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教案(精選3篇)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教案 篇1
第一課時: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一、溫故知新:
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二、 呈現學習目標:
1.知道寬容的含義和基礎;
2.學會寬容他人 悅納自己
三、 學習流程:
流程一:自主學習
〖一.金無足赤 人各有別〗
1.寬容的含義
寬容指的是寬厚和容忍,原諒和不計較他人。
2.寬容合作的基礎
求同存異,是寬容合作的基礎。因此,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由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個性特點不同,品德修養上存在差異,人與人之間出現矛盾非常正常。這就需要相互寬容,需要尊重彼此的個性。我們決不會因為存在矛盾就拒絕合作、回避交往。所以,求同存異,就成為我們寬容合作的基礎。
3.寬容是解決沖突的良方
現實生活中,我們避免回在無意中傷害別人,也可能由于一段時期糊涂做出傷害別人感情、損害別人利益的事。這時,我們如果能體諒、尊重他人的感受,真誠地賠禮道歉,就容易得到他人的諒解。同樣,我們也可能受到別人無意之中的傷害,對別人的“對不起”也要真誠接納、理解、原諒,也能很好地化解矛盾,加深友誼。
4.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
寬容是一種美德。為人寬容,就能解人之難,補人之過,揚人之長,諒人之短;我們為人寬容,就能贏得友誼,獲得更多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一個人真誠地寬容別人的過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個層次;一個人學會了寬容,他就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5.寬容利己利人
寬容能使對方從中汲取教訓,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寬容能使自己遠離煩惱、仇視,體驗到寬容帶來的心靈的安靈和滿足。一個寬容人的人,會體諒他人的內心世界,誠心幫助他人,心胸開闊、與人為善,因而受到別人的尊敬。
流程二: 合作探究
小樂和小娛是一對要好朋友,她倆的個性迥然不同。小樂是急性子,小娛是慢性子;小樂性格外向,小娛性格內向;小樂愛好體育運動,小娛欣賞戲曲。
○性格不同的兩個人為什么能成為要好的朋友呢?
流程三:探討與提高
在生活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沖突”。讓我們回想一下:
○你有過原諒別人的經歷嗎?把你當時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你有過接受別人的經歷嗎?把你當時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流程四:檢測達標
單項選擇題;
1.我們寬容合作的基礎是 。
a.求同存異
b.各執己見
c.排除異己
d.黨同伐異
2.人們常用“宰相肚里能撐船”來形容一個人 。
a.脾氣好
b.性格內向
c.氣量寬宏,理解他人
d.身體肥胖
4.善于寬容 。
a.利人害己
b.害人利己
c.利人利己
d.害人害己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寬容意味著麻木不仁
b.寬容不是盲目的
c.寬容會給自己招來更大的傷害
d.寬容只能面對自己的家人
【辨析題】
1. 寬容就是對所有的人應該讓步。
【材料分析題】
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寬恕、恭勤不怠聞名于世,當時名相狄仁杰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后來武則天告訴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杰聽了慚愧不已。
(1)狄仁杰為什么慚愧不已?
(2)如果要你對犯了狄仁杰這樣錯誤的人說幾句話,你說什么呢?
【中考演練】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請你創作一條能夠啟發人們重視或學會“寬容他人,悅納自己”的品德修養的格言,并簡要說明創作理由。
四、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知識,畫出結構圖)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教案 篇2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教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人為什么要寬容。領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把握平等的內涵,知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人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社會的尊重
2、能力目標
能夠以自己的行動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在生活、學習中能夠督促自己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本課安排依據
1、學生面臨的問題
寬容是一種境界,是高尚的道德。有的學生存在自我中心、心胸狹隘的心理,缺乏謙讓,對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不善于寬容、體諒,就無法適應人際關系的要求,更無法形成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團隊精神。針對學生中的問題,有必要進行寬容的教育。
人與人是平等的,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具有平等意識。有的學生自恃家境優裕,顯得高人一等;有的學生自恃體力出眾,凌弱欺生;有的學生可能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學的歧視;有的學生可能因為學業上的問題而受到同學嘲弄。種種現象表明,培育青少年學生的平等意識,使他們不自傲、不自卑,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訓,寬容、尊重是中華傳統美德,陶冶學生情操,需要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針對少數學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會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強化這些教育。
2、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境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是本課內容的直接依據。
課時安排:本課計劃用3課時授完。
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的教學,主要采取學生探究、教師點撥的互動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課內容涉及的題材,要讓學生廣泛收集;課內教學突出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反思。課外要求學生身體力行
第一課時(總第23課時)
教學內容:講授第一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教學重點:
“為什么說寬容是有原則”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框題: (一)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2、情景導入
(學生朗讀教材引言內容,教師由此引出本目的教學)
二、講授新課:
1、金無足赤 人各有別
情景活動一:清朝大學士張英的故事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典故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需要寬容,寬容是美德的重要內容。)
想一想:
※ 張英的家人和鄰居為什么會轉變態度?
