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美術第3課:門的故事 教案
獸面門環設計與制作(2) 欣賞各種獸面門環造型,感受門的裝飾美感,激發學習興趣,創造具有個性的獸面門環造型。有關門的圖片資料和多媒體課件、陶泥獸面門環實物、紫砂泥及手工成形工具等。1、展示多媒體課件。2、按鉛筆設計稿通過堆、塑、 捏、搓、壓、雕、粘等手 法 塑造獸面門環。3、修飾溜光,調整完成。
成果展示交流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交流,進一步體驗門文化的魅力、提高審美觀,能用作品美化環境。 單色臺布、展臺(用課桌椅、講臺等搭建)、陶泥門、門環、柱頭等學生作業。 教室里把學生的作業布置成“門的藝術作業匯報展”,設計展覽會的海報;召開作業展評會等。七、教學內容與材料的開發 (一)教學內容的開發 1、吹塑紙版畫創作教學 我國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在宋朝時,木刻印刷的門神、鐘馗等年畫,民間就已普遍貼用了。我國各地的年畫特點鮮明、鄉土氣息強烈,極富民間色彩和裝飾效果,深受勞動人們喜愛。用吹塑紙為板材仿木版年畫的藝術韻味,創作一個現代門神的形象,既是本課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同時達到美化居住環境目的。 2、探究性學習教學內容a、中國建筑的門文化歷史背景。b、進行有關中國建筑門的形式制度的課題的研究。 (二)教學材料的開發 除了教材上介紹的紫砂泥以外,還可用以下幾種材料做獸面門環浮雕和柱頭。 1、石膏獸面門環浮雕和柱頭可將石膏粉加水后調成漿狀,灌注到紙盒內制成石膏模型,然后用刻刀雕刻成獸面門環或柱頭。并且還可以用顏色、金粉等材料通過土、擦、罩清漆等方法,將其做成各種材質的效果。特別是將獸面門環做成銅的效果,直接可裝在門上做裝飾,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成功感。 注:獸面門環和柱頭也可通過先做泥稿、翻制石膏模具、再翻石膏模型的方法制作。2、造型土獸面門環浮雕和柱頭 美術配套材料中的造型土是白色的,它的性能與紫砂泥、雕塑泥等差不多(但造型土好象有點彈性),可塑性強,用它來制作門環、柱頭等方法與陶泥制作基本相同,干后也可用顏色做成各種材質效果。 3、木頭獸面門環浮雕和柱頭 取一些容易雕刻的木頭,用木刻到進行雕刻,制成木頭獸面門環浮雕或柱頭。 除上面所講的材料外,生活中肯定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材料都可以用來做創造美術作品的材料。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去創造。八、作業要求美術作業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亦是教學評價的依據。作業要求規定的越具體,則教學評價越容易進行。作業要求由三個層面的內容組成: 1、基礎層面: a、 用紫砂泥制作陶泥門。掌握制作陶泥門的方法。 b、 用紫砂泥制作獸面門環浮雕。 c、 用紫砂泥制作古希臘柱頭浮雕。 2、深化層面: a、 通過堆、塑、捏、搓、壓、刻、劃、雕、粘、溜光等手段來塑造形體,要求 物體輪廓清晰,有虛實感和層次感,立體感強。 b、為作品配底裝框,使作業成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3、探究層面: 可根據各人的興趣愛好,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門、門環和柱頭,培養在平常的材料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九、教學評價要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甄別和選拔。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與能力。 本課的重點在激發興趣,發展想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方面,應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投入到制作陶泥門、獸面門環和希臘柱頭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去。依據作業要求的三個層面,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教學評議和欣賞活動。 評價的內容:①掌握知識與技能要求(基礎層面)a、作品是否具有浮雕的感覺?立體感強嗎?b、陶藝效果如何?制作方法掌握得如何?c、獸面門環的造型是否生動?有沒有藝術感染力?d、柱頭的三部分(柱頭、柱身、柱頭底座)比例是否恰當、和諧? ②學習過程要求(深化層面)a、造型是否生動、有無藝術趣味?作品是否完整?b、學具準備是否充分?c、參與實踐操作過程中的態度是否積極認真? ③獨創性要求(探究層面) 作品與眾不同,材料和創作手法新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意。評價的方法:①學生自評——評價自己的作品、發表學習感受。 ②學生互評——相互評價、發表不同見解、討論。 ③教師點評——對獨創性作品進行個案分析評價。十、信息與資料 1、四合院大門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建筑的典型代表,馳名中外。封建社會,住宅及其大門直接代表著主人的品第等級和社會地位,所謂“門第相當”“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人們對大門的型制和等級是非常重視的。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門,從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一間或若干間房屋構成的屋宇式大門,另一類是在院墻合隴處建造的墻垣式門。墻垣式大門的住宅,則多為社會下層普通百姓居住。墻垣式門最普遍、最常見的形式是小門樓形式,它的樣式盡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異,主要由腿子、門楣、屋面、脊飾等部分組成,一般都比較簡單樸素,也有為數不多的豪華小門樓,門指以上遍施磚雕,雖不氣派但卻十分華麗,顯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虛榮。 門鈸:門鈸是古時用來叩門的響器,又有裝飾作用,一般用響銅制成,用鉚釘固定在兩扇宅門上,左右各1個。 門礅:大門的枕石俗稱門礅,是擺放在四合院大門門樓兩端的枕石。 影壁:影壁是四合院的一部分,也是大門裝飾的有機組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2、門神 門神,中國神話中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和郁壘,將他們的畫像貼在門上,能驅鬼辟邪。