受教育權;同時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質保障,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致使許多適齡少年升入初中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落空。
通過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們對受教育權的要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之,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否則,受教育權將難以實現。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國公民究竟能夠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權利呢?
(2)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主要內容(板書)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教師歸納。)
①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②適齡兒童、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③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
④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
⑤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請同學們看投影三:
北京市確定2000年現代化教育基本框架,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義務教育為主體,3歲以上學齡兒童入園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當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60%,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其他職業培訓年平均達到300萬人次;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以北京為例,反映出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內容是廣泛的,而且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到2000年,國家將為公民享有受教育權提供更多的機會。總之,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制約著教育的性質與發展;另一方面一定的教育又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并給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巨大的影響和反作用。在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大爆炸的形勢下,一個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他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相反,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請同學們看投影四:
希望工程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自述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人均收入不到百元。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歲的奶奶。為了生活,我只好離開學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希望工程作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進了課堂。那年,我13歲。這以后,我不再為學費發愁。3年后,我小學畢業升入上莊中學讀書。讀到初中畢業,我看到村里因為沒老師,孩子沒學可上。于是,我當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課老師。1995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我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學員。在上海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破格錄取。1996年6月,我作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國參加了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的傳遞。
提問: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張勝利的經歷給我們了哪些啟示?(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張勝利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他的命運,促進了他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板書)
請同學們看投影五:
教育興、萬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走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從1995年起一方面實行市、鎮(鄉)兩極教育經費單列,從機制上保證對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9563萬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辦。1996年以來,慈溪市鄉鎮企業局、市住宅建設公司等16個單位各捐資20萬元以上,社會個人捐資助教額達2050萬元。隨著該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各條戰線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了慈溪市經濟的發展。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伊敏芳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興則萬事通。慈溪市經濟總值躍居浙江省各縣市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問:慈溪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以此帶動了本市的經濟發展的事實,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發展的目的在人才。”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能夠通過發展教育,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
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2)從國家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受教育權;明確了一個觀點:在我國,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鞏固新課
甘肅慶陽師范學校學生李勇,家住山區,生活條件艱苦,不僅經濟困難,而且父親身患重病,無人料理。他小小年紀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渴望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因此,遇到再大的困難,他也不肯放棄學習的機會,毅然決定“背起爸爸上學”。
請你結合本節所學知識,分析李勇的事跡。
公民的義務 篇3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并分析教材上狼窩嶺小學的材料.
學生通過分析知道,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受教育權問題。引出本框內容。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學生活動(一):分析兩則材料,總結受教育權的含義和基本要素。
材料一;從1998年6月開始,九江市遭受了歷史上水位最高、受災面積最廣、時間最長的洪澇災害,8月初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口的決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損失。據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統計,全市有12個縣的1317所中小學受災,占全市學校總數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學設施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49605.16萬元.然而,為了保證孩子們如期開學,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當地政府想法設法,搭起臨時的帳篷小學,租民房、倉庫改成臨時教育,讓孩子到城里學校免費借讀……總之,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期開學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35萬系國務院18個貧困片之一,目前,有43萬人尚未脫貧,有3萬兒童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全州中小學缺教室達10萬平方米,危房達9萬平方米,教育設施極為簡陋,師資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適齡少年能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寥寥無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在洪水給九江市的教育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的條件下,國家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保證了孩子們如期開學,獲得了受教育權。
材料二說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萬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喪失了受教育權;同時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質保障,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致使許多適齡少年升入初中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落空。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通過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們對受教育權的要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之,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否則,受教育權將難以實現。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國公民究竟能夠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權利呢?
學生活動(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及教材,總結受教育權的內容,教師歸納。
材料三:北京市確定2000年現代化教育基本框架,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義務教育為主體,3歲以上學齡兒童入園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當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60%,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其他職業培訓年平均達到300萬人次;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
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包括以下內容:
1、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2、適齡兒童、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3、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
4、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
5、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圖片:大眼睛蘇明娟今昔對比
提問:是什么改變了蘇明娟的命運,使她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蘇明娟的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蘇明娟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她的命運,促進了她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板書)
材料分析:
教育興 萬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走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從1995年起一方面實行市、鎮(鄉)兩極教育經費單列,從機制上保證對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9563萬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辦。1996年以來,慈溪市鄉鎮企業局、市住宅建設公司等16個單位各捐資20萬元以上,社會個人捐資助教額達2050萬元。隨著該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各條戰線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了慈溪市經濟的發展。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伊敏芳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興則萬事通。慈溪市經濟總值躍居浙江省各縣市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問:慈溪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以此帶動了本市的經濟發展的事實,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發展的目的在人才。”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能夠通過發展教育,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
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
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2、從國家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受教育權;明確了一個觀點:在我國,受教育既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 篇4
導入 新課:
學生閱讀并分析教材上狼窩嶺小學的材料.
