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歌曲:兩只猴子
教材分析:猴子是孩子們生活當中比較感興趣的動物,也知道猴子是比較調皮的動物,猴子喜歡玩跳來跳去的游戲。幼兒園里孩子們也總喜歡像猴子一樣跳上蹦下,但有時候往往會發生一些危險的事情,而歌曲《兩只猴子》既能讓幼兒覺得有趣好玩,又滲透了一定的安全教育。 《綱要》中提出“要讓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因此,我選擇了大班歌曲活動中的《兩只猴子》,旨在通過這首幽默、詼諧的歌曲,引導幼兒大膽地表現,并體驗歌唱活動的樂趣。這首歌曲以故事形式串聯歌曲,篇幅也較長,不利于記憶,因此確定“理解記憶歌詞,學唱歌曲”為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幼兒較難掌握,為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針對我們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借助圖譜,引導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并以多種演唱形式貫穿教學始終,引導幼兒在自然、輕松的情況下學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詼諧的情緒。活動目標:1、在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初步學唱歌曲。2、能感受歌曲的節奏,并唱準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 3、積極參與歌唱活動,體驗歌曲的詼諧、幽默。活動重點:理解記憶歌詞,學唱歌曲活動難點:唱準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活動準備:手偶兩只猴子、圖片小床和記憶歌詞的小圖片活動過程:一、出示手偶“兩只猴子”、圖片“床”,引出主題1、教師:今天,陳老師請來了幾位小客人,瞧!誰來我們大2班做客啦?我們和他們打一下招呼吧!(出示手偶“兩只猴子”)2、教師:喲!這兩只小猴子的眼睛可真亮,在家里發現了一樣好玩的東西,咦?(出示圖片“床”)3、教師:它們發現了什么好玩的東西?你覺得床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幼兒自由講述)4、教師:今天,這兩只調皮的小猴子和床也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想知道嗎?那我們一起來仔細聽一首歌,聽一聽小猴子和床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師范唱)【在《指南》中指出:“要給孩子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通過出示手偶“猴子”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同時也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而一些列輕松的語氣拉開本次活動的序幕,簡單的引入了主題。】二、理解歌詞,學唱歌曲(一)熟悉理解歌詞,學唱歌曲第一段1、教師:你們聽清楚發生什么有趣的事了嗎?我們再來仔細聽一聽!(師再次范唱)2、教師:你聽到幾只猴子在床上玩?這兩只小猴子在床上玩什么呢?這兩只猴子在床上跳,結果發生了什么事情?(一個一個問,根據幼兒講述出示相應圖片,并引導幼兒說一說)3、教師:這時誰回來了呀?媽媽回來啦,媽媽看到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媽媽的心情怎么樣?所以,媽媽急得大聲叫!(根據幼兒講述出示相應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媽媽急得大聲叫了一句什么?(幼兒回答“趕快下來別再跳”,出示相應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4、教師:我們再幫猴媽媽一起叫一叫小猴子吧!(引導幼兒說“趕快下來別再跳”)5、教師:小朋友的小耳朵可真靈呀,聽到了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6、教師:發生了這么多有趣的事,能把它連起來說一說嗎?(師幼共同念歌詞)7、教師:陳老師還能把這么有趣的事唱成歌呢,仔細聽!(師再次范唱)你覺得哪一句最有趣?(分句教學)8、教師:我們跟著琴聲連起來唱一唱這兩只調皮的小猴子吧!(集體演唱)(二)合作演唱歌曲1、教師:你們想當一當小猴子和猴媽媽嗎?那陳老師先來當小猴子唱前兩句,你們來當猴媽媽唱后面的兩句,猴媽媽們記得要唱出著急的樣子喲!(交換角色)2、教師:我們男小朋友來做一做小猴子,女小朋友來做一做猴媽媽,好嗎?(交換角色)(三)學唱歌曲第二段1、教師:兩只猴子在床上跳,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床上還會剩幾只猴子?我們來仔細聽一聽,聽一聽床上到底又發生了什么事呢?(師范唱)2、教師:你聽到床上還剩下幾只猴子呀?這只猴子他又在床上干什么了?結果又發生了什么事?(根據幼兒講述出示相應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所以,媽媽?(出示相應圖片,等待幼兒回答“媽媽急得大聲叫”)媽媽急得又大聲叫了一句什么?(幼兒集體回答“趕快下來別再跳”,出示相應圖片)3、教師:那我們也來唱一唱這只調皮的猴子吧!4、教師:誰愿意來當小猴子的?那你們就當小猴子,剩下的小朋友就當猴媽媽,小猴子、猴媽媽你們準備好了嗎?(交換角色)5、教師:我們一起再幫媽媽把這只調皮的猴子喊下來吧!【讓幼兒熟悉歌曲內容和傾聽歌曲,這是非常常規的一種做法,目的是讓幼兒對歌曲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然后提問幼兒歌曲內容,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能幫助幼兒清楚了解歌曲的內容,并通過男女等多種形式的角色演唱,激發孩子積極參與演唱歌曲的興趣。】(四)學唱歌曲第三段,并滲透安全教育1、教師:剛才兩只猴子頭上都摔了一個包,他們會去哪?后來又會發生什么事?我們小耳朵仔細聽一聽!(師范唱)2、教師:他們還在床上跳嗎?(出示相應圖譜,引導幼兒唱一唱)所以,床上變得怎么樣?猴子們不知道哪兒去了!(出示相應圖譜)找找看床上有沒有?床下呢?(出示相應圖譜)原來,他們去哪里啦?