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社會(精選5篇)
關愛社會 篇1
關愛社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懂得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了解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懂得什么是憂患意識。
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問題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帶來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感受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于中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增進對社會的關注熱情和責任感。了解和思考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憂患意識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造成的影響
【教學難點】:樹立憂患意識
【教學方法】:共同探究、課堂討論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1、導入:探究園“材料透視”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80—81探究園“材料透視”中的內容,并思考材料后的4個問題,結合問題自學“心靈導航”p83第一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2、三分鐘后提問,學生回答 (略)
3、看圖片:“廣交會”會址今昔
(1)我國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
4、在p83“心靈導航”第一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找出社會的變化(今昔對比)
5、思考: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
(即p81“材料透視”的第4小題)
原因:①改革開放這一正確政策的指引和實施;②我國人民的努力奮斗
(2)改革開放政策對于我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
6、過渡:在當今社會繁榮進步的同時,我國也存在著不少社會問題――
二、社會問題與憂患意識
1、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提問:主要有哪些社會問題?(學生回答,并在書上劃出來)
7、展示一組有關人口負擔、就業壓力、環境惡化的圖片,并分析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8、分析探究園"沉甸甸的數字"(見課本p82)
分析: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國存在怎樣的社會發展問題?(人口負擔---人口多,增長快;貧困人口多,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你還能舉出我國存在的其他社會問題嗎?(亂砍樹木、交通阻塞、住房緊張、社會風氣下降…….)
3.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什么影響?
9、思考: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見“心靈導航”p83倒數第二段。)
(2)關注社會問題,樹立憂患意識
提問:什么是憂患意識?(見p83—84,劃線)
10、出示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鄧小平的名言: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教師小結】:
同學們,中學生作為社會的成員之一,有責任了解和關注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社會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和使命感。
【后記】:
1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表現良好。
2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氛圍活躍,在活動中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意識得到增強
關愛社會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懂得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理解什么是親社會行為;懂得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能力目標:
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培養親社會行為習慣,鍛煉服務社會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認識參加公益活動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親社會行為
【教學方法】:共同探究、課堂討論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三、培養回報社會意識與親社會行為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享用的每一件物品,得到的每一種幫助,都離不開他人的智慧、勞動與愛心的付出。(讓學生舉例)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種服務,所以,要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1)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2)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
提問:什么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劃線)
提問: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投影)
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
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同情和關心
對處于困境和危難的人——伸出援手
在共同的事業中——與別人合作
面對利益——與別人分享
把親社會行為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
四、服務社會,有所作為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公眾服務,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劃線)
。ǔ鍪窘诿顺升垍⑴c募捐的慈善行動圖片)
(1)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是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樹立服務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劃線)
想一想:為什么要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有助于增長我們的社會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優秀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2)以社區服務為起點,培養服務社會的精神
《閱讀與感悟》—16歲的“環境大使”(p 85-87)
活動目的:
使學生領悟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可有可無、一時一事的行為,而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
思考:
(1) 姚遠為什么能被選為“環境大使”?
(2) 你認為姚遠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么?
(3) 參照姚遠的環保行動事例,給自己制定一個環保行動的小計劃。
【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體會了懂得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理解什么是親社會行為;懂得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后記】:
來自生活的各種案例,使學生得到親身的心理教育.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表現良好,課堂氛圍活躍。
關愛社會 篇3
第四單元 胸懷天下
4.1關愛社會
教學目標:
1、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懂得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了解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認識這些問題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造成的影響,懂得什么是憂患意識;
2、懂得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理解什么是親社會行為,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培養親社會行為習慣,鍛煉服務社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感受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于中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增進社會的關注熱情和責任感。了解和思考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憂患意識和使命感;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難點分析:
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于中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懂得什么是憂患意識,如何培養憂患意識和使命感;奉獻社會。
課時時安排:
全課共三課時
第 一 課 時
。ㄒ唬﹦撛O情境 引出課題