學生通過分析知道,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受教育權問題。引出本框內容。
(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學生活動(一):分析兩則材料,總結受教育權的含義和基本要素。
材料一;從1998年6月開始,九江市遭受了歷史上水位最高、受災面積最廣、時間最長的洪澇災害,8月初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口的決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損失。據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統計,全市有12個縣的1317所中小學受災,占全市學校總數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學設施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49605.16萬元.然而,為了保證孩子們如期開學,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當地政府想法設法,搭起臨時的帳篷小學,租民房、倉庫改成臨時教育,讓孩子到城里學校免費借讀……總之,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期開學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35萬系國務院18個貧困片之一,目前,有43萬人尚未脫貧,有3萬兒童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全州中小學缺教室達10萬平方米,危房達9萬平方米,教育設施極為簡陋,師資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適齡少年能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寥寥無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在洪水給九江市的教育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的條件下,國家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保證了孩子們如期開學,獲得了受教育權。
材料二說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萬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喪失了受教育權;同時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質保障,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致使許多適齡少年升入初中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落空。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通過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們對受教育權的要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之,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否則,受教育權將難以實現。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國公民究竟能夠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權利呢?
學生活動(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及教材,總結受教育權的內容,教師歸納。
材料三:北京市確定2000年現代化教育基本框架,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義務教育為主體,3歲以上學齡兒童入園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當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60%,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其他職業培訓年平均達到300萬人次;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
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包括以下內容:
1、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2、適齡兒童、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3、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
4、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
5、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圖片:大眼睛蘇明娟今昔對比
提問:是什么改變了蘇明娟的命運,使她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蘇明娟的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蘇明娟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她的命運,促進了她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板書)
材料分析:
教育興 萬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走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從1995年起一方面實行市、鎮(鄉)兩極教育經費單列,從機制上保證對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9563萬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辦。1996年以來,慈溪市鄉鎮企業局、市住宅建設公司等16個單位各捐資20萬元以上,社會個人捐資助教額達2050萬元。隨著該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各條戰線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了慈溪市經濟的發展。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伊敏芳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興則萬事通。慈溪市經濟總值躍居浙江省各縣市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問:慈溪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以此帶動了本市的經濟發展的事實,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發展的目的在人才。”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能夠通過發展教育,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
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
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2、從國家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受教育權;明確了一個觀點:在我國,受教育既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 篇5
導入 新課:
投影:錄取通知書遲到一年 湖北一女生告贏母校
秦春梅,家住隨州市曾都區尚市鎮戰士村。2000年,她參加了高考,即始終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兩個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2001年6月18日,秦父從2001年6月9日《隨州日報》上得知,女兒被武漢某師范學校錄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終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報到。
此時離報到時間已過了9個月,曾都區第四中學為秦春梅出具介紹信,請求武漢市某師范學校讓秦繼續到校學習,可是該校未能批準。
因為學校未按時送達通知書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秦春梅非常氣憤。2001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權為由,將母校告上法庭,請求法院責令四中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秦父請求其班主任在錄取通知書寄到后,通知其有關親戚轉告,并留下了相關地址和聯系電話,班主任對此給予了承諾。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錄取通知書后,在撥打了一次電話沒有接聽后,便再也沒有進行聯系。而且秦春梅填寫的收件人地址是學校地址,曾都四中對此未提出異議,表明其同意代收錄取通知書。
2002年9月1日,曾都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曾都區第四中學賠償秦春梅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
——中國新聞網 2002年9月13日
在這個案例中,秦春梅狀告母校侵犯自己受教育權,并且最終贏了這場官司。那么,什么是受教育權?國家有何相關規定和措施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內容。
一、(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人降生伊始,其生存能力并不比動物優越,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他具有區別于動物的潛能,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
要擺脫軟弱狀態而能夠自助,要開啟潛能而得到發展,都有賴于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在當代,一個人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受教育取得的。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來自200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消息:
普通中小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國普通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113298.8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498.12萬平方米。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48.79%,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37.7%,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35.69%,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49.37%;普通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64.43%,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52.46%,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50.86%,理科實驗儀器達標率69.45%。
幼兒園及在園幼兒數均比上年略有增加。2002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1.18萬所,比上年增加0.01萬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036.02萬人,比上年增加14.18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65.93萬人,比上年增加2.92萬人。
全國普通高中1.54萬所,比上年增加0.05萬所;招生676.70萬人,比上年增加118.72萬人,增長21.28%;在校生1683.81萬人,比上年增加278.84萬人,增長19.85%;畢業生383.76萬人,比上年增加43.3萬人,增長12.72%。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72.87%,比上年增長2.16個百分點。
為了保障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有些地方也采取了專門的措施。
舉例:南京要求中小學對殘疾少兒入學“零拒絕”
人民網南京6月10日電 近日,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再次強調,全市任何學校都必須無條件地接收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少兒入學。南京市自1927年開辦全國第一所國立盲啞學校以來,加大特教學校的擴建和改造,堅持殘疾人教育"零拒絕"原則,竭力滿足家長對殘疾孩子教育需求,特殊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全市現有特殊教育學校13所,特教輔讀班4個,在各類特教學校(班)就讀的學生1428人,另有4000多名殘疾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全市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9%以上,初步形成了種類齊全(盲、聾、弱智)、形式多樣(校、中心、輔讀班、隨班就讀、聯辦等)、上下延伸(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結構完整(學制一條龍,普、職教并舉)的特教體系。
為保證殘疾兒童平等的教育權利,今年,南京市各類特教學校將繼續面向全市、區(縣)招收適齡(與當地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相同)殘疾兒童入學,報名時間與正常孩子同時進行。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每個人都是通過教育來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的;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則是將來獨立謀生的必要準備。所以,無論是人的社會化還是獲得獨立生存的手段,都離不開教育。人不僅要謀生存,而且要謀發展;不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優質的生活。要實現這種高于生存的目標,更是離不開教育。可見,教育對個人一生的生存和發展至為關鍵。
