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觀與學前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多元智力觀與學前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這一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是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并進一步把預期分為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結果預期是指個體關于某種行為可引起某種具體結果的信念;效能預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發某一結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質上就是效能預期,表現為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廣泛注意,近20年來有許多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人們發現它不僅影響我們的學習、任務選擇和內部目標設定,還決定我們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經歷時將堅持多久,它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的反應模式,影響著我們的人際交往以及對自我人格的建構。因此我們只有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及價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社會立于不敗之地。但是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對穩定性,早期的狀況影響著后期的發展結果,因此幫助學前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對其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
個體主要通過親身經歷獲得關于自身能力的認識。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反復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受影響的程度并不一樣,而且任務的難度、個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二)替代性經驗
人們在觀察別人時也可得到有關自我效能的信息。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的成功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強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他人的評價、態度
個體也可以從他人的評價。態度中獲取有關自己能力高低的信息。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鏡中自我說認為,人關于自己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周圍人對他如何評價。個體是以他人作為一面鏡子,從他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自己評價的過程就是接納、內化他人評價的過程,他人正面的肯定的評價有利于自我評價的提高,反面的否定的評價會降低自我評價。尤其學前期兒童還沒有獨立的、穩定的自我評價,他們更依賴于權威他人的評價,他們往往不加考慮地輕信權威他人尤其是成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一現象在三四歲兒童中尤為突出,3歲兒童完全以成人的評價作為自己的評價,處于依從性評價階段;4歲兒童開始能夠進行同伴互評;5歲兒童開始能夠將外在評價標準內化形成自己獨立的評價,但仍處于較低水平。由于自我效能感產生的基礎就是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因此權威他人的評價、態度對學前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四)個體的情緒和生理狀態
比如,緊張、焦慮等容易降低人們在特定情景中對自己效能的判斷。
二、目前我國早期兒童自我效能感培養的現狀分析
目前許多兒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他們在選擇任務目標時缺乏足夠的勇氣,在困難情景中缺乏堅持性,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主動性。總之,他們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究其產生根源,主要是由傳統智力觀指導下的錯誤教育實踐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