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多元智能理論是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2
對于有些人來說,多元智能理論是具有“原創性”的教育理論,但我國教育界目前對該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仍處于 “啟蒙”階段,同時和其它理論一樣,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還有待于繼續發展和完善。[14]當然多元智能理論中要求教師形成尊重差異、各盡其能的觀等具有優點的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另外,對像多元智能理論這樣外來的理論在我國應用有效度有大,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第一,從語境上分析。每一種理論都是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多元智能理論在對傳統智商測試的改革里產生的,它的在20世紀80年代在文化歷史不長的美國產生,美國是個快餐式文化的國家,它于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完全不同。因此,照搬一個這樣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的教育改革,有效性有多大,這是我們的研究者應該首先去思考解決的問題。
第二,從傳統來看。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如因材施教,啟發性原則等至今還在教育實踐中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然也有一些不利于現代教育發展的東西,對這些我們應該把它們放進博物館,而對于像因材施教等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我們應該去研究。當然對于國外的教育理論我們也要研究,但在實施之前卻應對其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和思考,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也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教育學在建立時就以別的學科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如心理學和倫理學,可時至今日也一直是跟著別的學科跑,這很大的程度可能是教育學的理論研究者一直有種追新的心理。只要別的學科一提出什么新的理論,馬上就想到要借鑒到教育里來,以期想獲得對教育的某種或多種的啟示和意義,在獲得這些意義或啟示的時候,也把以前積累起來的合理的部分在啟示和意義中被拋棄了,如全面發展的教育,一開始教育界高唱贊歌,可隨著思想的開放和對文革時期的強烈的批判,部分人很自然就把馬克思主義和教條主義、保守等帶有貶義的詞匯聯系在了一起。這就使得后來的有些人以標新立異,以反對中國過去的所有思想為榮,這也部分地反映在新課程改革里的學術之間的論爭中[15]。
最后,在教育領域進行新的實踐都是艱苦而漫長的工作過程,我們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畢其功于一役”的理論出現。當然,進行教育改革要引進和學習新的理論,但在學習新的理論和思想時,我們應認真地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以科學的方法論來正確處理當前教改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這樣才能分清其中積極的與消極的因素,也才能在潑洗澡水時不會連孩子也一起潑出去,使教育改革穩步前進、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