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社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懂得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理解什么是親社會行為;懂得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能力目標:
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培養親社會行為習慣,鍛煉服務社會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認識參加公益活動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親社會行為
【教學方法】:共同探究、課堂討論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三、培養回報社會意識與親社會行為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享用的每一件物品,得到的每一種幫助,都離不開他人的智慧、勞動與愛心的付出。(讓學生舉例)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種服務,所以,要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1)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2)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
提問:什么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劃線)
提問: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投影)
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
對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同情和關心
對處于困境和危難的人——伸出援手
在共同的事業中——與別人合作
面對利益——與別人分享
把親社會行為作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
四、服務社會,有所作為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公眾服務,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劃線)
(出示近期名人成龍參與募捐的慈善行動圖片)
(1)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是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樹立服務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劃線)
想一想:為什么要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有助于增長我們的社會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優秀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2)以社區服務為起點,培養服務社會的精神
《閱讀與感悟》—16歲的“環境大使”(p 85-87)
活動目的:
使學生領悟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可有可無、一時一事的行為,而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
思考:
(1) 姚遠為什么能被選為“環境大使”?
(2) 你認為姚遠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么?
(3) 參照姚遠的環保行動事例,給自己制定一個環保行動的小計劃。
【教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體會了懂得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是我們理所當然的唯一選擇,理解什么是親社會行為;懂得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后記】:
來自生活的各種案例,使學生得到親身的心理教育.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表現良好,課堂氛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