(等待幼兒回答,并出示相應圖譜)3、教師:我們聽著琴聲跟著老師一起把最后發生的事唱一唱吧!4、教師:原來,兩只猴子躺在醫院不能動了,我們也來當一當這兩只小猴子,把你的椅子當小床,準備好了嗎?(當唱到躺在醫院不能動了的時候,要求孩子在椅子上不能動!)躺在醫院不能動感覺怎么樣?(難受)5、教師:所以,歌曲里的這些猴子在床上跳著玩,安全嗎?是啊,我們小朋友千萬不要在高的地方跳著玩,因為保護自己很重要。【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問題“剛才兩只猴子頭上都摔了一個包,他們會去哪?”把孩子們帶入了學習歌曲第三段。孩子們聽完后,知道猴子們因為頑皮都摔傷了,都在醫院治療呢。活動到這里,孩子們都安靜了下來,并借此對幼兒進行了安全教育。】三、完整演唱歌曲1、教師:你們想不想也來當一當這兩只小猴子呀?那陳老師請你們的小手來當這兩只猴子,膝蓋上面就當一張小床,我們邊唱歌邊讓小猴子跳一跳,好嗎?2、教師:想看一看陳老師的小猴子在床上是怎樣跳的嗎?那你們一起幫陳老師的小猴子唱一唱歌,好嗎?(師幼共同演唱)【陶行知說過:“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所以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們通過邊玩“跳節奏”的活動邊進一步鞏固歌曲的學習,孩子們在玩中不僅準確的把握了節奏,還潛移默化的唱準了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而小猴子在床上跳的活潑可愛的形象在孩子們用手“跳節奏”的時候也得到了充分的演繹。】四、結束活動1、教師:小猴子們在床上跳有趣嗎?2、教師:這么有趣的歌曲還沒有名字,誰來幫它取個名字呢?(幼兒自由講述)3、教師:陳老師也給這個有趣的歌曲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兩只猴子》,叫什么? 4、教師:我們把《兩只猴子》一起邊在小床上跳一跳邊來唱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一聽,好嗎?【進一步完整體驗歌曲帶來的詼諧和幽默。】課后教學反思:猴子是孩子們生活當中比較感興趣的動物,也知道猴子是比較調皮的動物,猴子喜歡玩跳來跳去的游戲。幼兒園里孩子們也總喜歡像猴子一樣跳上蹦下,但有時候往往會發生一些危險的事情,《三只猴子》這首歌曲而歌曲《兩只猴子》既富有童趣又具有教育意義,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間接地教育孩子不做危險的動作,在生活中注意安全。在進行教學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進一步解決教學過程的重難點:1、教學與圖譜相結合在欣賞歌曲第一段后,教師通過提問:你聽到幾只猴子在床上玩?這兩只小猴子在床上玩什么呢?這兩只猴子在床上跳,結果發生了什么事情?媽媽看到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媽媽的心情怎么樣?媽媽急得對小猴子大聲叫了一句什么?孩子們邊回答老師邊出示相應的圖片,并引導幼兒有節奏的說一說,這樣很好的加深了幼兒對歌詞內容的記憶,同時加上反復的練唱較好的解決了歌曲中的“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這句歌詞,也使本活動的難點得以突破。在接下來兩段歌曲,我還是采用圖譜的突入呈現,以及教師的講解,和幼兒的反復練唱解決了歌曲中“他的頭上摔了一個包”和“他們躺在醫院不能動了”這一難點。2、完整教唱與單句練習相結合這首歌曲的前兩段歌詞內容是相似的,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重點教學了第一段,從而引導孩子們自己尋找規律來演唱歌曲。在第一段歌曲中的第二句“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孩子們很容易混淆,把握不清節奏。于是,我在活動中重點對這句進行了單句練習,突破“十六分音符”這一難點。3、多種演唱形式與手指游戲角色扮演相結合在重點學唱第一段歌曲時,我采用多種變換練習的形式演唱歌曲,讓幼兒保持興趣。主要通過集體練唱、幼兒自己看圖譜演唱、男女小朋友分組演唱等方式來達成目標。在最后幼兒基本掌握的情況下,加入手指角色扮演游戲,邊讓手指扮演小猴子在床上跳一跳邊演唱歌曲,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活動達到高潮,以至于更好地鞏固練唱歌曲。在游戲環節中孩子們能較好的理解教師所提出的游戲規則和方法,并都很樂意的參與游戲,總之孩子們在愉快中學會了《兩只猴子》這首歌曲。從教學活動過程來看,本次活動還有一些“瑕疵”:1、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地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在通過圖譜理解熟悉歌詞環節,教師忽略了與幼兒的互動,當幼兒不能用歌曲中的歌詞表達時,教師就直接說出歌詞并出示圖譜,教師只是強制的給予,低估了幼兒記憶和說的能力,無形的消減了幼兒對于知識的探索和渴求,導致“教師會告訴我們答案”的錯誤信息。2、《綱要》中的教育理念讓我們越來越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自主性的發揮,都盡可能地在活動中創設條件,讓孩子能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主想象、自主表達。只要是幼兒感興趣、能自發參與的,都是在自主學習。在合作演唱環節中,教師總是指定幼兒應該扮演的角色,雖然大部分幼兒還是樂在其中,但還是有極少數幼兒并不愿意參與到我指定的角色扮演的角色中,或許讓幼兒能自愿的選擇演唱扮演的角色,既尊重了幼兒的自主性,也能讓幼兒自發、自主的學習并參與活動,這樣活動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些。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我們都要以幼兒的發展為主體,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特點發展為目的,挖掘領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準備每個環節,正如綱要中所提到: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那樣才能夠使活動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