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整合:神奇的橋
一、設計思路
幼兒對探索科學知識有著極強烈的興趣,然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傳統的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師生關系局限于“教”與“學”,幼兒往往是被動學習。我認為現代的科學教育應結合探究式學習的理論來展開,通過為幼兒創設探究式科學環境去主動發現問題,使之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感受中大多是固定的,為了拓展幼兒對橋的認知,了解活動橋的含義,由此生成了“神奇的橋”這個整合活動。
為了讓幼兒能對活動橋這一新的科學成果有基本的了解,在這節課中我大膽運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勤于動腦、樂于動手,培養了幼兒對科學活動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學案例
活動目標:
1、在幼兒認識了解普通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活動橋,了解活動橋的用途,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知道部分種類的活動橋。
3、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重點:認識活動橋,了解活動橋的用途。
難點:幼兒設計制作活動橋。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已了解一些普通橋的知識,在教室周圍布置一些橋的圖片,課前幼兒已認識斜拉橋、拱橋等等。
2、幼兒操作材料:橡皮泥若干,油畫棒,雙面膠,膠水,水彩筆,白紙,色卡紙,各種廢舊紙盒,積木,可樂瓶等。
3、幼兒已能基本操作鼠標。
4、電腦,投影儀,“活動橋”課件(附在光盤上)。
5、幼兒會玩《捉魚》的游戲。
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
①幼兒游戲,引入課題。
●幼兒分組玩音樂游戲《捉魚》。
●師:怎么把被網住的小魚救出去?讓幼兒想各種辦法救出小魚。(降低或打開魚網,讓做魚網的幼兒將手抬高、蹲下或兩手打開等方法救出小魚)
●師:有兩個好朋友也想跟我們一起玩游戲,但他們在路上遇到了困難,怎么辦呢?
②播放課件,提出問題。
●師:誰來了?(藍貓)藍貓的船遇到了什么困難? (船高橋低,船過不了橋)淘氣的車遇到什么困難?(橋高坡陡,車上不了橋)
③幼兒討論,集體探索。
●師:怎樣才能讓藍貓的船和淘氣的車都能通過橋呢?
④教師小結幼兒討論結果。
●引導幼兒用“救小魚”的辦法創設各種橋,并鼓勵幼兒相互合作,用肢體動作創編各種橋。(教師巡回觀看)
●幼兒分別表演、講述自己或者跟小朋友合作設計的橋。
2、基本部分
(1)、認知活動橋
①介紹活動橋。(課程重點)
●小朋友想的辦法很多,也很好,藍貓和淘氣的好朋友雞大嬸也想了一個辦法。播放課件:展示雙葉式立轉橋(如圖一、二),
●重點講述雙葉式立轉橋特點及用途。當橋面水平時,車可以從橋上通過,船來了,橋面像兩片樹葉向上打開,船通過后橋面又可以恢復到水平狀態,方便了水陸的交通。
②介紹部分活動橋。
●升降橋(圖三):車通過時,橋面是平的,船來了橋面能上下移動。
●自動旋轉橋(圖四):車通過時,橋面水平,船來了橋面繞一根豎軸平轉90°,船只通過。
③總結活動橋特點,得出結論:可以轉動或移動的橋叫活動橋。
(2)、欣賞活動橋
●幼兒欣賞現實生活中的活動橋(英國塔橋圖五,天津海門橋圖六等)。
(3)、師生互動,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課件中的"問不倒"環節,考驗幼兒,讓幼兒點擊出畫面里的活動橋,鞏固幼兒對活動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