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暢想教案
一、簡介本節課的主題:借助大自然賦予春的氣息,調動學生內心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大膽的想象和聯想,通過不同的角度感受與表現春天,體驗自然美與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表現方式。
1.教材是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的。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開發、豐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學科整合。以播放影視資料春天的生活景色為課堂引入,引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和體驗;而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文學作品的朗誦,又讓學生們領悟到春天的另一種表現手法,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意識。
2.以“欣賞、啟發──聯想、情感輸入──交流──拓展”為展開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式。(1)通過直觀欣賞展開藝術思維,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等交流方式獲取更多的藝術營養。(2)提供表現參與的機會,創設展開豐富聯想的空間,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為心境共鳴創造條件。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一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材“春天的暢想”主要圍繞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現方式而展開。在這樣的題材中,學生的許多生活經驗和個人情感及愛好都能釋放出來,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想和收獲,個人情感也得到升華。因此,以這種教材內容編排作為培養學生美好情感,使之獲得再創造能力的載體,恰當且順應了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和審美能力;具備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現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想象力,培養學生繪畫創作的表現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結合自己的觀察、發現、大膽想象和聯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藝術素材;欣賞過程中,體會大自然與藝術間的轉換和交融所帶來的美感。
2.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通過欣賞、分析、交流、聯想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感受藝術家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加深情感體驗。
3.形成積極參與的交流意識,激發創作興趣;初步完善創作構思,感受成功體驗。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評價美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充滿激情地學習,用情感來體驗,用心靈去感悟,用畫筆去描繪。
教學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和諧的交流與對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共享彼此的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觀念。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不斷鼓勵學生樹立學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