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音樂走進非洲教學設計
5、分兩組,以狩獵為題目,創設生活場景營造氛圍。6、創編短小的鼓樂片段進行表演。7、找兩個同學到前面演奏,下面同學和老師表演。 第一排同學跟教師做表演,后面同學做鼓的意味。8、欣賞片段 9、欣賞舞蹈。總結特點:全身都在動,沒有呈示化的語匯等10、聆聽旋律與節奏。 找幾個同學到前面用現有的樂器演奏。其他同學在下面做律動。最后合著音樂一起演奏。 合著音樂跳著非洲的舞步走出教室。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音樂的狀態。既讓學生體會非洲文化的與眾不同,也調動學生了解非洲及欣賞非洲音樂興趣。 通過鼓分類的介紹,加深學生對非洲鼓的印象及演奏技巧。 通過身體律動和樂器,師生共同表現非洲音樂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創編及師生的合作演奏,進一步體會非洲音樂的特點。 通過模仿和創編,對學生創造力有所啟發,看來鼓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通過欣賞,了解鼓,舞蹈,服飾在非洲人的圖騰崇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了解非洲音樂和舞蹈的特點。 讓學生了解舞蹈是非洲音樂另一重要元素,同樣有著獨特的魅力。 師生互動,用身體律動和樂器共同表現非洲音樂獨有的精神氣質。 通過師生身體律動及樂器演奏,讓學生知道非洲音樂的發展及在世界音樂寶庫中價值,在世界音樂藝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點評:劉文晶老師所做《走進非洲》一課,能夠站在促進初中學生音樂思維發展的高度,抓住本課內容的關鍵——非洲原始的“鼓與舞”的文化內涵,挖掘“鼓與舞”的意味;使學生結合現有的音樂生活經驗,在親自體驗、感受音樂過程中,尤其是由開始的單聲部演奏訓練、體驗到后來的多聲部合奏表演,提高學生對所學音樂的興趣以及對作品的理解深度。這樣,容易建立起自己一定的審美尺度、形成相對科學的審美價值觀。教師蘊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音樂思維的引導、引深的操作程序是逐漸生成的,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不過由于教師的性格過于文靜、優雅,課堂上顯得對音樂所富有的表現特性張揚不夠,或可以說“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