2、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口素質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素質決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首先,資源利用的實質就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資源利用中的技術含量是資源利用率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其次,人口素質制約資源替代程度。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量較大的不可再生資源,最終需要開發替代資源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替代資源需要尖端的科學技術,需要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提高人口素質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進而不斷開發利用新的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以人力資源替代物質資源。
提高人口素質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現代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有賴于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和勞動熟練程度。因此,提高人口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根本要求。其次,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消費結構的調整與改善。隨著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在消費結構中,一般生活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下降,享受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上升。消費結構的這一變化,又將促進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質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人口素質的高低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首先,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或抑制作用,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提高人口素質對于消除貧困、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要保證人口素質,必須注重教育的發展。
(學生閱讀教材上陳章良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學生小結。
公民的義務 篇6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重難點分析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1.這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因為:①在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上要求理解這個觀點。
②學生從理論上弄清受教育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從而能夠增強受教育的義務感,增強接受義務教育的自覺性,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
2.學習此觀點應把握以下幾點
①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
國家規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國家積極籌措資金作為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物質基礎。
國家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學習這部分時,應和解放前相比較來看,從而更加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②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
從受教育權的來之不易、從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發展的需要、從法定責任來看公民履行受教育義務的必要性。
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應履行的受教育的最基本的義務是: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遵守校紀,尊敬教師,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學習這部分要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從社會實際出發,加深理解自己承擔的受教育的義務。這部分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只認為受教育是權利,認識不到受教育還是義務,因而,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刻苦程度不夠。
公民的義務 篇7
導入 新課:
投影:錄取通知書遲到一年 湖北一女生告贏母校
秦春梅,家住隨州市曾都區尚市鎮戰士村。2000年,她參加了高考,即始終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兩個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2001年6月18日,秦父從2001年6月9日《隨州日報》上得知,女兒被武漢某師范學校錄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終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報到。
此時離報到時間已過了9個月,曾都區第四中學為秦春梅出具介紹信,請求武漢市某師范學校讓秦繼續到校學習,可是該校未能批準。
因為學校未按時送達通知書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秦春梅非常氣憤。2001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權為由,將母校告上法庭,請求法院責令四中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秦父請求其班主任在錄取通知書寄到后,通知其有關親戚轉告,并留下了相關地址和聯系電話,班主任對此給予了承諾。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錄取通知書后,在撥打了一次電話沒有接聽后,便再也沒有進行聯系。而且秦春梅填寫的收件人地址是學校地址,曾都四中對此未提出異議,表明其同意代收錄取通知書。
2002年9月1日,曾都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曾都區第四中學賠償秦春梅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
——中國新聞網 2002年9月13日
在這個案例中,秦春梅狀告母校侵犯自己受教育權,并且最終贏了這場官司。那么,什么是受教育權?國家有何相關規定和措施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內容。
一、(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人降生伊始,其生存能力并不比動物優越,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他具有區別于動物的潛能,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
要擺脫軟弱狀態而能夠自助,要開啟潛能而得到發展,都有賴于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在當代,一個人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受教育取得的。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來自200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消息:
普通中小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國普通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113298.8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498.12萬平方米。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48.79%,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37.7%,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35.69%,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49.37%;普通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64.43%,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52.46%,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50.86%,理科實驗儀器達標率69.45%。
幼兒園及在園幼兒數均比上年略有增加。2002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1.18萬所,比上年增加0.01萬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036.02萬人,比上年增加14.18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65.93萬人,比上年增加2.92萬人。
全國普通高中1.54萬所,比上年增加0.05萬所;招生676.70萬人,比上年增加118.72萬人,增長21.28%;在校生1683.81萬人,比上年增加278.84萬人,增長19.85%;畢業生383.76萬人,比上年增加43.3萬人,增長12.72%。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72.87%,比上年增長2.16個百分點。
為了保障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有些地方也采取了專門的措施。
舉例:南京要求中小學對殘疾少兒入學“零拒絕”
人民網南京6月10日電 近日,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再次強調,全市任何學校都必須無條件地接收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少兒入學。南京市自1927年開辦全國第一所國立盲啞學校以來,加大特教學校的擴建和改造,堅持殘疾人教育"零拒絕"原則,竭力滿足家長對殘疾孩子教育需求,特殊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全市現有特殊教育學校13所,特教輔讀班4個,在各類特教學校(班)就讀的學生1428人,另有4000多名殘疾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全市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9%以上,初步形成了種類齊全(盲、聾、弱智)、形式多樣(校、中心、輔讀班、隨班就讀、聯辦等)、上下延伸(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結構完整(學制一條龍,普、職教并舉)的特教體系。
為保證殘疾兒童平等的教育權利,今年,南京市各類特教學校將繼續面向全市、區(縣)招收適齡(與當地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相同)殘疾兒童入學,報名時間與正常孩子同時進行。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每個人都是通過教育來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的;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則是將來獨立謀生的必要準備。所以,無論是人的社會化還是獲得獨立生存的手段,都離不開教育。人不僅要謀生存,而且要謀發展;不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優質的生活。要實現這種高于生存的目標,更是離不開教育。可見,教育對個人一生的生存和發展至為關鍵。
2、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口素質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素質決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首先,資源利用的實質就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資源利用中的技術含量是資源利用率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其次,人口素質制約資源替代程度。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量較大的不可再生資源,最終需要開發替代資源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替代資源需要尖端的科學技術,需要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提高人口素質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進而不斷開發利用新的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以人力資源替代物質資源。
提高人口素質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現代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有賴于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和勞動熟練程度。因此,提高人口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根本要求。其次,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消費結構的調整與改善。隨著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在消費結構中,一般生活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下降,享受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上升。消費結構的這一變化,又將促進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質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人口素質的高低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首先,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或抑制作用,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提高人口素質對于消除貧困、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要保證人口素質,必須注重教育的發展。
(學生閱讀教材上陳章良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學生小結。
公民的義務 篇8
導入 新課:
學生閱讀并分析教材上狼窩嶺小學的材料.