(活動1)材料透視———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活動目的:體會20年來人民生活和社會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并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第一步:學生分組討論書中反映的問題。
第二步:例舉發生在自身或身邊的變化。結合之前的討論對類似的變化進行分析。
第三步:結合討論,進行總結點評,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1、郭大媽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當今,我國消費品市場非常繁榮,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材料反映出我國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給普通老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2、這位老民警保存30多年的工資單,是我國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歷史見證。
3、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狀況的重要標志。恩格爾系數降低說明人們在滿足基本食品消費的同時,有了更多的錢用于其他消費。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4、中國社會發展為什么有這么快的步伐?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改革開放這一正確政策的指引和實施。第二,我國人民的努力奮斗。(活動2)材料透視:沉甸甸的數字
第一步:學生分組討論書中數字材料以及漫畫。
第二步:談談自己對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看法,談談自己能為解決這些問題做些什么。
第三步:結合討論和交流,進行總結點評。
第 二 課 時
(二)討論交流 形成概念
1、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板書)
(1)我國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板書)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比如在我們的祖輩和父輩青少年時代:經濟落后,物資匱乏,日用品稀缺,許多生活用品靠票證來分配,人們衣食住行簡陋,文化生活單調。今天,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進步一日千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累累,人們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2)改革開放政策對于我國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板書)
20多年來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主要取決于兩個原因:一是黨的開放政策的正確指引,二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奮斗。
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們改變了過去閉關自守的做法,打開國門,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引進外資,加快了發展;另外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經過20多年的共同努力,創造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業績。
2、社會問題和憂患意識(板書)
我國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口負擔、就業壓力、資源短缺、環境惡化、貧富差距、腐敗犯罪、社會風氣下降等。
。1)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板書)
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這是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過多增長,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
人口基數大,致使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氣候、地形條件的限制,開發難度大以及多年開發利用不合理、科學,造成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我國未來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森林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嚴重;大氣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原因多方面:比如人口壓力,還有我國工業化起步晚,人們只注重眼前利益…
城鄉居民收入在大幅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也有所擴大,縮小貧富差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總體上先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
。2)關注社會發展問題,樹立憂患意識(板書)
a、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它代表著一種高尚的人格特征,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b、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
c、憂患意識體現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唯有保持憂患意識,增強愛國熱情,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才能不斷創新,加速發展。要在憂患意識的激勵下,不斷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3、培養回報社會意識與親社會行為(板書)
。1)培養回報社會的意識(板書)
個人的生存發展依賴于社會,個人理應為社會奉獻力量。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關注社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可引用后教材愛因斯坦的名言進一步說明)
(2)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板書)
第一,親社會行為習慣指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第二,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關心和安慰;對于處于困難中的人能伸出援手;在共同事業中能善于與別人合作;面對利益能與別人分享。
第三,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到以上行為,意味著養成了親社會習慣。
4、服務社會,有所作為(板書)
(1)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是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2)以社區服務為起點,培養服務社會精神
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比如參加掃盲、義務勞動,為公益募捐,宣傳法律、環保知識,協助搞好交通、治安管理,維持公共衛生和社會秩序等等。雖然我們能力有限,只要我們有服務社會的精神,行動起來,我們就能為社會公眾奉獻一份力量。
。ú辉谟谪暙I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第 三 課 時
。ㄈ⿲嵺`交流 自我體驗
。ɑ顒3)提筆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家的變化》
活動目的:體驗改革開放來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認識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切實利益。
活動過程:
1、 回家采訪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居住地以及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變化?并搜集相關素材,思考原因。
2、 根據所得材料和信息寫作。
3、 優秀短文在全班交流。
。ɑ顒4)創意方案———社區服務行動方案
活動過程:
1、調查自己所在社區社會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需要與可能,形成一份社區服務方案。
2、選出優秀方案,再由同學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活動方案”5份。
3、指出其優點和缺點,再綜合其設計,形成一個可行的活動方案,開展一次班級的社區服務活動。
(四)閱讀反思 認知感悟
《 16歲的“環境大使”》
。1)姚遠為什么能被選為“環境大使”?
。2)你認為姚遠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么?
(3)參照姚遠的環保行動事例,給自己指定一個環保行動小計劃。
分析:中學生盡管年齡小,能力有限,但也可以回報社會,為社會作貢獻。這種貢獻往往就是天天可以動手去做的身邊小事,不應輕視小事,而且要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
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可有可無、一時一事的行為,而是現代公民具備的素質,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回報社會意識,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
關愛社會 篇4
