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教育涵意
多元智能理論及其教育涵意以智愚來品鑒人類能力的觀念自古有之,采用科學方法評定智力高低的歷史,迄今也有一百多年,1905年比奈(alfred binet)與西蒙(theodore simon)受法國政府之委托而編制出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是為世界上的第一個智力測驗,其目的在預測可能會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隨后,智力測驗被世界各國廣泛地使用,智商(iq)也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度量人們智能高下之重要標準。雖然,這種傳統的智力測驗滿足了人們行事上的便利(例如,國人常用以作為能力分班,以及資優班與預官考試之選才標準),但也由于理論與測量方法的偏失而潛在地制造出更嚴重的問題--傳統的智力測驗通常僅將智力的范圍局限在語文與邏輯方面,并假定個體特質能被單一的、標準的、可量化的數據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維」(iq-style thinking)(gardner,1993a,頁69)不僅使得人們近乎被「洗腦」(brain-washed)(gardner,1993a,頁14)地忽略智能的多元發展,造成許多具有其它方面之天賦與才能的學生受到了貶抑與忽視,同時也合理化了制式(uniform)的教育方式,采用單一的課程、教法,以及「標準化」測驗來對待所有學生,而輕忽了個別差異的重要性。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frams of mind)一書,打破傳統智力的偏頗論調,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為人類的心靈教化開啟了塵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寬廣的發展方向,也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本文以下分別探討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要點及其在教育上的涵意。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如上所述,傳統智力觀認為智能只是一種單一的邏輯推理或語文能力(換言之,除了邏輯與語文能力之外,其它的能力都是沒有價值的),如此的智力觀點雖然可以準確地說明學生在學成績的高低,但卻難以解釋大部份學生畢業后的專業成就與杰出表現。gardner亦質疑此種智力觀點的適當性,認為智力必須與實際生活相關聯,而非透過「將一個人放在一種非自然的學習環境中,讓他做從未做過,而且將來可能不會再做的事情」(李平,1997,頁8)的方式來決定,基于這樣的理念,以及相關研究(包括對腦傷患者、專家、奇才的研究,以及訊息處理機制、心理計量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物學等)的綜合結果,gardner重新定義智力的概念,他認為智力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制作(fashion)生產的能力」(gardner,1993b,頁15)。同時,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智能至少有八種,茲摘述如下(gardner,1993b;1999):
1、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乃指口語及書寫文字的運用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文字之意義(語意能力)、規則(語法能力),以及聲音、節奏、音調、詩韻(音韻學能力)、不同功能(語言的實用能力)的敏感性。
2、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乃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它允許人們能對聲音的意義加以創造、溝通與理解,主要包括了對節奏、音調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3、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