學生通過分析知道,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受教育權問題。引出本框內容。
(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學生活動(一):分析兩則材料,總結受教育權的含義和基本要素。
材料一;從1998年6月開始,九江市遭受了歷史上水位最高、受災面積最廣、時間最長的洪澇災害,8月初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口的決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損失。據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統計,全市有12個縣的1317所中小學受災,占全市學校總數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學設施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49605.16萬元.然而,為了保證孩子們如期開學,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當地政府想法設法,搭起臨時的帳篷小學,租民房、倉庫改成臨時教育,讓孩子到城里學校免費借讀……總之,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期開學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35萬系國務院18個貧困片之一,目前,有43萬人尚未脫貧,有3萬兒童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全州中小學缺教室達10萬平方米,危房達9萬平方米,教育設施極為簡陋,師資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適齡少年能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寥寥無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在洪水給九江市的教育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的條件下,國家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保證了孩子們如期開學,獲得了受教育權。
材料二說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萬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喪失了受教育權;同時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質保障,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致使許多適齡少年升入初中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落空。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通過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們對受教育權的要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之,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否則,受教育權將難以實現。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國公民究竟能夠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權利呢?
學生活動(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及教材,總結受教育權的內容,教師歸納。
材料三:北京市確定2000年現代化教育基本框架,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義務教育為主體,3歲以上學齡兒童入園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當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60%,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其他職業培訓年平均達到300萬人次;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
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包括以下內容:
1、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2、適齡兒童、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3、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
4、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
5、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圖片:大眼睛蘇明娟今昔對比
提問:是什么改變了蘇明娟的命運,使她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蘇明娟的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蘇明娟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她的命運,促進了她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板書)
材料分析:
教育興 萬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走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從1995年起一方面實行市、鎮(鄉)兩極教育經費單列,從機制上保證對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9563萬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辦。1996年以來,慈溪市鄉鎮企業局、市住宅建設公司等16個單位各捐資20萬元以上,社會個人捐資助教額達2050萬元。隨著該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各條戰線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了慈溪市經濟的發展。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伊敏芳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興則萬事通。慈溪市經濟總值躍居浙江省各縣市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問:慈溪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以此帶動了本市的經濟發展的事實,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發展的目的在人才。”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能夠通過發展教育,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
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
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2、從國家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受教育權;明確了一個觀點:在我國,受教育既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 篇9
第十一課 第一框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本課概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本課是全書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在公民的諸多權利與義務中,受教育既是公民重要的、基本的權利,又是公民的一項重要的、基本的義務。初二學生正處于接受義務教育時期,這一課的內容與學生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最接近,與學生的活動最密切。通過本課教學,能讓學生增強在受教育方面的權利觀念,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能增強學生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觀念,努力搞好現在的學習,甚至自覺地履行終身受教育的義務,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本課知識結構:本課由引言和三框內容組成。引言簡單介紹了本課與前兩課的關系,強調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本課將講述我國法律關于保護公民的受教育權、要求公民履行受教育義務等內容,點出學習本課所要達到的提高學生維護自身受教育權的能力及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等教育教學目標 。第一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主要講述受教育權的含義,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內容,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以及我國對公民受教育權利與義務的規定。這一框具有鋪墊的作用。第二框“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主要闡述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我國義務教育法關于保障公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有關規定。這一框著重講義務教育法的內容。第三框“國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公民要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主要講述我國為公民享有受教育權所提供的法律保障、物質保障、師資保障,講學生應當如何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這一框是增強學生在受教育方面的權利觀念和義務觀念的思想教育的落腳點。
3、總體教法建議:教師可以用一些當地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的典型案例或者違反義務教育法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分析,或者讓學生觀看電影《鳳凰琴》、《背起爸爸上學》、《一個都不能少》、《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從中獲得啟迪。也可以讓學生就當地的一些問題提出建議,如輟學現象、學校亂收費現象等等。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一些數字和圖片的分析,理解什么是受教育權;通過對比是否受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造成的不同結果,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并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講述國家對青少年寄予殷切期望,努力保障其受教育權,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思想。通過對教育作用的分析,為學生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打下基礎,并由此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意識。結合受教育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初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增強自己的義務觀念。
重難點分析:
本框是全課的鋪墊,它主要講什么是受教育權,以及我國憲法為什么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就為講后兩框關于我國有關教育法律規定公民的具體的受教育權利和義務打下了基礎。本框包括兩個部分:一,什么是受教育權;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其中第二部分是本框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從理論上弄清受教育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可以增強受教育的義務感,增強接受義務教育的自覺性,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
教法建議:
通過分析圖片、材料,理解受教育權的兩個基本要素;通過對比是否受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造成的不同結果,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導入 新課:
學生閱讀并分析教材上狼窩嶺小學的材料。
學生通過分析知道,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受教育權問題。引出本框內容。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學生活動(一):分析兩則材料,總結受教育權的含義和基本要素。
材料一;從1998年6月開始,九江市遭受了歷史上水位最高、受災面積最廣、時間最長的洪澇災害,8月初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口的決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損失。據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統計,全市有12個縣的1317所中小學受災,占全市學校總數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學設施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49605.16萬元.然而,為了保證孩子們如期開學,國家撥款,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當地政府想法設法,搭起臨時的帳篷小學,租民房、倉庫改成臨時教育,讓孩子到城里學校免費借讀……總之,一切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期開學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235萬系國務院18個貧困片之一,目前,有43萬人尚未脫貧,有3萬兒童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全州中小學缺教室達10萬平方米,危房達9萬平方米,教育設施極為簡陋,師資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適齡少年能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寥寥無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材料一說明在洪水給九江市的教育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的條件下,國家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保證了孩子們如期開學,獲得了受教育權。
材料二說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萬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喪失了受教育權;同時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質保障,50多個鄉鎮沒條件辦初中,致使許多適齡少年升入初中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落空。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通過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們對受教育權的要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之,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否則,受教育權將難以實現。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受教育人口目前已達到3億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國公民究竟能夠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權利呢?
