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與多元教學
通過觀察泰迪的活動我還注意到,他搭積木的水平相當高──無論是結構的對稱性、線條的流暢性還是建筑的獨創性,都是一般三四歲的孩子所達不到的。
遺憾的是,積木與其他美術作品不同,無法長期保留。更何況我們都知道,搭積木是一個典型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的活動,孩子們往往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搭一個建筑,完成之后立刻推倒重來,毫不吝惜。這樣,我們老師就又增加了一個任務,那就是要及時把孩子的創造用照相機記錄下來。對于泰迪呢,由于他的視覺空間思維水平比較高,我還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他把自己的建筑結描畫下來,集成一冊。泰迪本來對美術并不十分感興趣,所以很少看到他去美工區活動。但是當我把一些彩筆、紙張放到積木區并鼓勵他畫畫之后,特別是看到我給他準備好的“畫夾”以后,他非常感興趣。慢慢地,泰迪不光描畫他搭好的結構,有時還在紙上即興創作,然后再按圖紙施工。時間一長,泰迪通過搭建和畫畫,在三維結構和兩維圖像之間建立了聯系。他的創作水平越來越高,成了班上的“小建筑師”,交了不少朋友,在同伴中間相當有威信呢。后來,泰迪和小朋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積木區,而是常常和朋友們商量著到不同的活動區去玩了。
我給你講泰迪的故事,是想以此為例談談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理論。我想,“多元智力”理論對國內的老師們大概不陌生,近幾年我回國期間經?梢钥吹接嘘P的介紹文章和研究報告。
但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有效地應用這個理論,如何針對個別兒童的特點來指導他們的學習、促進他們的發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來探討。簡單來說,十多年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戈德納(gardner)在過去一些關于智力結構的經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在美國的教育界掀起了一個改革的浪潮。戈德納認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們過去想象的那樣,主要是由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構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種類型,包括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肢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內省智力、人際交往智力,還有他近幾年才剛剛增加的自然分類智力。我在信后列了一個表,介紹與每種智力有關的一些具體能力,供你參考。由于每個人的智力類型不同,人們接受、加工和處理外界信息時的方式(即認知方式)就不同,對于同一種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當然也就不一樣了,這就是造成我們常說的“見仁見智”的原因之一。當然,心理學界關于“智力”定義的爭論并沒有因為“多元智力”理論的出現而停止,很多人對戈德納的智力分類也并不贊同。不過對我來說,這個理論的實際意義是它為我們提供了幾個可以用來指導教學實踐的基本原則。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也能夠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現。戈德納曾經強調過,雖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種類型,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只具有其中的某幾種。恰恰相反,每一個人都具有這8種智力,只不過每種智力在個人智力總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我覺得,我們認識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為了方便老師對孩子們進行分類教育,而是為了藉此來了解孩子們,分析他們的認知特點與需要,并從中找到教育他們的最佳切入點,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全班孩子共同進步。這一點我自己把它稱為是“有教無類”的原則。我覺得,認識到智力的多元性會使老師對孩子更加包容、教學更加有針對性,也會使孩子從老師的包容和教導中獲得更多的成功與自信。我經常讓新老師做的一個練習是挑出班上最讓人“頭痛”的3個孩子,寫出每個孩子5到10個優點或長處。不少老師寫完之后都會吃驚地說,想不到這孩子居然有這么多長處,我以前怎么沒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思維習慣傾向于用比較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一切,這就好比我們只從一個窗口向外看,能夠看到的當然就很有限。“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打開了許多這樣的窗口,我們能夠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得多了。