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6課 駛向未來
◆能夠想像人類未來生活中交通工具的造型特點及功能要求。
◆能夠在模型設計制作過程中分析出現的各種問題,探究解決、完善的方法。
三、教學思路
教學分三個課時進行,想像和創意、制作模型、展示和交流。
課前布置學生針對身邊交通工具的造型與功能的統一性展開調查了解,或者對感興趣的交通工具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
通過影像資料導入課題,根據教材選用的未來交通工具圖片,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議論,如:新型列車流線型的造型,產生升力、在行駛中保持平穩的雙翼,渦輪發動機,給軌道供電的太陽能裝置;連接地球表面與同步衛星之間的升降機軌道使用什么特殊材料,怎樣解決晃動的難題;太空飛船使用什么燃料;海上客車是怎樣懸浮在水面上的等等。
這些問題學生有些可以討論并獲得一些結論,有些則較大超出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范圍。這是正常的情形,關鍵是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始終關注與思考交通工具功能與設計的統一。這種觀念是貫穿本課的一個核心思想。
或者也可以以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為線索,如:兩輪與四輪的車輛在功能上的一致與區別(轉向、驅動等問題),制造方式的改變(手工制造與機器自動化生產)與交通工具的造型,強調人性化的造型等等。議論的問題不一定要有確切的結論,重要的是為想像建立通道。話題應該包含并強化交通工具的功能、造型、能源、環境保護、社會化和人性化等內涵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創意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些都應是本課貫穿始終的教學提示。
繪制表現創意的草圖,相互交流設計意圖并加以改進。草圖的表現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立體圖、俯視和側視的平面圖均可,以呈現結構、考慮制作和簡單的色彩示意為要求。繪制完成后的學生作業掛在教室墻上進行展示,在比較中進行交流和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入一個寫出簡要設計說明的作業要求:這樣,一方面學生必然要更多思考每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另一方面,對于圖形繪制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來講,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作業要求。
作為這個學習活動的升華,學生對自己設計的解釋與介紹是一種積極的教學處理。教師可以在學生自己介紹的基礎上發動同學來積極完善與補充,最后,教師也可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但是,教師務必做到以教學引導與組織為主,不要扮演包打包唱的角色。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交通工具的功能和造型,討論設計方法的細節,制定較為詳細的制作計劃。制作計劃包括研究設計草圖的可行性,材料工具的選擇與準備,制作工藝步驟的確定和小組成員的分工協作等等。對學習活動進行講評,交代后續課時材料、工具的準備工作,結束第一課時的教學。
第二課開始時,教師明確提出更加富于個性化的設計主張。展示同學中間一個學習小組的設計草圖,指出其中一些 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6課 駛向未來
過于平常的造型處理,提出幾個積極改進的具體建議。
然后,請各組學生自己分析本組設計的個性化問題,并通過本組及與其他學習小組的交流,提出較為新穎、合理的改進方案,并修改本組的設計草圖。
按照構想和草圖制作模型結構,選用卡紙、紙箱板、膠水、膠帶、大頭針、工具刀等材料和工具,分組進行制作。制作過程按繪制平面圖、下料、拼裝等步驟進行,強調制作的條理性。其中,在板材模型的拼裝、折疊、粘貼、支撐和固定等環節中,除對學生進行提示、輔導外,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積極開動腦筋,相互協作,在動手實踐中培養能力。同時,記錄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對制作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并通過這一學習方式體會積累經驗的重要性,細致的細節處理與前面的奇思妙想對應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