學生活動(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及教材,總結受教育權的內容,教師歸納。
材料三:北京市確定2000年現代化教育基本框架,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義務教育為主體,3歲以上學齡兒童入園率達到85%以上;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當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的60%,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其他職業培訓年平均達到300萬人次;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
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包括以下內容:
1、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2、適齡兒童、少年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3、符合一定條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級中等教育及繼續深造的機會;
4、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
5、公民可以從社會其他合法教育機構、合法途徑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圖片:大眼睛蘇明娟今昔對比
提問:是什么改變了蘇明娟的命運,使她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蘇明娟的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蘇明娟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她的命運,促進了她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板書)
材料分析:
教育興 萬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走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從1995年起一方面實行市、鎮(鄉)兩極教育經費單列,從機制上保證對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9563萬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辦。1996年以來,慈溪市鄉鎮企業局、市住宅建設公司等16個單位各捐資20萬元以上,社會個人捐資助教額達2050萬元。隨著該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為各條戰線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推動了慈溪市經濟的發展。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伊敏芳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興則萬事通。慈溪市經濟總值躍居浙江省各縣市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問:慈溪市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以此帶動了本市的經濟發展的事實,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發展的目的在人才。”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能夠通過發展教育,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
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術業務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
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2、從國家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什么是受教育權;明確了一個觀點:在我國,受教育既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 篇10
課題
《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教者
趙晶瑩
單 位
寧安市石巖鎮中學
我
們
的
法
定
義
務 活動一:分析討論 設置情景:小珊應該納稅嗎? 1 、仔細閱讀圖文材料或將其以小品方式表演出來。 2 、在思考、小組討論基礎上,在班上交流你的見解。 3 、教師小結 1 、幫助學生認識“每個人即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從而增強義務觀念。 2 、增強學生納稅意識使之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
我
們
的
道
德
義
務 活動二:自由論壇 設置情景:小龔的行為體現了什么美德? 1 、請一兩位學生將小龔的事跡改編成話劇表演經大家看,或畫成漫畫展示出來。 2 、每小組選一名班上交流看法和體會。 3 、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 情景三: 單 先生的行為為什么受到人們的稱贊? 1 、將單先生的事跡制成課件事用共他方式展示出來,以增強其感染辦和直觀性。 2 、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上進行交流。 注意: 1 、教師以平等主體的身份與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體會。 2 、不要將感受僅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 使學生懂得每個人不僅要履行法律義務,而且應履行道德義務,這是思想境界更高地義務。 • 幫助學生認識凡是自覺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的行為都會受到人們的贊揚。 • 學 習單 先生高尚品德、弘揚中民族傳統美德。 • 讓學生知道道德義務范圍的廣泛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小品表演法,課前調查法,設疑討論法
教學準備
教師: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調查表,讓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寫成書面材料,供班級展評,將自己了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創
設
情
境 作為公民的我們把你知道的應該履行的法律義務說一說。 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感
悟
升
華 針對公民的義務我們探討本節課,上完本節課,想說的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能不能再把你的感悟匯成一句話送給朋友。
教
師
總
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明確公民的義務有哪些,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提高我們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公民的義務 篇11
公民的義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能力目標:
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重點和難點重點:
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課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的調查表,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有關義務知識的認識狀況;請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并寫成書面材料,共班級展評;將自己了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方法:課前調查法;情感激勵法;小品表演法;設疑討論法
★授課過程導入新課:從活動“小明履行了哪些義務?”導入(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請學生仔細閱讀圖文資料
2、經過思考,分四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將相關內容分別填在表格中。
3、幾個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后,教師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
4、小明的上述活動,分別履行哪方面的義務?哪項是法定義務?哪一項義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
小結: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 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強調)。對于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
朗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探討一下關于公民的義務的問題
新授:公民的義務(板書)
一、我們的法定義務(板書)
(一)我們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義務。
案例分析:小珊應該納稅嗎?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組辯論(甲方認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納稅;乙方認為小珊是中國公民要依法納稅,這是公民的義務)基礎上,在班上交流見解。(辯論中論述精彩的學生加5分,參加辯論的加3分,獲勝團隊每人加1分)
3、教師小結(相關鏈接)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因為這還是愛國的表現。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朗讀并請學生說說馬克思的話的意思。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相關鏈接)
(二)我國公民應履行哪些義務?
