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上:05課 走進微觀世界
1)了解和歸納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以及構成形式和規律,形式上的簡單或復雜、平面或立體、空間和層次、秩序或自由、集聚或分割、點線面的組合變化;
2)畫面呈現的視覺效果,如:動蕩或平靜、粗獷或細膩、堅硬或柔弱等等。
通過議論啟發聯想,綜合科學知識,進一步歸納大自然的形成和變化的基本規律:原子的結構與裂變、細胞的繁殖與泯滅、生命的成長與延續,一切事物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由此對應藝術形態的創造規律:藝術的造型也是由基本元素構成,它們被簡單或復雜地組織在一起,構成美的圖形、體積和空間,使形不斷分割,最終得到點、線、面,所有的形都是由點、線、面集聚而成的。人類根據不同的認識建構不同的形態,創造出千變萬化的藝術形象,表達豐富的內心世界。
以上教學過程中,穿插小訓練,用簡要的點線圖示歸納課本上微觀圖片呈現的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形式,活躍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更真切地感受微觀世界的現象。通過記錄、想像、設計基本形,組合形狀構圖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進一步發現和探究圖形的奧秘,從觀察、體驗和想像、創造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方法。課時結束之前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科普雜志和報刊、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收集更多的圖片資料,為下節課確定表現形式,為制作和繪畫準備設計創意草圖以及必備的工具材料。
第二課時進行創作,可根據條件選擇繪畫、計算機輔助繪畫以及制作立體模型等造型方式進行表現。作業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點和線的構成,設計單元形進行組合,構成圖畫或立體模型。教材選用了不同單元形構成的畫面和插接的方法制作的構成模型,在教學中可以靈活使用。首先讓個別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制作方法和過程,共同商榷改進辦法。通過這一過程對學生的創作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和要求。創作作品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在課堂輔導中,對學生的構思和制作細節進行啟發,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隨時進行展示和評價,利用評價的方式對學習進行導向。最后,展示學生作品,對教學做出總結。
4. 教學評價
從參與態度、制作水平、創意表現的獨特性等方面給予評價,體現多維性和多極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要求;通過自評、互評和建議參考等不同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在積極參與中發展自己的表現能力。
四、教 學 選 擇
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時間條件、教學條件和學生水平差異篩選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時量。教材提供的圖片可以直接作為平面設計的素材,用鉛筆和彩色鉛筆繪制,或運用剪貼方法制作;立體制作也可以考慮使用其他材料。
五、教 學 建 議
1. 關于教材處理的建議
運用顯微攝影圖片與藝術作品對應聯系,說明藝術創造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印象。“原子”和“神經細胞網絡”呈現不同的形象,但結構方式相同,和“大腦神經網絡”“燈心草細胞結構”“原子博物館”“裝置”“插接模型”大同小異。
“浮游生物”“納米管”和“形成細胞團的過程”聯系構成中的單位要素,用以說明物質變化豐富的造型和動態形式,從奇妙的變化中啟迪學生的創造欲望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