到了唐朝,門神的畫像都換成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3、門聯 門聯是一種貼于門上的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門聯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 4、君士坦丁凱旋門 凱旋門是古羅馬皇帝率領出征軍隊得勝歸來所通過的“大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建于公元三一五年,是當時的市民和元老院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的米爾比奧橋(橫跨臺伯河)擊敗麥克仙烏斯而建的。君士坦丁凱旋門由三個拱門形成,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氣勢宏偉。凱旋門的里里外外充滿了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君士坦丁凱旋門壯麗輝煌,它成功地應用了券拱結構,那高大而又威武雄壯的形體與這種紀念性建筑的主題十分協調。凱旋門的創造,也使得后世的野心勃勃的武力征服者為之神往。10xx年以后,法國十九世紀威震一時的拿破侖讓人依照帝國遺風,在巴黎協和廣場前也建起一座雄獅凱旋門。 5、科隆大教堂大門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3世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表充滿了垂直向上的線條和數不清的小尖塔,教堂大門的門臉裝飾更是充分顯示了這種風格。并列的左右兩個大門,中央有石柱相隔,門的兩側有四層向外疊出的尖券充滿了中央的開間而與左右的立柱相連。四層尖券的上方又加了一層三角形的邊框,使門臉與整個立面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在幾層尖券基部及門上方的券面上都布滿了石雕,它們的內容多為新約故事和圣徒像,形象地向人們宣傳著教義。 教材上向我們展示的是科隆大教堂大門那清奇冷峻的、充滿宗教神秘色彩的門扇裝飾。 科隆大教堂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正是科隆大教堂的優美建筑和那湖光滟影的萊茵河讓舒曼寫出了舉世的名曲《萊茵圓舞曲》。6、伊什塔爾門巴比倫城遺址在距伊拉克首都巴格達90公里處,20世紀初,被德國考古學家領銜的多國聯合考察隊發現,并在遺址上挖掘出寧馬赫神廟、伊什塔爾門、游行大街和漢謨拉比的王宮。據記載,巴比倫城共擁有100多座城門,每座城門以巴比倫人崇奉的神命名,被人們稱之為“百門之城”(巴比倫詞義為“神之門”)。但其中最著名最宏偉的的是城市的北門——供奉伊什塔爾女神的伊什塔爾門。伊什塔爾是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戰爭和勝利的女神。整個城門是由兩個形式和規模完全一樣的門并聯組成,高達12米。每道門有4個望樓,望樓和望樓之間有拱形過道相連。墻外壁都是用色彩艷麗的彩釉磚砌成。門墻和塔樓上嵌滿藍青色的琉璃磚,上面飾有獅子、公牛和蛟龍等象征神靈的動物浮雕。獅子代表阿達德神,蛟龍是巴比倫城主神馬爾杜克神的象征。每塊浮雕高約90厘米,共有575座。整座伊什塔爾門顯得雄偉、端莊,色彩絢爛奪目,給人以大氣磅礴、堅不可摧的印象。 1958年起,伊拉克政府開始對城址中的遺跡進行修復,現已修復的有寧馬赫神廟、伊什塔爾門、游行大街等。游人駐足門前,無不為巴比倫的精美藝術所折服。 7、巴黎圣母院大門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30年,法國哥特式藝術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集宗教、文化、建筑藝術于一身,整座教堂從墻壁、屋頂到每一扇門扉,窗欞,以至全部雕刻與裝飾,而且都是用石頭雕琢并砌成的。它那精美華麗的建筑雕飾,玲瓏剔透的塔尖和鐘樓,五光十色的彩色鑲嵌玻璃窗,以及墻面各部位的千姿百態的雕像,使古往今來的世界游人都嘆為觀止,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譽為是一組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巴黎圣母院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國王廊”,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窗,中間為玫瑰花形的大圓窗,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塑像。上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柱。教材上向我們展示了巴黎圣母院大門細部的風采。三個大門洞為哥特式風格,正中間的表現主題是“最后的審判”,右側門洞人稱“圣·安那門洞”,上面的浮雕刻于12、13世紀,第三個門洞叫做“貞女瑪麗亞門洞”,是最精美的一個。8、古希臘柱頭 古希臘建筑經過長期的實踐,先后創造了三種優美的柱式:多利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它們體現了三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理想。多利克式柱式具有樸素、壯實等男性體態和性格,是仿男人體的。而愛奧尼式的柱式則具有女性體態和性格的秀美輕巧等特點,是仿女人體的。科林斯式的柱式是多利克式和愛奧尼式兩種柱式的進一步演變的結果,因而它顯得更加華麗,更富有裝飾性。古希臘的這三種建筑柱式后來被羅馬人繼承運用和發展,并隨古羅馬建筑而影響到全世界的建筑。 9、地獄之門奧古斯特·羅丹(法國)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地獄之門》是他應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要求,從12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中汲取創作題材,并且從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雕塑大師們那里吸取了造型藝術的靈感,創作的著名大型雕塑——一個紀念性的大門。這一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并與建筑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最后《地獄之門》只完成“吻”、“思想者”、“亞當”、“夏娃”等,但這些完成的作品獲得普遍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