1、學生朗讀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教師作簡單分析。
2、除了上面談到的義務,我們還應該法律履行哪些義務?3、“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為什么?(學生討論,教師適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總結提問: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們要履行法定的義務,為什么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呢?(三點見書)
二、我們的道德義務(一)
道德義務和含義以及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系
1、分析小龔的案例引出道德義務的含義。
2、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
3、公民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
4、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區別和聯系(相關鏈接)
5、列舉各種義務讓學生分辨哪些是法定義務,哪些是道德義務?
(二)我國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
1、案例分析單先生的行為為什么受到人們的稱贊?(感受不能僅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導學生擴展思路)
2、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義務。義務分為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公民履行義務,是每個人責無旁貸。
公民的義務 篇12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部分|:“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含義和內容,懂得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義務的積極意義。
2、能力目標:
增強對公民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自覺履行義務,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義務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
2、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自覺履行公民的道德義務
學情分析:
1、針對的問題:
八年級學生對公民的義務了解不多,對履行義務的意義知之甚少,雖然平時許多行為都是履行義務的表現,但真正作為公民的義務觀念較淡薄,另外對公民道德義務的履行較易接受,而對法定義務會感覺比較遙遠,甚至會有“履行義務是大人的事,我年紀還小,履行義務與我無關”的想法等等。
2、學生的需要:
現在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家庭、社會中得到的較多,而付出的較少,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不強,所以讓學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義務、哪些道德義務,樹立義務觀念非常必要。
教學方法:情感激勵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辯論等。
教學過程設置: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權利,也有他應盡的義務。如果每個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權利,而且知道自己的義務,這將有利于全人類的幸福。”法律的“大廈”是由權利、義務共同構筑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履行義務是享受權利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忠實地履行義務。
二、講授新課:
1、我們的義務
教師講述: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
活動一“說一說 填一填”:
教學情景(見教材p14頁材料——小明的一天)
活動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充分利用教材,并關注生活,聯系生活實際。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及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或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公民必須履行的職責,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義務可能帶來的哪些后果。)
教師總結:
付出的根據 付出的好處 不這樣做的后果
a 家庭親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譴責
b 對人承諾 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別人的信任
c (班級紀律) 潔凈的學習環境 受到班級輿論譴責
d (游園守則) 欣賞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
活動二:“到底該不該納稅?”辯論會(見教材p15頁材料)
活動設計: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進行辯論,作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該不該納稅?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依法納稅是我們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
在激烈的辯論中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讓他們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膽小的性格弱點。)
教師導出: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擁有的權利,有的以自己履行義務而獲得。例如,公民履行納稅義務,享有國家把稅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例如,父母履行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才能享有受撫養教育的權利。這種情形要求我們成年后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議一議:
※“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為什么?
( 不正確。因為,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也是愛國的重要體現,是我們的天職。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要以履行法定義務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
(3)什么是公民的義務、什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我們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詳見教材p16頁答案)
2、我們的道德義務
(1)什么是道德義務
活動三“議一議 說一說”:(詳見教材p16、 p17頁材料)如何評價小龔和單先生的行為?
活動設計:師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的不同,進一步感受道德義務是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愿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懂得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的密切聯系,從而自覺履行義務,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設計目的:通過大家的爭辯,明晰敬老養老、拾金不昧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責無旁貸的責任,社會公民自覺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義務,既有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2)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
道德義務的范圍十分廣泛,履行道德義務,每個公民責無旁貸。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集中概括為二十個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一基本道德規范的形成,是我們黨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的最新認識成果,標志著我國公民的道德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三、課堂小結
公民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同時,我們還要自覺自愿地履行道德義務。“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
公民的義務 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教學重、難點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案例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 明確本框題的知識要點:1、什么是教育?它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受教育權?它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
3、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4、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5、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二、 組織教學
(一)、導入 新課
想一想:透過女孩的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師生共同學習新課
1、 什么是受教育權(以自學為主,教師點拔)
閱讀課文P29-30,找一找:1)什么是教育?它的作用是什么?(劃書)
2)什么是受教育權?它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
3)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閱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1)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自述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人均收入不到百元。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歲的奶奶。為了生活,我只好離開學校,上山放羊去了。1989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希望工程作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進了課堂。那年,我13歲。這以后,我不再為學費發愁。3年后,我小學畢業升入上莊中學讀書。讀到初中畢業,我看到村里因為沒老師,孩子沒學可上。于是,我當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課老師。1995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我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學員。在上海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破格錄取。1996年6月,我作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國參加了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的傳遞。
討論: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張勝利的經歷給我們了哪些啟示?
