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5課 大提琴
一、教材分析 《大提琴》
本課《大提琴》以“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學習《大提琴》活動使學生對抽象繪畫有初步的認識,從而豐富學生的造型表現語言,提高運用繪畫表達個性的能力。
教材《大提琴》以介紹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點入手,進而把對樂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為學習側重點,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教材從多角度,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感受新奇的視覺效果,嘗試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繪畫的創作,體會抽象繪畫的特點與魅力。
教材從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圖片欣賞到局部特寫,再到畢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獨特造型特點進行創作的拼貼畫,通過感受、欣賞、表達等活動方式,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抽象繪畫的審美心理結構。
“活動一”安排了拼貼畫的形式,并限制一定條件,易于學生操作完成。教材提供了方法指導,讓學生一目了然,利于面向全體的基礎學習。但是這個活動只是一個小練習,難以支撐一個獨立的課時。接著教材展示以線條組織畫面的范圖,提示了另一種藝術創作的思路,對學生從多角度予以創作啟示,培養學生積極發散的思維品質。另外教材還展示了自行車的系列變體繪畫作為知識的補充,提供繪畫從具象到抽象的多種變化思路與表現技巧。 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5課 大提琴
在此基礎上設置的“活動二”,主要是幫助學生實踐運用一定的造型表現方法獲得新奇的視覺形象,對抽象繪畫的形式特點與表現技巧產生初步的認識。從教材呈現的側重來看,編者更加希望學生先用以線條為主的方式組織表現抽象的藝術形象。同時,從幾幅教材的示范作品來看,編者希望學生打破對樂器造型原有的線形感受,通過造型秩序的重新組合呈現一種新的線形感受,使作品在體現抽象意味的同時,保留一些具象繪畫的視覺感受。
最后教材設置了創作一幅具有音樂性的抽象畫作為“活動三”,活動圍繞綜合樂器造型、音樂感受與美術表現三者之間的關系展開。
教材有意識對比安排了兩幅表達不同音樂情境的大師繪畫作品。學生易于在對比欣賞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現語言,編者在“活動二”突出線形表現的基礎上,在“活動三”的版面中安排了一組圖例,深化了不同線形對表達音樂感受的不同作用。同時,在“活動三”的學習指導文字中,還強調了色彩這個重要的表現元素。在針對性的欣賞、分析的基礎上,配合一些動手小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點、線、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繪畫表現中具體組織、運用的認識。
應把造型要素的運用始終作為教學關注的重點,引導學生綜合所學,嘗試用視覺形象的符號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著力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將藝術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藝術成品的能力。
“資料庫”中提供了一些繪畫大師的生平資料。介紹了康定斯基自傳中提到的一次重要經歷,有助干加強學生對畫家創作構思與表現的認識,同時還選擇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樹的變體系列》,使學生感受繪畫創作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學習大空間”的圖文提示學生從其他造型藝術中尋找與音樂相通之處,引導學生對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拓展了進一步學習的空間。
二、教學目標
◆能夠把握樂器造型的特點,領悟造型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