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七年級音樂教科書上冊第五單元—— 憶紅巖教案
章節名稱西師版七年級音樂教科書上冊第五單元—— 憶 紅 巖
課型欣賞為主的音樂綜合課
學時
1
教
材
分
析本單元包括三首詩歌;《烈士墓前的小花》、《囚歌》和《繡紅旗》三首欣賞歌曲及兩首演唱歌曲《走進歌樂山》、《唱給小蘿卜頭的歌》,讓學生在感知音樂美的同時,引導學生追求崇高理想,學習紅巖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在紅巖的音樂中獲取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是本主題單元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按照課程標準的劃分,本單元屬于集詩歌朗誦、歌曲欣賞、歌曲演唱為一體的綜合單元,紅巖這一紅色主題有相當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特別是作為重慶人,這是中學生第一次從音樂教材的角度展示重慶本土歷史文化及音樂文化,其愛國愛重慶的教育意義是其他音樂不可比擬的,因此教好學好這一單元的內容顯得猶為重要。憶紅巖這一課題內容,主要教學內容是《繡紅旗》,歌曲選自歌劇《江姐》,這是江姐及她的難友們在獄中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含著熱淚,置生死于度外,用全部心血來繡紅旗慶勝利而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由六樂句樂段構成,一字變音的詞曲結合使旋律委婉曲折,數板式的朗誦節奏又讓歌曲蘊含激情,較好地表達了紅巖先烈們的悲喜心情。本堂課讓學生從最熟悉的江姐出發,旨在將學生的思緒帶進紅巖,引導學生了解紅巖英烈的高尚品質,并認識“愛國、團結、奮斗、奉獻”這一紅巖精神的精髓。
教
學
目
標
教
學
目
標
課程標準:能夠在感知力度、速度、節奏、旋律等音樂表現要素的過程中,運用音樂表情術語進行描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并評價其音樂表現作用。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依據歌曲的內容及情緒,自信地、有表情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進行即興創編活動,創設簡單的表演情景或做形體動作,能夠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創作詩詞或簡短的歌詞。養成關注音樂的習慣,能夠用實例說明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喜歡并能夠從傳媒中聆聽音樂,了解和積累音樂信息,愿與同學交換所收集到的音樂材料,交流音樂感受。理解聲音藝術與語言藝術的關系,能夠恰當地選用音樂,烘托詩詞、散文的意境。結合所學的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知識,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夠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音樂相關活動進行評價。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1、能簡單了解紅巖的稱謂來歷及江姐的生平,體會詩歌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2、通過欣賞及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音樂創新能力。3、能夠積極參與本單元的音樂創編活動,并進行在線祭奠英雄的活動,培養學生網絡實際運用的能力。過程和方法:1、通過觀看電視劇片段視頻,體驗視聽媒體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2、通過詩歌的分析理解,了解詩歌對人物形象塑的作用。3、積極參與歌曲情緒的分析探究,練習掌握通過音樂要素進行音樂理解的方法。4、積極參與紅巖精神的探索,掌握綜合各知識點進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學生通過接觸電視劇《紅巖》的片段,朗讀詩歌《靈魂頌》,感受江姐堅貞不屈的精神和紅巖英雄的團結;2、通過欣賞歌曲《繡紅旗》,體會紅巖英雄渴求解放,愛國的情懷。3、通過欣賞及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人物豐富情感,逐漸理解“愛國、團結、奮斗、奉獻”這一紅巖精神,并讓學生認識到,弘揚紅巖精神,創造精神文明,振興中華是我們這一代青少年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