從上述學習中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2)、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獅山教育體系為高效經濟構筑平臺
獅山,南海的“綠色明珠”,近年來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大佛山”中心城鎮的優勢,成功吸納了200多家國內外優勢企業進駐,成為了南海“園區經濟”的排頭兵。而獅山發展的另一個奇跡,是教育體系的構建。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產學研一體化
獅山“南海大學城”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其專業設置將充分考慮南海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類型,為本地提供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區的中等職業教育的龍頭學校——南海信息技術學校也落戶獅山,將于今年9月開學。該校北鄰南海軟件科技園,與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東北大學東軟信息技術學院(南海)以及東軟軟件園、中望信息產業園、新太軟件園等形成一體化的產、學、研基地,該校的辦學目標是打造南海“軟件藍領”的搖籃。
基礎教育:引入完整的“優質鏈”
而在發展基礎教育方面,獅山成功地引入了“石門”教育品牌——石門實驗小學落戶獅山,老牌名校石門中學(獅山分校),同時,獅山已引進廣州高素質幼兒教育,獅山中心藝術幼兒園也在籌建中。
至此,獅山已成功地構建起了集以IT為特色的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以及優質基礎教育為一體的完善的教育體系。搭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兩個平臺
獅山街道辦事處黨委有關負責人說,教育體系的構建,目的是要為經濟發展搭起兩個平臺。一方面,具有信息化特色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建起了“人才庫”,為企業提供和儲備人才,為獅山經濟搭起了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優質的基礎教育對外來人員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幫他們免除了后顧之憂,為投資創業者提供了安居樂業的支撐平臺。
討論:獅山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對此你有何感想。
閱讀分析材料,認識教育作用。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
一、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的是
A 受教育 B 人身自由權 C 公民住宅不受侵犯 D 婚姻自由權
2、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靠——,基礎在——
A 科學技術 教育 B 科學技術 綜合國力
C 經濟發展 人才 D 經濟發展 思想覺悟
3、亞里士多德說:“國家的命運,有賴于對青年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理解
A 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B 受教育是公民基本義務
C 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
D 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4、調查資料表明,在現在的農村,農民的致富程度同起文化程度成正比,表現在
A文化程度高的,一般致富門路多 B文化程度高的,一般致富速度快
C文化程度低的,往往致富無門D 文化程度低的,往往致富較慢
5、在當代,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才能
A 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 B 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C 豐富和完善自己 D 更好地享受現代文明
二、問答題:
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宣布,為資助高等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國家決定設立國家獎學金,并于2002年9月1日實行。2003年8月,一些家庭貧困的優秀大學生如期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這一事實體現了我國教育法中的哪一條規定?說明了什么?
公民的義務 篇14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受教育權的基本含義、我國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的基本內容、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教學重、難點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案例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 明確本框題的知識要點:1、什么是教育?它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受教育權?它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
3、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4、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5、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二、 組織教學
(一)、導入 新課
想一想:透過女孩的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師生共同學習新課
1、 什么是受教育權(以自學為主,教師點拔)
閱讀課文P29-30,找一找:1)什么是教育?它的作用是什么?(劃書)
2)什么是受教育權?它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
3)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閱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1)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自述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人均收入不到百元。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歲的奶奶。為了生活,我只好離開學校,上山放羊去了。1989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希望工程作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進了課堂。那年,我13歲。這以后,我不再為學費發愁。3年后,我小學畢業升入上莊中學讀書。讀到初中畢業,我看到村里因為沒老師,孩子沒學可上。于是,我當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課老師。1995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我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學員。在上海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破格錄取。1996年6月,我作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國參加了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的傳遞。
討論: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張勝利的經歷給我們了哪些啟示?
從上述學習中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2)、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獅山教育體系為高效經濟構筑平臺
獅山,南海的“綠色明珠”,近年來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大佛山”中心城鎮的優勢,成功吸納了200多家國內外優勢企業進駐,成為了南海“園區經濟”的排頭兵。而獅山發展的另一個奇跡,是教育體系的構建。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產學研一體化
獅山“南海大學城”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其專業設置將充分考慮南海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類型,為本地提供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區的中等職業教育的龍頭學校——南海信息技術學校也落戶獅山,將于今年9月開學。該校北鄰南海軟件科技園,與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東北大學東軟信息技術學院(南海)以及東軟軟件園、中望信息產業園、新太軟件園等形成一體化的產、學、研基地,該校的辦學目標是打造南海“軟件藍領”的搖籃。
基礎教育:引入完整的“優質鏈”
而在發展基礎教育方面,獅山成功地引入了“石門”教育品牌——石門實驗小學落戶獅山,老牌名校石門中學(獅山分校),同時,獅山已引進廣州高素質幼兒教育,獅山中心藝術幼兒園也在籌建中。
至此,獅山已成功地構建起了集以IT為特色的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以及優質基礎教育為一體的完善的教育體系。搭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兩個平臺
獅山街道辦事處黨委有關負責人說,教育體系的構建,目的是要為經濟發展搭起兩個平臺。一方面,具有信息化特色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建起了“人才庫”,為企業提供和儲備人才,為獅山經濟搭起了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優質的基礎教育對外來人員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幫他們免除了后顧之憂,為投資創業者提供了安居樂業的支撐平臺。
討論:獅山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對此你有何感想。
閱讀分析材料,認識教育作用。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
一、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的是
A 受教育 B 人身自由權 C 公民住宅不受侵犯 D 婚姻自由權
2、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靠——,基礎在——
A 科學技術 教育 B 科學技術 綜合國力
C 經濟發展 人才 D 經濟發展 思想覺悟
3、亞里士多德說:“國家的命運,有賴于對青年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理解
A 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B 受教育是公民基本義務
C 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
D 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4、調查資料表明,在現在的農村,農民的致富程度同起文化程度成正比,表現在
A文化程度高的,一般致富門路多 B文化程度高的,一般致富速度快
C文化程度低的,往往致富無門D 文化程度低的,往往致富較慢
5、在當代,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才能
A 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 B 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C 豐富和完善自己 D 更好地享受現代文明
二、問答題:
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宣布,為資助高等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國家決定設立國家獎學金,并于2002年9月1日實行。2003年8月,一些家庭貧困的優秀大學生如期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這一事實體現了我國教育法中的哪一條規定?說明了什么?
