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音樂《走近貝多芬》課程設計教案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與教材和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努力發揮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中所特有的審美功能,做到將基礎和基本功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與情感體驗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 教學背景分析
1、 教材簡介:本節課選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音樂出版社合編版教科書第14冊,根據第五單元古典精品——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片段為主要教學內容,并以貝多芬生平作品欣賞為擴充。
2、 課題的作用:對名人的崇拜可以說是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它為青少年直接提供了思想言行規范化的模式。在崇拜心理的驅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開創意志和獻身精神會強烈地影響崇拜者,啟示他們該如何對待成功和挫折。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是跨時代的領軍人物,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杰出代表。他的創作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加以概括。他的音樂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這對處在人生起跑線上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是樹立了一個不畏艱難困苦,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為人類和平共融而奮斗的英雄楷模形象。
3、 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演唱)貝多芬作品,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建立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形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善(2)教師通過創設意境、引導啟發學生多聽、多唱、多思考、多聯想達到完整的情感體驗。(3)訓練學生以飽滿的熱情、豐富的情感和圓潤的聲音演唱好歌曲。
4、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達到音樂情感體驗的較高層次。難點——第三樂句最后一拍與第四樂句連線相加時值;學生通過體驗后的情感外化。
三、 為達到教學目標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本節課制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圍繞著學生能達到較高的情感體驗。而這種生理與心理的體驗過程,必須通過教師在聽覺感知、視覺感知、運動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欣賞、歌唱等音樂活動中入情入境、聲情交融,才能深刻體驗音樂的魅力。
1、 在聽覺感知中體驗音樂的情感。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用悅耳動聽的音響以及精致巧妙的音樂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所運用的聲音是有組織的音樂序列,必須依靠聽覺感知,發展音樂聽覺也是發展一切音樂能力的基礎。貝多芬的作品有鏗鏘激昂、充滿力量的《貝多芬第五交響》,也有借景抒懷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更有浪漫情懷的《月光奏鳴曲》、《獻給愛麗絲》等抒情小品。本節課選用了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片段、《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片段、《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片段、《月光奏鳴曲》、《獻給愛麗絲》這些極具表現力的作品是讓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聆聽感受大師的魅力、進而達到一種心靈溝通和共融。更能讓學生品嘗到一桌豐盛的聽覺盛宴。
2、 在視覺感知中體驗音樂情感
音樂教學領域借助影像畫面的視像性、具體性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思維,如身臨其境般在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情感。在本節課的材料選用上基本上都選用一些視聽結合的音頻文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片段和《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片段材料選用的是美國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幻想曲系列,動畫的畫面配有經典的音樂更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課的引入部分引用了電影《貝多芬傳》中耳聾的一個片段,生動直觀的給學生展現了貝多芬面臨人生的巨大不幸,進而更加突出了貝多芬堅強、不屈的意志品質;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繹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片段,龐大的合唱陣容、配置精良的管弦樂隊、精湛的指揮技藝,無不再現這首人類和平頌歌的無窮魅力,讓學生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