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嘎達梅林,圖畫展覽會 音樂教案
全曲共分十段。它們分別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宮的花園》、《牛車》、《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兩個猶太人》、《李莫日市場》、《墓穴》、《雞腳上的小屋》、《基輔大門》。
每一段樂曲描繪一個特定的景物,而整個作品則用一個叫做“漫步”的主題貫串和統一起來。這個主題是從哈特曼繪畫中獲得的靈感寫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好像是穆索爾斯基自己,可能還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們,在展覽會的觀眾面前走來走去。這個主題在樂曲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成為整套樂曲的基礎。這個主題不論在音調、節奏、和弦連接以及整個表達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羅斯民間歌曲之間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聯系。
1.《牛 車》
兩頭馴順的公牛拖著一輛裝有大車輪的、在波蘭農村常見的笨重而簡陋的大貨車蹣跚而過,這就是樂曲所要描繪的另一幅風俗性畫面。樂隊中低聲部的緩慢而沉重的和弦式進行,表現出這沉重的牛車在不勝負擔似地艱難行進,而在這背景上由大號奏出的一支駕車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調表達著農民對他們不自由的生活和沒有歡樂的艱苦勞動的悲痛感受:
這首樂曲的力度有著很大的變化。樂曲從極弱的音響開始,好像這負重的牛車從遠處慢慢走過來。當音樂到達高潮時,又如牛車已經走到聽者跟前似的。這時候還可以聽到小鼓模仿牛車的吱吱呷呷聲。后來,這駕車人之歌的余音又在帶弱音器的法國號和低音單簧管上閃現,最后便在遠處慢慢地消逝。
2.《兩個猶太人》
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繆耶爾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時寫生的模特兒。這兩個猶太人,一個富有、肥胖、自滿而樂觀;另一個貧窮、羸弱、消瘦、哀怨,幾乎是哭喪的樣子。他們本來是哈特曼的兩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畫中的人物,但在穆索爾斯基的這段樂曲中卻聚在一起,相互交談,相互對照。這兩個人物各有其鮮明的性格特點。他們的心理刻畫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
撒母耳·戈登堡妄自尊大,威風凜凜,又傲慢,又粗暴,穆索爾斯基用間歇的節奏、出人不意的重音、減緩的速度,結合著每一個旋律音的意味深長的加重來表現它,好像這個人打著各種手勢,比手劃腳地不知是在威嚇,還是在勸說什么人似的。這個主題由木管樂器組和弦樂器組的齊奏奏出:
什繆耶爾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同前者截然相反。他機靈,神經質,在富人面前聲音顫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號來演奏。
這兩個主題都有猶太歌曲的一些特點。它們在各自的陳述之后便交織在一起。其中,窮人的主題動機屢次被粗暴地打斷,并被拋棄一旁,而富人的主題終于占據優勢。
3.《基輔大門》
哈特曼為基輔設計的一座雄偉的城門,具有古俄羅斯的建筑風格,并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裝飾,城門同教堂毗連。穆索爾斯基的這首樂曲很好地表達出畫面的基本內容。它包含三個互為對比的形象:
第一個是一首莊嚴的頌歌,它像巨人一樣宏偉和有氣魄。管樂器的合奏強調出它所特有的這一氣質:
第二個音樂形象虔誠而嚴肅,使人聯想到教堂中的祈禱。因為在圖畫中,除了城市外,還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這里用音樂來描繪教堂里傳出的唱詩聲和祈禱聲,且在這里表示對亡友的哀思。
第三個音樂形象是節日的鐘聲,鐘聲中又出現了“漫步”主題。鳴鐘是古俄羅斯慶典儀式不可缺少的內容,樂曲中的鐘聲熱烈輝煌,表現了古俄羅斯首都基輔的節日氣氛。最后,在尾聲中,城門的主題越來越輝煌,呈現出全民歡騰的壯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