公民的義務 篇15
導入 新課:
投影:錄取通知書遲到一年 湖北一女生告贏母校
秦春梅,家住隨州市曾都區尚市鎮戰士村。2000年,她參加了高考,即始終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兩個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2001年6月18日,秦父從2001年6月9日《隨州日報》上得知,女兒被武漢某師范學校錄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終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錄取通知書,通知書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報到。
此時離報到時間已過了9個月,曾都區第四中學為秦春梅出具介紹信,請求武漢市某師范學校讓秦繼續到校學習,可是該校未能批準。
因為學校未按時送達通知書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秦春梅非常氣憤。2001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權為由,將母校告上法庭,請求法院責令四中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秦父請求其班主任在錄取通知書寄到后,通知其有關親戚轉告,并留下了相關地址和聯系電話,班主任對此給予了承諾。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錄取通知書后,在撥打了一次電話沒有接聽后,便再也沒有進行聯系。而且秦春梅填寫的收件人地址是學校地址,曾都四中對此未提出異議,表明其同意代收錄取通知書。
2002年9月1日,曾都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處曾都區第四中學賠償秦春梅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
——中國新聞網 2002年9月13日
在這個案例中,秦春梅狀告母校侵犯自己受教育權,并且最終贏了這場官司。那么,什么是受教育權?國家有何相關規定和措施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內容。
一、(板書)
(一)什么是受教育權(板書)
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人降生伊始,其生存能力并不比動物優越,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他具有區別于動物的潛能,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
要擺脫軟弱狀態而能夠自助,要開啟潛能而得到發展,都有賴于教育。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在當代,一個人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絕大部分是通過受教育取得的。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來自200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消息:
普通中小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國普通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113298.8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498.12萬平方米。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48.79%,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37.7%,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35.69%,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49.37%;普通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64.43%,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52.46%,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50.86%,理科實驗儀器達標率69.45%。
幼兒園及在園幼兒數均比上年略有增加。2002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1.18萬所,比上年增加0.01萬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036.02萬人,比上年增加14.18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65.93萬人,比上年增加2.92萬人。
全國普通高中1.54萬所,比上年增加0.05萬所;招生676.70萬人,比上年增加118.72萬人,增長21.28%;在校生1683.81萬人,比上年增加278.84萬人,增長19.85%;畢業生383.76萬人,比上年增加43.3萬人,增長12.72%。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72.87%,比上年增長2.16個百分點。
為了保障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有些地方也采取了專門的措施。
舉例:南京要求中小學對殘疾少兒入學“零拒絕”
人民網南京6月10日電 近日,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再次強調,全市任何學校都必須無條件地接收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少兒入學。南京市自1927年開辦全國第一所國立盲啞學校以來,加大特教學校的擴建和改造,堅持殘疾人教育"零拒絕"原則,竭力滿足家長對殘疾孩子教育需求,特殊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全市現有特殊教育學校13所,特教輔讀班4個,在各類特教學校(班)就讀的學生1428人,另有4000多名殘疾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全市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9%以上,初步形成了種類齊全(盲、聾、弱智)、形式多樣(校、中心、輔讀班、隨班就讀、聯辦等)、上下延伸(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結構完整(學制一條龍,普、職教并舉)的特教體系。
為保證殘疾兒童平等的教育權利,今年,南京市各類特教學校將繼續面向全市、區(縣)招收適齡(與當地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相同)殘疾兒童入學,報名時間與正常孩子同時進行。
(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
1、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每個人都是通過教育來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的;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則是將來獨立謀生的必要準備。所以,無論是人的社會化還是獲得獨立生存的手段,都離不開教育。人不僅要謀生存,而且要謀發展;不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優質的生活。要實現這種高于生存的目標,更是離不開教育。可見,教育對個人一生的生存和發展至為關鍵。
2、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口素質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素質決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首先,資源利用的實質就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資源利用中的技術含量是資源利用率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其次,人口素質制約資源替代程度。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量較大的不可再生資源,最終需要開發替代資源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替代資源需要尖端的科學技術,需要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提高人口素質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進而不斷開發利用新的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以人力資源替代物質資源。
提高人口素質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現代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有賴于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和勞動熟練程度。因此,提高人口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根本要求。其次,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消費結構的調整與改善。隨著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在消費結構中,一般生活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下降,享受資料的比重將日益上升。消費結構的這一變化,又將促進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質就是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人口素質的高低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首先,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或抑制作用,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提高人口素質對于消除貧困、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要保證人口素質,必須注重教育的發展。
(學生閱讀教材上陳章良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學生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