(是寬容讓他們轉變了態度,張英的回信讓他們懂得了寬容的道理。)
※ 寬容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寬容是一種美德,善于寬容,利人利己,寬容往往能夠使對方從中吸取 教訓,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1)什么是寬容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寬容指的是寬厚和容忍,原諒和不計較他人。我們的生活需要寬容,我們要學會“以寬待人”。
(2)求同存異是寬容合作的基礎
情景活動二:性格不同的人為什么能成為好朋友(見教材p101頁材料)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需要相互寬容,尊重彼此的個性。)
想一想:(學生閱讀教材p102頁后討論回答)
※ 性格不同的兩個人為什么能成為要好的朋友呢?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定存在的,因此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也是必然的,性格的差異只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一部分,能夠寬容的對待朋友與自己之間的差異,對待朋友的不足,這是能夠與人正常交往的前提。)
教師講述:
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需要相互寬容,需要尊重彼此的個性。我們不能因為存在矛盾就拒絕合作、回避交往。“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我們寬容合作的基礎。
(3)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沖突”
情景活動三:人非圣賢,生活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沖突”(見教材p102頁材料)
(活動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人非“圣賢”,生活中的“沖突”是難免的,只有本著真誠接納、理解諒解的原則,就沒有不能化解的“沖突”。)
想一想:(學生閱讀教材后討論回答)
※ 你有過原諒別人的經歷嗎?把你當時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 你有過接受別人原諒的經歷嗎?把你當時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鏈接:(見教材p102頁材料)
2、寬容他人 悅納自己
(1)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
情景活動四:小培為什么要向小亮道歉?(見教材p102頁材料)
(活動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為人寬容的人一定會獲得真誠的友誼。)
想一想:(學生閱讀教材后討論回答。)
※ 小培為什么要向小亮道歉?
因為他冤枉了小亮,而小亮很寬容地對待了他的“冷嘲熱諷”。小亮的寬容大度使小培很慚愧,所以他向小亮道歉。
※ 小亮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你有什么啟發?
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為人寬容,就能夠解人之難,補人之過,諒人之短,我們為人寬容,就能夠贏得朋友,贏得友誼。
情景活動五:你會怎么做(見教材p103頁材料)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兩個情景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寬容/不寬容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腳。
情景1: 乙:太不像話了!長眼沒有? 甲:叫什么叫?踩你有怎么樣?
情景2:甲:真對不起,踩了您的腳。 乙:沒關系,難免的。
想一想:(學生討論回答)
情景一的結果可能是:兩個人大打出手,兩敗俱傷
情景二的結果可能是:化干戈為玉帛,相安無事
你對情景一的評價:兩個人都沒有寬容之心,為一點小事出言不遜,這是很不可取的。
你對情景二的評價:一個人真誠的寬容他人的過失,他就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也是一個快樂的人。
教師講述:(按教材p103頁內容講述強調)
(2)寬容帶來心靈的安寧和滿足
(按教材講述后學生討論)
情景活動六:生活中,人們對寬容有各種各樣的理解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提高辨析能力,使學生明白寬容是有原則的,需要講究一定的策略。)
o 生活中,人們對寬容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讓我們對下列觀點加以辨析。
※ 寬容意味著事事都要做出忍讓。
※ 寬容意味著事事都要遷就他人。
※ 寬容是懦弱的表現。
※ 寬容等于縱容。
※ 要寬容就沒有原則,講原則就無法寬容。
※ 對缺乏寬容心的人是無法講寬容的。
※ 寬容對方無意的傷害,不寬容對方有意的傷害。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講述。)
教師講述:
寬容并不意味著我們是非不分,愛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寬容,是有原則的,不是盲目的。(板書標題)
(3)寬容是有原則的
想一想: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寬容?
(學生討論后教師按教材講述。)
(4)寬容也包括自己在內
寬容不僅是對他人而言,也包括自己在內。
寬容自己就是要接納自己,實事求是地面對自己;寬容自己意味著承認“人無完人”,容許自己發錯誤,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信心和希望。
三、課堂小結
(按板書小結本節課要點)
四、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總第24課時)
教學內容:講授第二框——“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怎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框題: (二)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二、講授新課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情景活動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號
(活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通過活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想一想:
※ 你有過被人捉弄的經歷嗎? 當時心里是什么滋味兒?