一、教學重點、難點認識人不能脫離社會面生存;要積極回報社會二、教學過程(一) 故事導入英國作家笛福成名作《魯賓遜漂流記》描寫了一位聰明、勇敢的冒險家的傳奇故事,非常精彩。請知道這個故事的同學給我們講一講故事的內容。學生用3—5分鐘時間講魯賓遜潮流漂流記故事。引導學生思考:魯賓遜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幾十年,雖歷經種種磨難,但仍然樂觀,頑強地生活下來。這能否證明一個人可以完全不依賴他人,不依賴社會而獨自生存和發展呢?(二) 課堂辯論,主題:個人能否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與發展?步驟:1、全班分兩大組,一方為正方,一方為反方。2、雙方自由辯論。3、教師點評: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剛才兩組同學的一番唇槍舌劍,讓我們明的了這樣一個道理: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對他人的依賴是不言而喻的。故事是魯賓遜盡管是獨自在孤島上生存,表面上與他人沒有關系,而實際上他生存手段仍與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社會,我享用每一件物品,無不是他人智慧、勞動和愛心的付出,既然這樣,我們反過來應對社會做些什么呢?生:回報社會!師:對,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就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我們要學習做一個積極的社會成員,樹立回報的意識,養成親社會行為。什么是親社會行為呢?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指導學生閱讀84頁有關內容)
親社會行為有什么具體表現?(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同情和關心對處于困境和危難的人——伸出援手,在共同的事業中——與別人合作,面對利益與別人分享)
師:同學們是否養成了親社會行為的習慣于呢?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測試
投影:請對以下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
1.當你發現班上有一個同學不知為什么生氣時,你會走過去安慰他嗎? 是( )否( )
2.校運會上,你的對手成績超過了你,你會真誠地向他祝賀嗎? 是( )否( )
3.早上回校,你發現教室講臺旁有一團廢紙,你會撿起來嗎?是( )否( )
4.準備競選班干部了, 你會積極參加嗎? 是( )否( )
5.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給老人.小孩.孕婦.殘疾人讓座嗎?是( )否( )
6.社區貼出了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的通知,你會告訴家人,積極參與嗎? 是( )否( )
提示:現場對學生的判斷作統計,然后根據統計結果對學生回報社會的意識做客觀的評點
師:雖然我們還是十四五歲,但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我們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應該了解像我們上節課所講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等社會問題,我們應該養成親社會意識,把親社會行為的行為付諸實踐。讓我們共同認識一下16歲的“環境大使”姚遠,看看她是如何把親社會的行動付諸實踐的。(指導學生閱讀85-87頁材料)
。ㄈ 課堂感悟
師:把親社會行為付諸實踐,就是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公眾服務,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樹立服務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個人如何如服務社會呢?請大家一起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XX年,XX年、XX年感到中國的人物事跡)
問:從成龍、田世國、徐本禹、叢飛的事跡中,你發現他們的都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想一想:為什么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助于增長我們的社會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優秀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ㄋ模 課堂小結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要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就需要每一個人對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參加公益活動不在于貢獻大小,而在于是否有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只要去做了,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對社會的貢獻。而且參加公益活動,有助于增長學生的社會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優秀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關愛社會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社會問題與憂患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懂得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了解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懂得什么是憂患意識。
【能力目標】學會觀察生活,分析社會問題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所帶來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感受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對社會的關注熱情和責任感;了解和思考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憂患意識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我國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教學難點: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準備:相關圖片和文字材料
。ㄒ唬⒏枨鷮,揭示課題
欣賞歌曲:《春天的故事》
。ǘ┬抡n講授:
1、感受生活,感受社會
。1)感受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
。2)聯系實際,交流身邊的變化
。3)感受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理性分析
。1)分析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因
。2)分析社會存在問題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所帶來的影響,培養憂患意識
3、情感升華
面對祖國的輝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4、落實行動
針對社會中存在問題,中學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
具體教學過程:
。ㄒ唬、歌曲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歌曲:《春天的故事》
2、一首春天的故事,把我們帶入了一幅美妙的畫卷,長城內外、大江兩岸都讓我們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同學們,你們知道歌中唱到的老人是誰嗎?這首歌表達了一個什么故事?
小結:歌曲中歌頌了中華民族的一代偉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帶領全國人民改革開放,努力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單元第一課 關愛社會,了解祖國的變化,關愛它的發展。
。ò鍟n題)4.1 關愛社會
(板書)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二)新課講授:
過渡:改革開放如強勁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使我們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板書) 1、我國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
1、同學們都知道,我國的改革開放最早是從建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的,(投影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張圖片)深圳原本是一個貧窮、荒涼、偏僻的小漁村,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指引下,經過深圳人民20多年的努力奮斗,現在已成為一個高樓林立、車輛如流的現代化城市,她的發展變化是令人矚目的。
。ㄟ^渡)其實不僅僅是深圳,改革開放給全中國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就拿我們姜堰來說吧,這些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姜堰變化:(投影圖片)這是姜堰舊城區比較常見的麻石小巷,與大家現在看到的姜堰相比,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同學們看看,這是姜堰什么地方?(位于商貿核心區的繁華西大街步行街配有音響、監控系統,地上選用優質花崗巖鋪設;夜晚華燈初上的步行街讓我們在休閑時更多了一種美的享受;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全國第二家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位于沈高鎮河橫生態園區,1990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榮譽稱號;十多個產品獲準使用綠色食品商標,被譽為“綠色食品工廠”
除了這些,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姜堰還有哪些變化嗎?(學生交流)
。ㄈ绲缆纷儗、市場繁榮、街心小公園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區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等等)
(過渡)確實,改革開放使我們社會面貌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3、數據作證:我們課本上提供了一些數據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80—81探究園“材料透視”中《老民警的工資單》和《我國的恩格爾系數》,思考:(1)、什么是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什么的重要指標?(2)、老民警的工資單記錄的收入水平的變化及我國恩格爾系數的降低說明了什么?
