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歌
(包括德育滲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法指導等)
分析、評價、
反思、體會
(二)欣賞
1.《拉薩謠》由何訓田作曲,朱哲琴演唱。五聲宮調式,兩段體,
結構十分精練、簡潔。第一樂段有兩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由第一樂
句喚頭合尾而來。第二樂段句幅溶縮,具有結尾餓性質,節奏變化
大,多次重復同一樂句,與第一段形成對比。她的演唱追求藏歌的
“原職汁原味,”又憑借她的天獨厚的嗓音條件,藝術地加以創造發
揮,加上何訓田時代而又民族化的配器,魅力四射,國內外聽眾都
為其塑造的雪域高原的神音天斕所折服、驚嘆。
a聆聽《拉薩謠》,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
如:憂傷、歡快等。并請學生哼唱樂曲主題。
b聆聽馬頭琴獨奏曲《清涼的泉水》,并在音色、表現手法、風格上與
前者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了解這首樂曲的內涵。
c通過欣賞這首樂曲,了解作曲家。
1.《拉薩謠》
a聆聽錄音,《拉薩謠》表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b《拉薩謠》的旋律有何特點(舒展、緊湊)?音色如何?(明亮、
暗淡)?
c再次聆聽錄音,熟悉樂曲的主題旋律。
教學評價:學生互評、師生共評。
學生轉入下一內容學習:
播放馬頭琴獨奏曲《清涼的泉水》的錄音,學生安靜地聆聽,感受作品的情緒。
五.下課:
1.總結本課
2.禮儀歌曲播放。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欣賞:《天堂》《噶達梅林》
3音樂活動:演唱演奏、配樂詩朗誦以草原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4聽樂、吟詩賞畫:了解音樂與姐妹藝術的密切關系。
能力。
鋼琴、多媒體音響、古詩、圖片等。 學習實踐。
參與實踐
體驗討論
文學與教學結合,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參與實踐體會更深刻。
討論感受,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展示體驗鍛煉個人與集體的配合。
內容的討論評價
實踐參與
體驗感受
內容準備目標過程
教 學 內 容、 過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滲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法指導等)
分析、評價、
反思、體會
教學目標:
1.學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體會歌曲中幽幽思鄉之情。
2.通過欣賞《天堂》和《噶達梅林》,了解中國民族音樂不同的旋律特點、表現手法以及風格特征。
3.借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
教學過程:
1. 唱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播放錄音,請同學們體會歌曲意境,并與《青藏高原》相比較,說說二者表現的情緒有何不同?
(2)老師范唱,引導學生注意切分音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以及反復記號的運用。
(3)讓學生跟琴唱譜,然后填上歌詞唱熟歌曲。
(4)采取多種形式演唱這首歌曲,如領唱、對唱、齊唱等。
2.欣賞
(1)《天堂》
a簡介騰格爾的生平、創作特征和藝術歌曲的概念等。
b播放錄音,請同學描繪出歌曲的意境。
c再放錄音,請同學細心聆聽鋼琴伴奏在歌曲中的烘托作用以及與歌詞的完美融合,并說出來。
d請同學跟著錄音哼唱主旋律并記熟。
(2)《清涼的泉水》樂曲結構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第一段遼闊、悠長;中段旋律跳蕩歡快,情緒興奮活躍;段落結尾出現駿馬奔馳遠去的形象;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表達了人民熱愛家鄉、贊美家鄉的心聲。
《嘎達梅林》是蒙古族長篇敘事歌,原有五百多段詞,后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了四段,又由作曲家桑桐選擇其中三段配上鋼琴伴奏,并作了藝術處理。歌曲曲調深沉有力,為上下結構,單樂段,五聲羽調式。曲調短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