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活動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2
3.反映客觀世界形體改變的作品。
客觀世界的形體變化一直是藝術家關注的焦點,作品所刻畫的形象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定的時代特征,從而記錄下勞動改變世界的結果。
4.反映客觀世界色彩改變的作品。
勞動改造世界的結果讓大自然的色彩越來越豐富,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一變化過程。
教師小結引入第二課題。
三、所有的創造都是積極的嗎?
都市的繁華和便捷是人類創造行為的得意之作,但純樸的鄉村氣息卻已漸漸地遠離人們的生活。
四、討論:
教師分組:
美術作品怎樣表現勞動的意義?
五、小組總結:
六、教師總結:
藝術需要不斷的創新,只有全面的理解勞動在創新的過程中重要的作用,才能更深層次地表現藝術作品,使美術作品更具感染力,更能貼近生活,引起觀者的共鳴,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七、思考體驗:
你最熟悉的勞動過程是什么?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你認為人類在不斷超越自我、奮發創新的同時,應該如何兼顧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你要怎樣表現這個主題?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討論,回答問題,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
小組選擇主題:
學生分組討論本組圖片所表達的主題。
各小組派一名同學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組的同學提問,本組成員回答問題。
學生構思畫面構成。
畫出草圖。
學生考慮畫面的形象會比較直觀,教師不要急著解釋,引入下一問題。
藝術家不同的作品風格并不影響主題的表現。
通過分析勞動改變世界的結果來讓學生找到藝術作品表達的主題和勞動之間的聯系
學生的思維相對要活躍一些,會想出不一樣的答案, 教師要適時總結。
教師適當解釋圖片,重點放在美術作品的社會功能上。
美術作品有很多歌頌勞動為主題,但也應該從另一面表現人類的創造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里會主動地尋找和勞動相關的事情和記憶,從而使學生在情感和實踐領域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本節課可以和寫生創作結合起來上,形成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1.教師事先布置校外寫生計劃,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去農貿市場等地進行寫生,或者拍照。
2.美術課上利用寫生圖片或照片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勞動的意義。
3.播放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片段。
4.學生評價勞動和藝術創作的關系。
5.教師講解美術作品如何表達勞動的主題。
6.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資料開始構思創作草稿。
7.教師輔導學生完成從草稿到正稿的過渡。
8.教師講解創作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9.學生完成創作過程,可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小品,繪畫,泥塑等。
10.教師學生一起完成展示匯演過程。
11.學生總結本次活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