※ 自己不喜歡的事能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 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能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不能。你喜歡,不等于別人也喜歡,還是應當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想,否則真有可能好心做壞事。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引入本節課第一目的教學。)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內涵
(學生朗讀教材后,教師強調講述)
相關鏈接:(學生閱讀后思考回答問題)
※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受到了什么啟示?
(2)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學生朗讀教材)
(3)關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教師可按教材講述)
2、理解至上 善待他人
情景活動二:就“管鮑之交”談談自己的看法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 就“管鮑之交”談談自己的看法。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想人之想,理解至 上。如果我們都能夠時時處處都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他人的難 處,我們就能夠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贏得真摯的友誼。)
※ 把你經歷中得到別人諒解時的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1)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就是社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情景活動三:小蓉與母親的比較(教材p107頁)
(活動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說明換位思考要深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
(2)換位思考的要求
(學生閱讀教材后思考問題)
想一想:
※ 換位思考對我們有哪些要求呢?
(3)以欣賞他人的態度待人
(學生閱讀教材后討論活動內容)
情景活動四:我最欣賞的同學(見教材p108頁材料)
(要求學生參與討論交流)
教師講述:
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我們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度,多一分欣賞,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愛心。
相關鏈接:(見教材p108頁材料)
三、課堂小結
(按板書小結本節課知識點。)
四、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總第25課時)
教學內容:講授第二框——“平等尊重你我他”
教學重點:
1、人與人的平等首先是人格與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人與人的平等不以富貴、貧賤以及智愚來衡量
3、與人的平等不能以貌取人
4、在學校生活中,“平等”更多地表現為平等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框題: (三)平等尊重你我他
二、講授新課
1.人生而平等
(1)每個人都有做人的尊嚴
情景活動一:周總理與普通工人的故事
活動設計意圖: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
(學生閱讀材料后思考回答問題)
※ 國家總理和普通工人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說明盡管我們每個人的地位和條件不同,但人生來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應得到充分的尊重。)
※ 你是否因為家境、智力、身體等原因而產生過“優越感”或“自卑感”?
※ 把你成功克服盲目的“優越感”或“自卑感”的經驗說給大家聽。
盡管我們每個人的境遇和條件不同,但人生來平等,這種平等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
想一想: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表現在哪些方面? (p109頁)
(2)人的差異需要得到尊重
情景活動二:為什么不能以貌取人
活動設置意圖:認識“以貌取人”的害處,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長補短的現實基礎。(學生閱讀材料后,思考討論問題)
想一想:
※ 相貌主要取決于什么? 我們為什么不能以鄉貌取人?
相貌主要取決于天生。人與人之間相貌是有區別的,但是相貌的好壞 并不能夠代表人品的好壞,素質的高低,以貌取人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也是不能平等待人的表現。
※ 我們判斷一個人、與人交往,應該看重什么?
看重他的品德、學識和他對社會的貢獻等
教師講述:
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才有人類對平等的不懈追求,才凸現出平等的可貴。這種差異是我們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長補短的現實基礎。自己的某些優勢,不是驕傲的資本;自己的某些劣勢,也不是自配的理由。增強平等意識、平等地待人、相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
(3)平等對待弱勢群體
情景活動三:殘疾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學生閱讀教材)
活動設置意圖:認識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能夠平等地對待那些處境不利的人。
想一想:
※ 你是怎樣看待個別同學的行為的?
這些同學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不能夠平等待人,不懂得尊重他人,是缺乏道德的表現。
※ 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弱勢群體?
婦女、兒童、殘疾人、老人、農民工……
※ 你能設身處地體驗處境不利的人群的酸甜苦辣嗎?
※ 對于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能夠多些什么?
首先,我們應當平等的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其次,我們應當盡力幫助他們,自覺維護他們的合法利益。
教師講述:
弱勢群體是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總稱。在社會生活中,弱勢群體的平等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我們應當平等地對待那些處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相關鏈接:(見教材111頁)
想一想:“男尊女卑”在我國有哪些表現?對此我國的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2、尊重從我做起
(1)受人尊重施人的基本權利
情景活動四:企業家與小販的故事(教材p111頁)
活動設置意圖: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富有尊嚴的個體,受到別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權利。
想一想:(學生閱讀材料后,討論回答問題。)
※ 聯系上例,說明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應該如何表達你對他的尊重。
對待處境尷尬的人:不隨意去打聽別人的處境,也不傳播相關信息,真誠地提供幫助。
對待父母、老師:尊重他們的勞動,用優異的成績和表現來回報他們的付出就 是最大的尊重。
對待同學、朋友:尊重他人的隱私,不盛氣凌人,不恃強凌弱,平等的待人……
想一想:在交往中,怎樣做到尊重他人?
