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與多元教學
多元智力與多元教學前些時候,我在翻看教學照片時,一個正和同伴一起搭積木的男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這個胖乎乎、長著兩個紅臉蛋的孩子叫泰迪,是第三代的美籍日裔。泰迪屬于那種從來不用老師操心、自己能給自己找事做的孩子,性格非常內向。記得他剛到我班上來的時候,好長時間都不講話。別人問他什么,他總是用點頭、搖頭、微笑和手勢來答復,開學頭幾天我還以為他不會講英語。泰迪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搭積木。我的教室里有一個挺大的積木區,是用下面有輪子、能夠推著走的5個大積木架子圍起來的,架子上面裝滿了各種形狀的積木。我記得,泰迪到園進行“特別訪問”的那一天,就一頭扎進了這個積木區。說起來你大概不相信,第一個學期整整三個半月,泰迪每天來園所去的唯一的活動區就是積木區。我們班上每天的教學材料都隨著教學活動的需要而變化,可以說是豐富多樣的。而泰迪呢?硬是不為所動,一門心思就是搭積木。時間一長,泰迪的媽媽有些不安了。她問我為什么泰迪從沒帶過美工作品回家,還問我他在學校做些什么。我如實介紹了泰迪的情況,并邀請她到單向玻璃觀察室去觀察。我告訴泰迪的媽媽說,既然泰迪喜歡積木,就讓他盡情玩個夠,我們慢慢來引導他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不能操之過急,更何況,在搭積木的活動中,他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話雖這樣說,其實當時我也有顧慮,擔心假如我讓泰迪任意在積木區消磨時光,他就會失掉其他很多學習的機會,他的發展也可能會不均衡。事實上,我曾多次試著引導過泰迪。經常是早上他一來到班上,我就帶著他到所有的活動區轉一圈,告訴他今天我們有哪些游戲活動,他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時候泰迪也會被某一樣新鮮教具吸引,試著畫個轉盤畫、擺個拼圖,只不過我一轉身的功夫,他就又回到他那個積木“天堂”去了。咱們做老師的都知道,有效的教學必須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基礎,孩子的內在動機才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老師強求孩子做某一件事,只會造成孩子對這件事的反感,反而事與愿違,得不償失。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才允許泰迪自由選擇要參與的活動,而不給他施加任何壓力,不讓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錯的。
不過,我們說要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并不等于說老師就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恰恰相反,老師的責任就是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多樣化的機會,引導孩子進行選擇。這樣一來就引出了那個“是以孩子為中心還是以老師為中心來設置課程”的老話題了。我知道,許多幼兒教師實踐的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利用設置活動區和提供學習材料來引導孩子,以達到教學目的。我在處理泰迪的問題上也是這樣做的。泰迪不是不肯走出積木區來參加其他活動嗎,那我們就把其他的活動融合到積木區里面去,讓泰迪在不知不覺中發現、參與和喜歡那些活動。從我的一些照片中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師在積木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供孩子在搭積木的空當中看看書,找點靈感或是查查資料。有的老師根據教學主題在一些積木上貼了各式貼畫,孩子在搭積木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配對、分類的活動。更多的時候是老師利用積木區的空間設置各種大型的角色游戲背景,比如飛機、汽車、農場、公園、海濱等等,或是增加一些小型主題玩具,比如動物、交通工具、人物等。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用積木來隨意搭建和改造。這樣一來,搭積木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堆砌游戲,而成為有主題、有創造、有變化的復雜的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