。ㄈ昼姾筇釂枺⿲W生回答(略)
參考答案:
。1)、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狀況的重要標志。恩格爾系數降低說明人民在滿足基本食品消費的同時,有更多的錢用于其他消費,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
(2)、這位老民警保存了30多年的工資單,是我國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歷史見證。我國恩格爾系數的降低也說明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材料《我國的恩格爾系數》中兩組有關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爾系數的數據,請同學們找出來,對此,你有什么樣的感想?城鄉發展不平衡,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今昔對比: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國力強盛與否,直接反映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個商品短缺、收入微薄的年代。大家看(圖片),這是六十年代的副食品商店,食品的品種很少,供應量也不足,人們要購買生活用品,就要用特定的票據,比如糧票、布票憑票購物(幻燈片票據),哪象我們現在家里缺什么就去超市自由自在地選購自己中意的商品。難怪北京有個郭大媽,發愁一件事——請同學們看課本p80探究園“材料透視”中《郭大媽的感嘆》,某同學能告訴我們郭大媽感嘆的是什么事情嗎?——上超市不知挑什么好。就說水吧,有礦泉水、純凈水、蒸餾水,茶飲料,果汁、可樂……各種類型、品牌,讓人眼花繚亂。連水都變出這么多花樣,前些年哪會想到有這么多的事!”(學生讀)
請同學們想一想:郭大媽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
教者總結得出:過去我國市場上消費品短缺,而當今的消費品市場非常繁榮,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消費者有極大的選擇余地,郭大媽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通過與過去生活的對比,為今天的市場繁榮大為感嘆。郭大媽的感嘆說明,我國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很大變化。
。ㄟ^渡)其實不僅是郭大媽,我們大家在家里也一定聽到父母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吧?
5、比一比:請同學們結合對父輩、祖輩的了解及自己的感受,說說我們的家庭這些年來有哪些變化(衣食住行文化等方面)?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投影)。
6、探究園地:請同學們思考以下,我們社會取得這些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社會發展有了這么快的變化?(學生討論)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83“心靈導航”部分思考)
(板書) 2、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學生回答)原因:①改革開放這一正確政策的指引和實施;②我國人民的努力奮斗
7、情感升華:面對祖國的繁華,你有何感想?
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起步,到今天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小康水平,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香港、澳門相繼回歸,北京申奧成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機成功發射和返回,東方巨龍正在騰飛,翻天巨變,讓我們備受鼓舞,讓我們深深驕傲和自豪。這些成績的取得和上輩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作為祖國建設的接班人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從現在起好好努力學習,為長大后更好地報效祖國而做好準備。
過渡:此時,我們的心中洋溢著幸福感和自豪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社會繁榮進步的同時,我國也存在著不少社會問題,正如我在前面要求同學找出的這兩組對比數據,它暴露了我國城鎮和農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我國在社會發展中還存在那些社會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課第二個內容:社會問題與憂患意識
。ò鍟┒、社會問題與憂患意識
1、我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8、請同學看課本p82探究園"沉甸甸的數字"和p83倒數第二段,并思考書后問題:
9、分析(見課本)
分析:(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國存在怎樣的社會發展問題?(人口負擔---人口多,增長快;貧困人口多,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你還能舉出我國存在的其他社會問題嗎?
。ǜ鶕䦂D片猜一猜)(展示一組有關人口負擔、就業壓力、貧富差距、腐敗犯罪的圖片)
那么,你能說出還存在那些社會問題嗎?
環境惡化(圖片展示)、校園暴力、毒品泛濫、社會風氣下降等等
(3)、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什么影響?
。4)、思考:我們應采取什么措施去解決這些問題?(見“心靈導航”p83倒數第二段。)
過渡:我們中學生作為社會成員,有責任了解和關注這些社會問題,樹立憂患意識和使命感。
。ò鍟2、關注社會問題,樹立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
10、提問:什么是憂患意識?(見p83—84,劃線)
憂患意識是指一個人內心的關注超越自身的利害、榮辱、成敗,而將社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縈系于心,對社會、國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難和危難抱有警惕,并由此激發奮斗圖強,戰勝困境的勇氣和決心。(他代表著一種高尚的人格特征,是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責任心的體現)
。ㄟ^渡)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著無數典范人物,是我們培養憂患意識,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榜樣
11、名言賞析: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
12、面對社會問題,在憂患意識的激勵下,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能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ㄈ┱n堂小結(略)
。ㄋ模╈柟叹毩暎ǜ胶螅
。ㄎ澹┙虒W后記:本課時,教師應通過具體的數字和結合學生的實際體會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社會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