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上:05課 走進微觀世界
形狀 指物體或圖形由外部的面或線條組合而呈現的外表。
形象 能引起人們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形狀或姿態。
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 現實形態分為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而人工形態的創造都是基于對自然形態生成和變化的認識、理解。由于造型的動機(魔法巫術、宗教、傳達、審美)不同,人類不僅把自然形態作為模仿的對象,而且還作為功能、構造和美的形式(對稱、比例、調和、平衡、對比)的范例。所以,研究自然形態的生成過程,即可了解形態的本質。
●參考書目:
*《科學世界》2000—2002年有關內容 《科學世界》雜志社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形態構成學》 辛華泉編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教案]趙戈老師的教案
課目
第5課 走進微觀世界
年級
9年級上冊
執教
趙戈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發現和欣賞微觀世界呈現的形式結構美感,探究自然結構與圖形結構的共同規律;根據自然現象進行想像和表現,創造性地運用簡單元素構成圖形。
課前準備:多媒體演示課件、演示掛圖、作業范式等等。
一、導入
首先,我們來學習名詞“形態”。
形態是指事物的形狀和神態,也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形態包括形狀和情態兩方面,讓我們舉例說明:
荷花是我們常見的植物,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對荷花的一系列描寫,如:裊娜的、亭亭玉立的等等,是荷花在“月色”這一特定條件下給作者的感受,也就是荷花此時的形態。
從高空俯瞰河流,和平常角度有什么不同?大家談談感受?
紅墻、黃瓦,碩大的屋頂給我們什么感受?使我們聯想到什么?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以其特定的方式表現著自己,它們有沒有規律可循呢?今天,讓我們通過電子顯微鏡深入到物質的內部,去尋求新的視覺感受,探究構成世界本質的奧秘。
→字幕
→荷花
→俯瞰河流(學習大空間)
→故宮
二、欣賞分析(以形式和情感為線索進入)
欣賞活動導向:
1. “原子”整齊排列,秩序感的體現顯而易見,“神經細胞網絡”看上去復雜零亂,它的秩序是怎樣體現的呢?是它統一的結構方式,相同的是點和線的組合。
2. 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細胞團形成的過程也是形狀變化的過程,分離和集聚是這一過程的基本形式。
3. 想像浮游生物的變化過程,說說它后來會變成什么樣子;
歸納自然形態的構成形式和規律:基本元素與構成方式。
→“原子”“神經細胞網絡”以及點、線示意圖
→細胞團形成過程
→海洋浮游生物
三、觀察記錄
觀察顯微鏡里的微生物,記錄它們的形象。
四、繪畫嘗試
將記錄的微生物形象經過想像加工成基本形,按一定規律進行組合,畫一幅畫。
→粗鉛筆、彩色鉛筆和作業紙
五、作業講評
作業評價內容:畫面具有形式美感;運用一定的造型規律;基本形創意具有想像力;學習態度認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運用插接方法,制作立體造型。
六、回顧與小結
展示學生作業,總結上一課時的知識要點,導入新課。
大自然的美是在變化統一的矛盾中形成的,人工形態正是基于對自然形態生成和變化的認識、理解。看看這些圖片和作品多么相似。
課前準備:紙板、工具刀、鉛筆和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