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嘎達梅林,圖畫展覽會 音樂教案
鮑羅丁(1833—1887) 俄國作曲家、化學家。生于圣彼得堡。從小勤奮好學,醉心于音樂與化學。1856年畢業于圣彼得堡醫學院。25歲獲醫學博士。31歲任醫學教授。1872—1887年創辦圣彼得堡女子醫科大學。他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結識了巴拉基列夫等人,并聽從他們的勸告而從事音樂的創作,成為“強力集團”的成員也是重要原因。鮑羅丁的作品數量不多,但在歌劇、交響樂和室內樂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劇《伊戈爾王子》,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交響樂《第二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鮑羅丁的創作吸取了俄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渾的史詩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廣闊胸襟。
《嘎達梅林》
辛滬光作于1956年。這部交響詩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領導的人民起義——向封建王爺和軍閥作斗爭的歷史故事。作品沿著嘎達梅林的故事情節這條線索逐漸展開。民歌風格的主題展示了草原的遼闊優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嘎達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他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反抗達爾罕王出賣旗地,并勾結東北軍閥強行開墾的行徑。
交響詩的引子由雙簧管奏出。它展現了一派遼闊草原的壯美圖景,也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處在安詳、寧靜的氛圍之中的:突然聽到王爺出賣土地的消息。一段陰森暴戾的音樂出現,第一主題遭到破壞:接下去由小號奏出第二主題。它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人民起義的英雄氣概以及人民群眾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來反抗:樂曲的中部表現了四處集結著的起義隊伍,騎馬背槍奔馳在廣闊的草原上。主題充滿了樂觀的氣息(由單簧管奏出):
最后,銅管樂器奏出悲壯而沉痛的音響,表現人民對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樂那顫抖、悲泣的音調伴奏下,奏出嘎達梅林的民歌主題:這個主題逐漸由哀悼變成頌歌,在強烈的號聲中結束全曲。
辛滬光(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萬載。1951年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于江定仙、陳培勛等。畢業后任內蒙古歌舞團專職作曲,后調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1956年以創作交響詩《嘎達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還有管弦樂《草原組曲》,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弦樂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于長期在牧區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間音樂,熟悉蒙古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于內蒙古音樂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氣息和牧民的性格。
《圖畫展覽會》
《圖畫展覽會》是1874年穆索爾斯基參觀亡友俄羅斯畫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遺作展覽后有感而寫的。哈特曼從國外深造回來后,致力于研究和創造一種能夠把古老的農村建筑同現代的要求統一起來的新的俄羅斯建筑風格。出于共同的斗爭目標,哈特曼同穆索爾斯基、斯塔索夫關系十分親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歲時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術學院舉行了哈特曼的速寫、水彩畫和舞臺設計圖等美術作品紀念展覽。穆索爾斯基參觀哈特曼的紀念展覽會后不久,又從展品中選出他最感親切的肖像畫、風俗畫以及與民間創作密切相關的畫面,寫了一套鋼琴曲,叫做《圖畫展覽會》。他在這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熱情,寫作時樂思和音調源源而來,幾乎是一揮而就。他的這套作品的鋼琴寫法文采斐然,表現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樂手法來描繪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這部作品足以稱為一個輝煌的范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樂改編曲至少有5種。其中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配器的一種最為出色和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