教師講述:
在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富有尊嚴的獨立存在的個體,受到別人的尊重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的尊嚴,尊重他人的基本權利,尊重他人的主體地位。
尊重他人,要求我們做到禮貌待人、平等待人、誠心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2)遵守規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
情景活動五:在公共場所(教材p112頁材料)
活動設置意圖:讓學生懂得參與社會活動要遵守一定的規則,要做到尊重規則、遵守紀律。
(學生閱讀材料后討論回答問題)
※ 這些人的行為是尊重社會的行為嗎?
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連最基本的社會規則都沒有遵守,我們尊重社會,遵守規則就是主要表現之一。
※ 出現這種行為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原因可能有:社會風氣不好;這些人的公民基本素質太差;缺少公民公德教育……
※ 我們如何做到尊重社會? (教材p112頁教材第二段)
尊重道德、遵紀守法、遵守規則、承擔義務和維護權利、愛護公共設施和環境都是對社會的尊重。
相關鏈接:(見教材p112頁材料)
想一想:面對“長明燈”、“長流水”等浪費和破壞社會公共設施的行為,我們該怎么辦?
(3)尊重自然是人類的責任和義務
情景活動六:美麗的大自然(教材p113頁材料)
活動設置意圖:讓學生懂得尊重自然與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息息相關,保護環境是尊重自然的最好表現
(學生閱讀材料后討論回答問題)
※ 說說你在臟、亂、差、吵環境下的情緒體驗。
※ 體驗清潔、優美、整齊、安靜的環境帶給自己的好心情。
※ 處于對自然的尊重,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三、課堂小結
(教師可按板書小結本課知識點。)
四、教學后記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教案 篇3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
第1課時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寬容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寬容。
2.能力目標:能夠以自己的行動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
教學重點:為什么需要寬容?
教學難點:寬容與縱容的區別。
教學方法:活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故事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第九課 心有他人天地寬
一、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一)、金無足赤 人各有別
教師講述清朝大學士張英的故事,提問:
(1)、張英的家人和鄰居為什么會轉變態度?
(2)、什么是寬容?并結合故事說一說寬容的作用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寬容是指寬厚和容忍,原諒和不計較別人。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可以化解矛盾,寬容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寬容可以贏得更多友誼。我們生活在需要寬容,我們需要學會寬以待人。
活動:兩個性格不同的人(材料見101頁)
目的:使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有著性格的差異,需要相互寬容,尊重彼此的個性,;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我們寬容合作的基礎。
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討論:
(1)小娛和小樂的性格有何不同?
(2)小娛和小樂能夠成為朋友的原因?
(3)小娛和小樂的友誼給我們什么啟示?
教師小結:一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其實,人世間也找不出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這就需要我們彼此尊重,相互寬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要寬容和原諒別人的錯誤,尊重和理解別人的意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我們寬容合作的基礎。
(二)、寬容他人 悅納自己
活動:小培的故事
目的:使學生明白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寬容的人一定能獲得真誠的友誼。
要求:○1仔細閱讀課文內容。
○2分析小培的行為有何不妥?
○3分析小亮的行為值得稱贊之處。
○4討論小亮處理問題的方式給我們的啟示。
學生發言后,教師歸納: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為人寬容就能解人之難,補人之過,揚人之長,諒人之短;我們為人寬容,就能贏得友誼,獲得更多的朋友。寬容也是一種境界,一個真誠的寬容他人的人,他的境界就提升了一個層次,一個人學會了寬容,他就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方法。我們要學會寬容他人,不懂得寬容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不便和麻煩。讓我們來看看公共汽車上發生的事情:(可以上學生表演書中的故事,完成書中的提問,教師小結,略。)
出示故事:是寬容還是縱容?
小強吃飯很挑食,當菜不合胃口時,就把筷子一摔,碗一推,脾氣大發:“這么難吃,不吃了!”當媽媽要批評他時,奶奶總是說,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不會了!這是寬容嗎?這樣做有什么害處?
通過辯論明確寬容是有原則的。
(三)課堂小結:集體朗誦p102頁的詩,結束本課。
(四)鞏固練習: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本
(五)布置作業: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本
第2課時 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領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道理
2.能力目標: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人生態度。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方法:活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里.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么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以上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例實際上蘊藏著并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二)學習新課:
二、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活動:外號
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閱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說說“起外號”的現象。討論
○1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2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什么?
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所在。
閱讀p105頁“相關連接”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二)、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鮑之交”故事:
閱讀后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么?(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
(三)、課堂小結: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
(四)鞏固練習: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本
(五)布置作業: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